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綿城市的設計崩潰?河南「千年級暴雨」威力加強中
【2021. 7. 22 中國】
中國崩潰的海綿城市?河南「千年級特大暴雨」威力加強中
「地鐵車廂裡有人逃出生天了,但也有人永遠下不了車....」中國河南的特大級暴雨,目前已知至少25人死亡、受災戶超過120萬人,而災情最為嚴重的鄭州市,雖然目前雨勢減緩,但大範圍淹水、停電斷水等二次災害,以及疏散的20萬民眾無家可歸、急待救援的受困災民,仍是當前救災的棘手難題。諷刺的是,鄭州是中國打造防洪減災的「海綿城市」重點規劃地區,歷時5年、投資超過500億人民幣,要成為一座吸水、釋水、又能防洪的自然水文之都,如今卻在暴雨突襲下成汪洋一片。鄭州海綿城市計畫為何全面破功?是極端氣候的破壞力已超乎人力的想像?還是中國重金傾力的建設全是白費工夫?特別在洪災連年破紀錄的突襲威脅下,正反激辯的中國輿論又該如何解釋這種天災焦慮?
當前河南的「千年一遇」等級特大暴雨,雨勢威力仍在擴散當中,鄭州東北部的新鄉市牧野(商周「牧野之戰」的古戰場),在21日測得2小時內降水267mm, 已超過同日造成鄭州嚴重災情的降雨量(鄭州為一小時201mm),為嚴防暴雨災害的擴大,新鄉當地已在21日晚間緊急發布了紅色最高警戒。
截至目前為止,河南省已至少有25人死亡(其中鄭州為12人)、7人失聯,河南省的受災戶已超過120萬人。災情最為慘重的鄭州市,死亡人數目前仍為官方公開確定的12人,但細節統計數字目前尚不明朗,對比當地嚴重的災情,外界預估實際傷亡數字應該還會攀升。
連日的暴雨也讓鄭州多區處於停電停水的狀態,而也因為市區道路淹水、交通中斷且持續降雨,導致民眾也難以評估該繼續留在原地避難,還是想辦法逃離。這當中也包括來不及離開被困在辦公大樓裡用微弱訊號與外界聯繫的上班族、涉水趕回家見家人的人、收到家鄉快遭滅頂卻與家人失聯的居民、以及沒有備用電源等待救援的醫院等。
「本來十分鐘的路,我走了三個小時。」住在鄭州帝湖區的王女士告訴《第一財經新聞》。她表示其社區受災嚴重,數百輛汽車遭淹沒或沖走,社區旁的道路更變成一條「湍急的河流」,若要在涉水前行,一不小心就會被大水沖走。而關鍵也在於很多居民並沒有預料到此次竟然會遇上「千年暴雨」,所以事前工作準備並不足夠,大部分家庭都沒有備用飲食,只能趁著水勢稍緩時趕緊出外採買。
另一邊,接待滯留旅客的鄭州各個飯店也因為斷水斷電斷網路,急需救援。根據鄭州一家飯店的經理自述,雖然前期做了部署但依然低估暴雨強度。他稱這場特大暴雨讓六樓的會議室漫水,後來更持續淹進到廚房餐廳,現在只能盡可能在飯店進行排水,避免來臨的降雨把大樓壓垮。
而相較起來,醫院的狀況也更為急迫,鄭州市內一些醫院斷電,導致就診病人滯留,且重症病人一度面臨危險狀態,不斷在網路上徵求發電機和供電車。從畫面上可見,部分醫院的底層樓層已遭淹沒,而一到夜晚醫護人員暫時只能使用手電筒或手機照明燈。其中一張由《新京報》拍攝的照片更顯示,醫護人員在進行手術時,只能依靠一旁的人打開手機的手電筒來照明。
相比起輿論裡有人稱這樣的畫面「溫馨、大愛」,也開始出現相關問責:為何需要接待病人、重症患者的醫院裡,會沒有備用電?由此,鄭州各區、民間社群也陸續傳來各種疑問與問責,尤其說好的海綿城市到底發生什麼事?
「鄭州不是已經打造成『海綿城市』,不怕水又不怕難?」
鄭州怵目驚心的災情直擊畫面,也讓不少當地民眾和中國輿論困惑:曾經大張旗鼓響應國家建設「海綿城市」的鄭州,怎麼會一夕之間遇水崩潰?這個海綿城市的計畫哪裡出了差錯?
中國提出的「海綿城市」(Sponge city),是一套以防洪防澇功能為主的都市建設計畫,顧名思義就是讓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遇雨時能夠自行有效吸水、釋水、蓄水和淨水的排水管理,吸收利用雨水,令其在城市中循環,最大的功能就是防止都市的大面積淹水、以及降低洪災的傷害。
中國在2012年提出海綿城市的建設願景之後,在中央的主導下陸續在各地方展開城市試點,這段期間也趕上了中國經濟高漲、大型都市的建設翻新,在海綿城市標榜的人文自然生態景觀、所謂的智慧型城市等旗幟,相關的建設預算也都成為地方大城爭取資源、搶先規劃的熱門項目,之中也就包括了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河南鄭州。
幾年的爭取下,鄭州市在2016終於成為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隔年發佈相關規劃後便著手逐步進行。一旦取得建設試點許可,中國中央政府就會補助每年5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6億,若是北京、上海等直轄市則為補助6億人民幣),但具體的建設內容仍依照各城市的需求而定,鄭州的計畫預定為2017年至2030年為期,截至2020年為止已投入將近535億人民幣。
由於鄭州本來就是易澇易淹水的地區,加上其地理位置相對於黃河,鄭州的地勢較低(即所謂的「黃河懸河」),因此應對降雨、排水防洪就是鄭州推行海綿城市的重點改善目標。
而根據鄭州官方在今年5月的報告,從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已經「有效消除城內125處易澇點,消除率達到77%」。換句話說,海綿城市至少應該在排水系統、防止淹水上發揮作用,但這次的暴雨為何還是成汪洋一片?
實際上若回顧鄭州的海綿城市規劃,現今遇到的極端氣候情況,是原先始料未及的。這次的暴雨是在三天之內,將河南一整年的平均雨量灌入,而被氣象局官方稱為「千年一遇」的特大等級。這個「千年說」是基於氣候預估的重現期而來,但是在鄭州原本的海綿城市設定裡,最初只有預想防範「50年一遇」,最悲觀也只拉到「200年一遇」,因此重限期為千年等級時,根本遠遠超出預期。
因此面對輿論質疑的「海綿城市崩潰」,負責相關設計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俗稱的中規院)回應,這回遭遇的千年級暴雨,超過了鄭州海綿城市規劃的承受範圍,面對極端暴雨的情況,指責工程建設失敗是「脫離現實」。中規院認為,重點應該是後續的救災,以及在遇災之後能否有效降低傷害。
綜觀中國官方的態度,雖然過去幾年確實將海綿城市做為政績宣示、邁入大國轉型的象徵,但官媒在揚功的同時,也多次強調過「海綿城市並非萬能」的觀點。《人民日報》在2020年7月,也曾就中國各地出現的淹水洪災狀況、檢視試點城市的成果,提出解釋:
但相關說法仍然引起不少正反激辯,在鄭州暴雨之後中國網路社群就陸續出現不少檢視海綿城市成敗的聲浪,支持者依循中規院的解釋,認為極端氣候確實超乎預期,海綿城市建設的崩潰是非戰之罪,但反對者仍質疑,過去幾年各個拿下海綿城市建設的地區,到現在都有「一遇大雨就形如撐船」的問題,積水排水難見改善,如果通通怪罪給極端氣候,那到底建設還有什麼用?
「海綿城市這下成了雨小不需要、雨大不管用,勞民又傷財!」
除了海綿城市的「失敗」,相關網路輿論的好奇與疑問也是官方事前的準備工作。在暴雨前,還有民眾還在戲稱要到「鄭州看海」、「下雨想回鄭州了」,但事後才發現事態不對勁。事實上,早在7月19日約晚上10點,河南氣象台已經透過各大平台發布鄭州市區將有暴雨的「紅色預警訊號」,提醒民眾「注意防範」。
根據中國的防禦指南,「紅色預警」訊號有三大指南:政府以及相關單位要做好「暴雨應急」和「搶險工作」;停止集會、停課、停業(特殊行業除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防禦和搶險工作。於是,儘管發布了紅色預警,但顯然並沒有成功讓各個單位、各行各業以及民眾接收到這場暴雨預警。而就算民眾接受到了這則預警,但若對比回其過往「從來沒有下過暴雨」的自身經歷,也讓各方嚴重低估暴雨情勢,一直到鄭州市區車輛滅頂、地鐵五號線驚險經歷,各方才意識到這是一場大災難。
鄭州地鐵在20日晚上6點10分全線停運,但當時候的五號線已經灌入洪水,淹及地鐵隧道,水位從膝蓋一路上升到胸部和脖子位置,儘管官方在21日凌晨宣布已經成功疏散500多位受困乘客,但依然有12人不治身亡。從21日至22日,網路上陸續出現地鐵五號線的還原狀況、救援行動、受害者的各種說詞等等,也可見官方事前的準備工作不足,以及後續如何災情來得太快而措手不及的狀況。
根據《三聯生活週刊》,於2019年5月開通的地鐵五號線是鄭州目前最長、最繁忙的地鐵之一,而20日淹水的軌道段剛好地勢就比較低,再加上極端降雨,且團隊第一次碰見如此嚴重的降雨量,因此來不及應對。由此民眾也質疑為何地鐵不停早停運,或許就能避免憾事,《新京報》報導全面停運需要獲得交通主管部門等單位批准後才能執行,且下暴雨之時正值下班通勤高峰時段,考慮到路面淹水嚴重,地鐵便需要更多地承擔運載責任。
目前,按照官方說法地鐵五號線成功疏散500多人,有12人身亡,但根據《澎湃新聞》截至21日晚上7點42分的報導,仍有部分五號線乘客仍是失聯狀態。「他坐五號線上下班,昨天(20日)六點打電話讓我報警之後,就再也聯繫不上了。」其中一位失聯乘客的妻子表示。這一些失聯乘客的家屬也曾到幾家醫院詢問狀況,唯發現失聯乘客都不在傷者和遇難者的名單當中,只能等待警方聯繫。
而從地鐵五號線此事中,也可看出網路輿論對此的討論方向,以及如何反映了各方的混亂訊息。例如,《西部新資訊》紀錄了一位丈夫歷經四小時才救出受困於地鐵的妻子,包括兩名工作人員不讓他進地鐵,且強調「車廂已經沒人了」,到最後他只能硬闖進地鐵的故事,反映了當時救援團隊的應備不足。而獲救的乘客在事後寫下證詞「#寫在死裡逃生後」,紀錄受困與救援過程,網友們紛紛轉發寫下「慶幸生在華夏」之留言。
但同時,在一片溫情的留言當中,也有網友開始列出鄭州暴雨之後的必須問責與討論的制度,包括:預警的發布與預防措施、誰該為海綿城市負責、地鐵公司是否應該出來負責、鄭州水災發生之時,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卻缺少相關報導等。例如,在一篇《鄭州洪災,水庫潰壩:我們要真相,不要糊塗賬》裡,作者寫道: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