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罐車事件:從混裝食用油的食安風暴,延燒成國企與外資的商戰之亂
中國油罐車事件:從混裝食用油的食安風暴,延燒成國企與外資的商戰之亂
▌請收聽下方連結:
「油罐車事件從混裝問題,一路燒成外資與國企的商戰?」中國新聞媒體《新京報》在7月初的一篇獨家調查報導,揭露中國油罐車運載化工液體之後,沒有清洗就直接混裝運送食用油,再次引爆中國社會的食安危機。事件曝光後到現在已超過一個星期,儘管包括被點名的國企中儲糧在內,許多生產方與監管部門紛紛出面自清,國務院也出手要徹底排查,但仍未消除民眾對油品安全的擔憂。到底這些可能被汙染的油去了哪裡?誰在用這些油?至今仍沒有後續解答。
整起事件牽扯出了國企中儲糧、以及外資龍頭「金龍魚」的角色。在報導之後,有中國媒體與網友利用網路APP「發貨幫」追蹤油罐車的蹤跡、近而查到裝載混用油的流向,循線找到了油品大廠金龍魚,但卻也因此懷疑:為什麼《新京報》的調查報導遺漏了下游買家的關健事實?而就在7月10日,這個APP的貨車軌跡查詢功能突然無預警下架,更加啟人疑竇。
報導發出後相關話題至今仍在持續發酵,有中國民眾感慨現在中國媒體難得出現了良心的調查報導,但也有人質疑金龍魚背後的外資集團,確實曾有贊助廣告給《新京報》,這個「良心報導」是否暗藏打擊國企的意圖?一系列的論戰,已經從油罐車混用的亂象,一路演變成中國國企 vs. 外企的糧油商戰。
▌《新京報》調查的油罐車混用運輸亂象
油罐車事件的爆發,始自中國媒體《新京報》7月2日的調查報導。這篇報導題名為〈罐車運輸亂象調查:卸完煤製油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是記者從2024年5月開始的追蹤調查,發現中國有部份的油罐車,運送完化工液體後又裝載食用油,甚至在沒有清洗油罐的情形下運送,導致這些食用油可能被化工液體汙染,引發食安風暴。
基於衛生安全的品質考量,食用油運輸理應「專車專用」,然而中國針對食用油運輸並沒有相關強制規定,只有《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範》中有「建議」應該使用專用車輛的作法,但對於混用運載的約束能力有限。
儘管不是所有油品和運輸業者都是混用運載,但是《新京報》針對業內人士的調查,在節省運輸成本(包括運載的趟數、司機人力、清洗油罐等費用)和省時間之下,此類混用、不清洗油罐的情形有逐漸成為常態的趨勢。
報導公開之後,隨即引發中國輿論的震驚與擔憂,相關話題在報導後的一周以來仍不斷發酵。倘若這些油品真的被化工液體汙染、並且變成市面上銷售的食用油,要是民眾長期攝入,極有可能導致中毒、以及腎臟與肝臟的損害。
這些食安憂慮,也讓許多中國民眾想起了2008年震驚國際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不僅如此,在《新京報》報導之後,也有其他中國媒體回溯發現,早在將近20年前——2005年就有中國媒體調查發現這種混用裝載的交叉汙染問題,但多年下來不僅沒有全面改善,竟然還又變成業內習以為常的潛規則,讓中國輿論相當憤慨。
▌油的來源與去向?牽扯國企「中儲糧集團」、外資巨頭「金龍魚」
《新京報》記者的追查中,發現有油罐車從寧夏的寧東煤製油廠區出發,一路載油經過一千多公里進到河北省的秦皇島市,之後並未清洗油罐、第二天又再轉到了河北省三河市的匯福糧油集團生產廠區,裝載大豆油。一樣的情形,也發現還有油罐車從寧夏運送煤製油到河北,接著轉入天津的中儲糧集團廠區運載大豆油後離去。
敏感的是,報導中點名的廠區——匯福糧油集團和中儲糧集團,分別是中國知名的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特別是總部位於北京的中儲糧集團,本身就是國家管控糧油儲備與安全的中央企業,結果卻被發現其油品也有混用運載的問題。
這些有汙染風險的食用油,後來又去了哪裡?微妙的是,《新京報》的主要內容在討論混用的來龍去脈,但這些油品後來又跑去哪些下游廠商、做為何種用途,還沒有進一步的討論與調查。
然而報導中原本遮蔽的油罐車車號(原報導記為「冀E**65Z」、「冀E**76W」),後來也被中國的網友循線查出其中一輛是「冀E5476W」,在今年近半年以來,曾經出沒於廣東、武漢、陝西的食用油企業廠區,其中在陝西就包括中國知名的食用油品企業——「金龍魚」工廠。
金龍魚(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1980年代起家的知名廠商,其包裝食用油商品在中國流通極廣,在海外的超市也購買得到。儘管是中國經營許久的糧油霸主,但其背後的益海嘉里集團為新加坡投資、創始人也是馬來西亞華裔的郭鶴年,為不折不扣的外資巨頭。
被爆出油罐車曾經到過金龍魚的工廠後,金龍魚官方在7月9日對外回應:「集團內組織了全面自查,自查結果顯示,集團各企業在散裝食用油安全運輸中充分履行了監管責任,運輸車輛都進行了嚴格的查驗、檢驗手續」——換句話說,金龍魚直接否認有任何安全問題。
然而金龍魚官方的說法似乎未能取信大眾,股價在7月10應聲下跌,而且對於官方說的「全面自查」也感到困惑。針對那輛可疑的「冀E5476W」油罐車為何會進入金龍魚廠區、有無安全問題,官方說法是「(進入武漢工廠)裝運時為新車狀態」,「(進入陝西工廠)進行了清罐、驗罐,檢驗合格後方進行了油料裝載」,但是否屬實仍有待驗證。倘若金龍魚真的有混用裝載、沒有清洗油罐的情事,對於這家中國油品龍頭之一的大廠而言,會是嚴重的打擊、也再次衝擊中國社會的食安問題。
被報導點名的國企——中儲糧集團——於7月6日公開回應,「公司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舉一反三、引以為戒」,並且「從7月5日開始在全系統深入開展專項大排查」,但其結果也是表明:中儲糧集團並沒有任何問題:「產品指標完全符合國家標準,企業充分履行了監管責任」,同時宣告與承包的運書單位中止合作。但倘若真的履行監管責任,那麼混用裝載又是怎麼發生的?讓中國輿論不滿的是,做為國企龍頭的中儲糧,在這件事情上也沒有細節說明、也沒有針對報導的情事致歉,反而給人「甩鍋給運輸公司」的觀感。
民營的匯福糧油集團也給出類似的回應,表示其產品沒有問題,而公司並沒有自主的油罐車,「都是客戶派車來自提產品」,與匯福糧油集團無關。有中國網友在微博上如此評論:
「今天,如果哪個油企敢站出來保證:『我們的油是專車運輸。』哪個油企就能脫穎而出。 但是,誰站出來了? 沒有!一家都沒有。 說明什麽呢?」
▌中國國務院下令徹查,但又發生「貨車軌跡無法查詢」事件
面對事件延燒的輿論,中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食安辦)在7月9日宣布,立即成立聯合調查組來徹查相關問題,並且對外強調將依法嚴懲、絕不姑息。包括《央視》在內的官媒也對此運輸亂象極力批判,不過從生產者、運輸業者、到銷售廠商,究竟誰該負責、又如何改善,事件至今仍在等待官方的「徹查」。
微妙的是,就在國務院的出手後,先前中國媒體和網友用來追蹤事件的油罐車軌跡的網路工具APP「發貨幫」,卻被發現在7月10日時忽然無法使用貨車軌跡查詢功能。
這個平台原先是提供貨主和一般民眾查尋追蹤貨車定位,而在這一次的油罐車事件中,有媒體和民眾循此找到了涉案的車輛及其軌跡,進而又爆出更多家可能涉入的廠商。根據中國媒體《21世紀經濟報導》的說法,7月10日起發貨幫緊急下架了貨車軌跡查詢功能,但不清楚確切的理由,也暫時無法確定何時能恢復使用。
被發現功能下架之後,隨即在微博上又引起一陣嘲諷:「熱搜無法顯示,軌跡無法查詢,馬照跑舞照跳啥也沒發生過」、「這就叫欲蓋彌彰」,官媒《環球時報》的前主編胡錫進也對此發言:
「油罐車軌跡查詢功能突然因『貨車定位功能升級維護』遭平台下架,這個時間點來得太巧了,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公眾質疑。如果平台發貨幫就是因為技術原因而暫停這項服務,老胡誠懇建議有關部門督促該平台加緊解決問題,重新開放油罐車軌跡查詢功能,它的升級可以暫緩。」
▌誰是禍首?撲朔迷離的「第一責任人」與外資陰謀揣測
從《新京報》7月2日發出以來,至今已超過一個星期。如前文所述,期間被點名到的大廠、油品生產方和運輸業者,紛紛跳出來自清沒有問題。到底誰該負責?按照《新京報》揭露的事件來看,生產方、運輸業者、銷售方到監管部門,在整個混用裝載事件上都有相關責任,正當中國網友在糾結買方賣方到運輸與監管怎麼負責、誰要負責的問題時,有中國媒體發表評論〈生產方和監管方回應,銷售方跑哪兒了?〉,指出第一責任人是銷售,「這批有問題的油被消費者買走以後,第一責任人是銷售者,可不能讓他們置身事外。」
這篇文章在7月11日開始在微博上話題發酵,許多中國網友的解讀認為,是導向原本《新京報》沒有繼續明說的外資大廠金龍魚,也就是「買走有問題的油、又銷售給消費者」的第一責任者。不過也有網友評論:
「媒體學法律、用法條是件好事,但油罐車混裝這事現在連運輸環節的問題和責任都沒搞清楚,就去說銷售者的首問責任。 確實有些牛頭不對馬嘴。」
延伸的論戰是國企與外企的陰謀論。這些討論中,有些說法懷疑《新京報》是衝著國企中儲糧集團而來,相當於打擊國企並且給外資開路,卻沒想到整件事情牽扯出金龍魚。中儲糧集團和金龍魚確實在市場上有競爭關係,也有人懷疑金龍魚即是《新京報》金主(益海嘉里集團有贊助過《新京報》的廣告,但無法以此證實雙方的資金關係細節),因此報導才沒有繼續往後追出金龍魚。
這也形成了中國輿論的微妙現象:有些人感慨、讚賞難得的調查記者與揭弊報導,能揭露涉及國企的問題,這是現在輿論極度高壓管控下的珍貴案例。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懷疑《新京報》居心叵測,是「給國內外媒體提供炮彈」打擊國家,且偏偏報導中漏掉了誰買油、油的去向等關鍵事實,令人懷疑。有中國網友在微博上如此註解: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