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15年後:巴格達禁地「綠區」終於開放
【 2018.12.11 伊拉克】 伊拉克戰爭15年後:巴格達禁地「綠區」終於開放
在英美入侵的15年後,昔日的海珊宮殿、後來的聯軍佔領政府總部——巴格達惡名昭彰的「綠區」(Green Zone)——本周終於開始拆除封鎖工事,開放給一般伊拉克民眾自由出入。伊拉克政府表示,被稱為綠區的「巴格達國際區」,不僅是伊拉克國會與中央政府所在地,區域內還駐紮多國大使館以及美軍顧問團總部,因此在「安全顧慮」下才長年封鎖、對外管制進出。但隨著情勢的改變,伊拉克政壇也不斷出現「綠區開放」、掃除天龍國符號與擺脫聯軍佔領領記憶的聲浪。因此儘管美國國務院與駐地美軍不斷抗議,伊拉克政府10日仍趁著「(抗戰ISIS)勝利紀念日」的機會,在伊拉克戰爭開戰15年後「解禁綠區」。
「綠區」的地理位置,位於巴格達市中心、底格里斯河西岸。在過去,此區域曾是前伊拉克獨裁者——海珊(Saddam Hussein)——時常用於辦公、接待外國元首的「共和國宮」(Republican Palace)所在地。直到2003年,英美聯軍入侵、並佔領領伊拉克後,共和國宮也成為了「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CPA;聯軍掌管、策畫、監督伊拉克臨時政府重建與制憲的佔領組織)的佔領政府總部。
在CPA佔領期間,美軍以共和國宮為軸心,沿著底格里斯河沿岸設下了重重防禦,並用強大的武裝與嚴格的檢查哨,將此地列為全區安全管制的「巴格達國際區」(因為很多外國人與國際使節團駐此),但「綠區」之名——意即美軍所稱的「淨空安全區域」——卻也因此聞名世界。
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綠區雖然屢屢遭遇民兵突襲、恐攻爆炸,但與全國水深火熱的內戰狀態、甚至巴格達其他行政區宛如街頭屠宰場的慘況相比,綠區的高官將領不僅相對安全,各種舶來品、醫療資源、娛樂活動也都如「國際租界」一般紙醉金迷。因此,綠區一詞也成為「伊拉克天龍國」與美軍佔領延續的惡名代稱。
雖然2011年美軍撤出伊拉克後,綠區的主導權也從美軍轉到了伊拉克政府手中,但包括美國大使館、美軍顧問團都仍以此為總部;伊拉克國會大廈、總理官邸(共和國宮)、總統府(西注德宮)...也都坐落綠區。相關的維安管制與聯外道路封鎖,也因此延續至今。
近年來,伊拉克雖然仍因蓋達、ISIS等恐怖組織的崛起而戰火不斷,但在2014年伊拉克前總理阿巴迪(Haider al-Abadi)上台後,國家的失控狀況也逐漸從「全面崩潰」稍微修正回「整體不安」;過去每日多炸、恐攻死傷以每小時為通報單位的巴格達,儘管居民生活與安全條件仍差,但運作狀況也緩慢地往正軌發展。因此,考量到居民交通與生活便利所需,伊拉克政府才決定以「開放綠區」,以作為國家重建、生活正常化的政治宣示。
伊拉克政府表示,目前的綠區開放「將邊走邊做」,先以試探性的區段式解禁為優先,像是極具政治代表與敏感性的共和國宮、美國大使館與其他國家外館...等周邊道路都仍封閉;初始階段,每日開放時間也只有5個小時,但各種防禦工事——像是高聳防爆牆、紐澤西護欄...等——都已展開拆除作業,預計在本月稍晚,伊拉克現任總理阿不都-馬赫迪(Adil Abdul-Mahdi)就會正式為綠區開放、展開正式的啟用典禮。
《紐約時報》報導,伊拉克政府在決議開放綠區之前,曾遭遇到美國大使館與美軍顧問團的「強烈反對」——因為在過去,伊拉克政府也曾在2015年「短暫開放」綠區,但最後之所以重新封鎖管制,卻是因為來自美方的施壓;但如今美國政府卻對報導予以駁斥,並強調就算綠區開放「美國政府建築仍將有縝密防禦,區域內的美國公民也沒有收到任何安全威脅的警示情報」。
《美聯社》表示,長期以來,「綠區」之於巴格達與伊拉克人的存在,即是國家遭遇佔領與動亂的「階級標誌」。也因此,本回的綠區開放,伊拉克政府才特別選在了12月10日——慶祝伊拉克政府軍從ISIS手中收復大城摩蘇爾的「勝利日」假期——以作為國家新生、與重建的表示。
不過,當年重整伊拉克崩潰頹勢的前任總理阿巴迪,雖然成功打垮ISIS、接著又強力壓制了2017年的伊拉克庫德斯坦獨立風波,但後續卻因為國家重建腳步遲緩、民生經濟蕭條、與政府貪腐嚴重等問題,而於在今年的國會大選中失利下野。
目前,阿巴迪仍帶領著國會第三大黨「勝利聯盟」;但面對自己的選戰失利,在勝利日的當天,阿巴迪仍憤恨地表示:「我會輸掉選戰,都是伊朗政府介入的刻意操作!」
|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