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地面進攻:「侵略」危機觸發?中東各國態度分歧
【2024. 10. 1 黎巴嫩/以色列】
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地面進攻:「侵略」危機觸發?中東各國態度分歧
以色列10月1日凌晨向黎巴嫩發起地面行動,以軍地面部隊進入黎巴嫩。行動之後,以軍隨即發出聲明表示是「有限行動」,這種說法是指稱行動有所限制、而試圖避過被稱為「侵略」。目前暫無地面行動之後的更多戰情資訊,而以色列針對黎巴嫩各地的空襲仍在持續,真主黨回應已經做好地面交戰的準備,而周邊其他國家武裝團體以及背後支持的伊朗會否反應、做何反應,使國際社會高度緊張關注。美國目前持續呼籲停火,但也透露支持以色列「自我防衛」;中東國家則是態度分歧,儘管不願意建到以黎陷入戰火,遜尼派為主的國家多數排斥親伊朗的真主黨,並未表達更強烈的支持。
以色列地面部隊10月1日進入黎巴嫩,中東局勢進入又一個危險時刻。以色列軍方隨即發出聲明證實發動地面行動,稱之為「北箭行動」(Operation Northern Arrows),聲明宣稱行動目標是對以色列北部社區構成「直接威脅」的以黎邊境村莊,同時以軍空軍和砲兵正在透過「精準打擊」支援地面部隊。黎巴嫩真主黨副領導人卡西姆(Naim Kassem)則回應表示:「抵抗力量已做好地面交戰的準備」,且這場戰鬥「可能會很漫長」。
以軍部隊的進攻時間大約在當地時間凌晨2時許,在地面部隊發起行動前數小時,以色列發出警告,敦促黎巴嫩南部真主黨據點達希耶(Dahieh)的居民撤離。在警告發出後約30分鐘,位於黎巴嫩北部的首都貝魯特也遭遇到一連串空襲攻勢。
在此之前,以色列已經對黎巴嫩各地進行近兩週的空襲,目標是真主黨的各項軍事設施,目前外界難以判斷在連日空襲之後真主黨的軍事設施狀況如何、是否受損至不能使用。但若真主黨仍然保留一定程度的火力,接下來可能會攻擊邊境地區之外,以色列更深處的城市地點以做為回擊
以色列的行動,除了將帶來真主黨的回擊之外,其他與真主黨同樣由伊朗支持的武裝團體,如葉門的胡塞軍、伊拉克的民兵組織,也可能會攻擊以色列目標或是鄰近的美軍基地,甚至伊朗本身也可能像2024年4月時一樣向以色列發動攻勢,中東局勢再度升溫。而伊朗在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遭以色列擊斃之後,目前依然相對沉默、保持審慎態度而未採取報復,但隨局勢演變,伊朗最終是否採取行動、如何行動,仍牽動緊張神經。
目前以軍地面部隊在進入黎巴嫩之後,暫無其他地面行動的戰鬥訊息傳回,與此同時不僅以色列針對黎巴嫩各地的空襲仍在持續,另一與以色列接壤的國家——敘利亞也表示遭受以軍空襲,敘國媒體報導,首都大馬士革受到空襲導致3人死亡,當中包括敘利亞國家電視台的1名主播,另有9人受傷。
而位於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營——艾因希爾維(Ain Al-Hilweh)難民營亦受襲,艾因希爾維是黎巴嫩最大的難民營,位於黎巴嫩南部城市西頓(Sidon)。《路透社》和《法新社》都引述該營區官員的說法指出,營中的一名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法塔赫(Fatah)領導人是該次攻擊的目標。
▌各界反應
早在9月30日晚間,已有媒體引述美方消息來源,表示以色列已經向美國預告將展開突襲行動。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透露調停停火的意願,但《華盛頓郵報》指出,拜登政府對與納坦雅胡政府的影響力愈來愈弱,以色列毫不掩飾的衝動,讓華府被迫一再下修紅線。拜登面對記者詢問時只疲軟地說:「我可能比你更清楚(以色列將進攻),如果他們能停止我會比較放心。現在就應該停火。」
然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 Lloyd Austin)卻在同一時間致電給以色列防長加蘭特( Yoav Gallant),表示美國支持以色列自我防衛的權利,雙方針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討論一番。根據《美聯社》報導,奧斯丁說:「我們同意發起瓦解基礎建設的攻擊行動,沿著邊界進行。」
以色列軍方的簡短聲明指出,以軍發起的是一場「有限、局部、針對性的地面突擊行動」(“limited, localized and targeted ground raids")。以軍指出,當前攻擊的目標都是接近兩國邊界的黎巴嫩村莊,並且「對以色列北部造成立即威脅」。以軍也封鎖了以色列這一邊的3個社區作為「封閉軍事區」,只允許軍事人員進出。
阿拉伯與中東國家的態度,卻在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死亡、以黎衝突加劇之際更顯分裂——
與以色列緊鄰的埃及和約旦,自然只強調希望雙方停火、勿再令局勢惡化;以伊朗為核心的什葉派政權,包含伊朗、伊拉克、葉門和敘利亞,都對以色列表達強烈譴責。
但以遜尼派為主的國家,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巴林等,僅對區域衝突表達「強烈擔憂」,對納斯魯拉之死和真主黨避而不談。其中,阿聯和巴林已在2020年宣布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巴林甚至曾在阿拉伯之春時期鎮壓過國內什葉派群體,也凸顯出中東各國雖同屬伊斯蘭信仰、都反對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的行為,但教派分歧下的國內政治仍是政權最優先的考量。
阿拉伯國家群眾當中,又以敘利亞反政府人士最為厭惡真主黨,真主黨在敘利亞內戰期間派兵支持同屬什葉派的阿薩德(Bashar al-Assad)獨裁政權,幫助阿薩德在十餘年內戰強撐過來,反政府人士因此樂見納斯魯拉之死與真主黨重挫。
▌「攻擊」與「入侵」?
國際英文媒體中,西方媒體多數沿用以色列說法,稱此次行動是為比較中性的「攻擊、突襲」,新聞標題和報導內容多使用strike、offense、raid、operation等詞彙;但在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的媒體標題中,多數直接使用「入侵、侵襲」(invasion、incursion)來描述,透露出對以色列的不認同。
日本知名媒體當中,《NHK》 、《讀賣新聞》同樣選擇引述以方說法,使用引號強調這是一場「有限定的地面作戰」(限定的な地上作戦)。但《產經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則使用「地上侵攻」一詞。在日文用語中,最常使用的「侵攻」(しんこう)對應的是英文的 invasion,而日文中也有「侵略」(しんりゃく)一詞,對應的是英文 aggression。目前包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以及這一次以色列發動的攻擊,多使用「侵攻」來描述。
日本雖被視為美國親密盟友,過去一年在日益升溫的加薩戰事和以巴衝突上卻與美國不同調。例如在9月19日聯合國大會壓倒性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在1年內結束對巴勒斯坦領土的「非法占領」。日本當時就投下贊成票,不若澳洲、加拿大等美國傳統盟友選擇棄權。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