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微妙的石油政治:卡達為何突發「退出OPEC」?
【 2018.12.04 卡達】 中東微妙的石油政治:卡達為何突發「退出OPEC」?
「我們沒打算退出石油界,我們退出的是一個被『單一國家』控制的跨國組織。」2018年12月3日,中東石油富豪國——卡達——突然無預警宣布:將從2019年起,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退出聲明中,卡達強調退出OPEC的決定,僅是配合國內能源政策的重整,因為卡達的石油產量過少、國家政策又以全力發展液態天然氣(LNG)的出口為優先,放眼未來「留在OPEC內的意義不大」;但OPEC年末會議即將於周四開幕,各大油國也正因國際油價的暴跌、以及美國川普政府「打油價」壓力,而各自糾結於減產問題。因此卡達此刻的「跳船」,也被視為是對OPEC龍頭——沙烏地阿拉伯——的切割與挑釁。
11月才新上任的卡達能源部長卡比(Saad al-Kaabi)表示,自從1961年加入OPEC以來,卡達即忠實地配合「組織的各種共識」,但隨著長年的開採與世局的變化,近20年來卡達的國家發展重點,已從石油開採轉向LNG出口,因此為了進一步確定卡達「LNG導向」的決心,當局才決定「要將政策資源與專注力,統一集中在天然氣產業的開發。」
但「專心發展LNG」與「退出OPEC」之間,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因為在當前OPEC架構中,組織雖會協調、調配成員國的石油開採總量;但對於天然氣、液化石油氣、LNG...等與國際油價連動的非石油產品,OPEC並沒有官方立場,亦無權協調置喙。因此卡達在「敏感時刻」的高調退出,也引發了各方的政治揣測。
1960年成立的「OPEC」,是當年世界上的五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內瑞拉——為了突破歐美的跨國石油公司(「七姊妹」)對國際油價的操控,並將價格與產量的的主控權搶回生產國手中,而成立的跨國組織;包括即將退出的卡達在內,目前OPEC共有15個成員,組織掌握的石油產量約占全球總量的40~50%,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依舊舉足輕重。
在過去,OPEC時常會針對國際油價作出「平衡調配」:當國際油價走高時,各國會加強增產、以避免油價走得過急,進而殺雞取卵地引發經濟危機;而當國際油價走低時,OPEC也會協調各成員按比例減產,好阻止供過於求的狀況,侵害了彼此仰賴的「油元經濟」。
儘管OPEC自稱對國際油價的「調控」,有助於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但其組織確實常遭到歐美石油界與其他非產油國,「惡意哄抬油價」、「阻礙自由市場機制」的指責;同時,OPEC組織內部也往往因生產配額互不相讓,在1980年代的調控失靈,更曾引發國際油價崩潰,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富庶的石油強國,也一度尷尬地瀕臨石油破產危機。
近年來,由於OPEC的龍頭——全球石油產量第一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戰略轉趨積極,對於中東政治與國際油價的干預也日趨直接。而本回退出OPEC的卡達,更是在2017年年中,與沙烏地因區域政治糾紛而撕破臉,至今都仍遭遇著沙烏地的外交與經濟封鎖。因此儘管OPEC過往的決策與區域政治並不直接相關,但當卡達「退隊」的新聞傳出後,國際主流媒體仍多將此案視為「卡達-沙烏地對抗的延續」。
《金融時報》認為,卡達退出OPEC的決定,對於當前國際油價、石油圈生態的影響「相當有限」。因為與OPEC龍頭沙烏地每日1,100萬桶原油的產量,當前卡達石油的產能每日僅約60萬桶——卡達不僅是OPEC成員中的產能倒數;也是中東OPEC成員國中,石油規模最小的一位。
但卡達的石油規模雖小,其選擇退出的時間點,卻讓沙烏地方面頗為「在意」。自從10月以來,國際油價已在短短一個月內「暴跌超過3成」,因此預定在12月6日開幕的OPEC年末會議中,沙烏地也特別邀來了非成員國的俄羅斯代表,希望透過協商,為穩定2019年國際油價而達成減產配額協議;但與此同時,來自美國壓力卻以川普總統本人為首,強調當前走跌的油價「有利於全球經濟」,因此華府方面也極力威嚇沙烏地「切勿過份減產,操作油價」。 《路透社》表示,在OPEC組織內部,已有不少次級規模的產油國家,對沙烏地近年來積極邀請俄國來「OPEC插嘴減產議題」而有所不滿。因為在組織內部,沙烏地時常藉由壓倒性的石油產量來壓制反對聲音;組織外部,俄國又只在乎本國利益,時常在指手劃腳OPEC的同時,又不顧與OPEC的協議而逕行增產。而卡達此刻的退出,也讓部份成員國家頗為在意,並擴大了組織內部質疑「沙烏地引狼入室」、「OPEC已成為沙烏地操控空殼」的音量。
卡達表示,儘管當局已確定2019退會,但卡達政府仍將繼續遵守本周的OPEC峰會,針對2019年產量配額的決議;而OPEC方面則表示,卡達作為主權國家「自然有權選擇去留」,除了尊重卡達的決議外,OPEC也對其「入會57年來的支持奉獻表達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