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過去24小時:國際鏡頭一周間(0711 - 0715)

2016/07/15 轉角24小時

 

【2016.07.15 法國 】

巴士底日,尼斯卡車攻擊案:已知84死,法國政府定調恐攻。

死者與傷者。法國時間2016年7月14日國慶日晚間23點左右,南部大城尼斯的濱海...
死者與傷者。法國時間2016年7月14日國慶日晚間23點左右,南部大城尼斯的濱海街區發生嚴重的攻擊事件。 圖/路透社

巴士底日,尼斯卡車攻擊案:已知84死,法國政府定調恐攻。

法國時間2016年7月14日國慶日晚間23點左右,南部大城尼斯的濱海街區發生嚴重的攻擊事件:一輛白色的卡車在全速行駛的狀況下,衝進尼斯駐名的濱海觀光大道「盎格魯街」,朝當時大批正觀賞完國慶煙火秀的遊客衝撞、碾壓,整個攻擊過程長達2公里,而駕車的司機隨後也被警方擊斃於車內。整起攻擊目前以知至少造成84人罹難、大批傷者中也有18名重傷者有生命危險。

由於慘案的發生日期——7月14日——同時也是紀念法國大革命的法國國慶「巴士底日」,而位於蔚藍海岸的尼斯又是南法的觀光與夏季渡假重鎮,街頭上不但群聚了大批剛看完國慶煙火、準備散場的民眾,因此卡車的衝撞才造成了嚴重的傷亡,死難者中更是包含了不少遊客與孩童。

案發至今,法國警方僅呼籲媒體與民眾「保持冷靜、切莫外出」,並指卡車上的一名司機,以被警方當場擊斃於駕駛座上,但包括槍手的人數、身份、與犯案的動機...等,尼斯警方仍未對外公開訊息;不過尼斯所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的區主席已對外表示,「警方在犯案的卡車中找到了手榴彈、步槍等重火力武器」,而法國當局已根據卡車內的通關文件,確認了兇手為一名具備法國與突尼西亞雙重國籍的31歲男子。

犯案的白色卡車上,彈孔累累。 圖/路透社
犯案的白色卡車上,彈孔累累。 圖/路透社

南法的軍警與醫療單位已全面動員搶救尼斯。 圖/路透社
南法的軍警與醫療單位已全面動員搶救尼斯。 圖/路透社

尼斯攻擊案傳出後,原本在白天主持完巴黎國慶大典後,已抵達亞威農繼續行程的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也緊急返回巴黎召開緊急會議,並於法國時間凌晨3點45分,對全國發表直播演說。

這起事件中無可否認的恐攻本質,又一次地透過了最極端的暴力形式而發生。

在電視直播中,歐蘭德總統相當篤定地將尼斯慘案定調為「恐怖攻擊」,並視之為「2015年1月《查理周刊》槍擊案與1113巴黎恐攻」之後的新一延伸慘劇,即便警檢或可能的主謀各方都還未對攻擊案發出動機聲名,但歐蘭德卻明確地把尼斯慘劇視作是「伊斯蘭恐怖主義對法國自由、人權的暴虐屠殺」,主謀責任的茅頭也再一次指向了ISIS:

我們將加強在敘利亞與伊拉克的軍事行動——誰攻擊我們,我們就會繼續抄了他們的老巢!

凌晨直播演說的歐蘭德。 圖/美聯社
凌晨直播演說的歐蘭德。 圖/美聯社

歐蘭德同時矢言將加強對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恐怖主義」的軍事行動以作為「報復」。...
歐蘭德同時矢言將加強對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恐怖主義」的軍事行動以作為「報復」。圖為巴士底日白天,參與巴黎閱兵衝場的法軍戰機。 圖/路透社

雖然巴黎的法務單位已對尼斯案發出了「恐怖攻擊」的調查立案,截至目前為止官方還未發表切確聲明,但法國媒體表示:在過去ISIS著名的「聖戰發言人」阿達尼(Abu Muhammad al-Adani)就曾發表過多起「起義宣言」,要求法國的ISIS戰士使盡全力撂倒法國的世俗政府——「有武器就用刀槍——沒武器就開車把他們撞死。」——與發言相應的行動,加上事發於國慶日鬧區的針對性,也讓歐蘭德第一時間的強勢發言不那麼令人意外。

歐蘭德表示,目前法國國內軍、警都已進入全面戒備,稍早在國慶日談話中,原本歐蘭德還發出承諾、表示將在月底結束的「全國緊急狀態」,也將因尼斯慘案而再度延長3個月。同時,自從2015年1月《查理周刊》事件後,法國在本土各大城市佈署超過7,000兵力戍守街頭的「哨兵行動」(Opération Sentinelle)也將加強執行。

目前這波法國施行的緊急狀態,是在2015年11月13日巴黎恐攻之後所頒布,這項非常命令過去曾兩度經由國會同意延展,並賦予政府在緊急狀態中宣布宵禁、關閉部分公共場所、在無搜查令前提下進行搜索,以及媒體審察等特殊權力——這些權力的動用,被政府視為非常時期的安全手段,但其兩度延展的狀況,同時也被民間抨擊為限縮人民自由的政治藉口。

法國政府將在周五上午召開緊急內閣會議,而隨後歐蘭德也將親自前往尼斯慰問視察。目前尼斯市區——特別是濱海大道上的觀光酒點、賭場等大型室內場所,都已開放給無處可去的民眾暫居避難,並成為前線第一時間傷檢的急救中心。

由左至右:《尼斯晨報》,「尼斯大屠殺」;《費加洛報》,「恐怖,再現」;《巴黎人報...
由左至右:《尼斯晨報》,「尼斯大屠殺」;《費加洛報》,「恐怖,再現」;《巴黎人報》,「7月14日,尼斯慘案」。

濱海大道上的觀光酒點、賭場等大型室內場所,都已開放給無處可去的民眾暫居避難,並成...
濱海大道上的觀光酒點、賭場等大型室內場所,都已開放給無處可去的民眾暫居避難,並成為前線第一時間傷檢的急救中心。 圖/歐新社


 

【2016.07.14 美國 】

共和黨全國大會前夕:川普登基,誰來晚餐?

在克里夫蘭市的積極爭取下,2016年的共和黨大會將在知名的「速貸中心球場」——也...
在克里夫蘭市的積極爭取下,2016年的共和黨大會將在知名的「速貸中心球場」——也就是今年NBA冠軍騎士隊的主場——舉辦為期三天的造勢與提名活動。但騎士隊王牌球員的雷霸龍.詹姆斯,因為支持歐巴馬,因此預料不會出席。 圖/美聯社

共和黨全國大會前夕:川普登基,誰來晚餐?

雖然已經「篤定」出線,但要正式成為總統大選中共和黨的唯一提名,「程序上」川普還得通過「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這一關。即將於7月18-21日之間舉行的共和黨大會,今屆將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市舉行,屆時全美的共和黨選舉人代表都將齊聚一堂,並在接連三天的政要演說、致詞、團結口號之後,一致推派川普為共和黨的正式總統參選人。然而在大會開幕的前夕,共和黨高層卻仍憂心重重:他們一方面要擔心場外的反川普抗爭、另一方面也還得面對黨內眾多明星「不克出席」的抵制態度。

與此同時,與川普搭檔的副手人選是誰?也將在台灣時間7月15日晚間11點,由川普本人在紐約曼哈頓的川普大樓正式公布。但截至目前止,各方都沒有把握究竟是誰會成為川普在白宮之路上的忠實夥伴。

在克里夫蘭市的積極爭取下,2016年的共和黨大會將在知名的「速貸中心球場」——也就是今年NBA冠軍騎士隊的主場——舉辦為期三天的造勢與提名活動。然而由於近期的達拉斯槍擊事件,以及延續半年多的「反川普」抗爭活動,克里夫蘭市區內的選舉氣氛並不熱烈,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原本「理應」被支持者塞滿的市區旅館目前都還有零星空房,全美與會參與支持者,或許將比想像中更為冷清。

屢屢以爭議言論博得媒體版面的川普,在過去一年也頻繁地在各地與反川普團體發生衝突。而由於俄亥俄又是美國幾個開放公然持武(Open Carry Law)的地區之一,會場內、外的維安,以及支持者與示威團體的叫陣,也都讓克里夫蘭警方嚴陣以待,除了大規模警力的佈署與管制外,區域內的看守所也整備就緒,隨時可為「示威清場後的大規模逮捕」騰出收容空間。

《華郵》指出,雖然在達拉斯事件之後,幾個來自於「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的組織者已表態「不會去克里夫蘭戰川普」,因為「對川普的共和黨喊再多也沒用」,而準備將組織精力對準月底費城的民主黨全國大會。然而共和黨黨團方面,仍擔心三天的活動會引發同志平權團體的滲入鬧場,因此黨部方面正積極「透過各方」與美國的同志社群協調溝通。

但在擔心被鬧場之外,共和黨黨內自家人的不捧場,也讓即將主持大會的共和黨領導——眾議院議長萊恩(Paul Ryan)很是頭痛。與民主黨方面桑德斯-希拉蕊的大團結、大和解相比,本屆的共和黨大會上,曾參與過總統選舉的幾位大老麥肯(John McCain)、羅姆尼(Mitt Romney)都拒絕出席;而共和黨如今兩位仍在世的前任總統老、小布希也因自家小弟傑布(Jeb Bush)初選失利而婉拒邀約;幾名黨內能代表多元族裔的新秀,更都各自婉拒登台、或根本迴避邀約。

在共和黨大會上的誓師與背書,對於大選的士氣通常有著指標性的作用——而這也就是共和黨大會,之所以選在重要的「搖擺州」俄亥俄州舉行的原因之一;不過雖然共和黨內的溫和派明星都拒絕了川普,其昔日初選的競爭宿敵——德州眾議員克魯茲(Ted Cruz)——卻反而大度地接受川普邀約,而準備在大會中登台演說(雖然至今他仍拒絕為川普背書) 。

《紐約時報》也表示,共和黨內的消極杯葛,或許反能刺激「川普一族」在大會上的亮眼表現:在爭取不到重量級人士站台的同時,川普已預定加重家人登台演說的份量與時間,其中其夫人梅蘭妮亞(Melania Trump)與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的登台,也認為將成川普氣勢的決勝時刻。

川普(中)已預定加重家人登台演說的份量與時間,其中其夫人梅蘭妮亞(右)與女兒伊凡...
川普(中)已預定加重家人登台演說的份量與時間,其中其夫人梅蘭妮亞(右)與女兒伊凡卡(左)的登台,也認為將成川普氣勢的決勝時刻。 圖/路透社


 

【2016.07.13 智利】

訪問智利:德國總統面對《窒命地》的過往驚悚

呈現智利過去的「尊嚴殖民地」事件的電影《窒命地》。 圖/電影《窒命地》劇照
呈現智利過去的「尊嚴殖民地」事件的電影《窒命地》。 圖/電影《窒命地》劇照

訪問智利:德國總統面對《窒命地》的過往驚悚。

英國女星艾瑪.華森(Emma Watson)所主演的驚悚劇情片《窒命地》(Colonia),改編自1970年代的智利真實故事「尊嚴殖民地」事件(Colonia Dignidad),當時一名前納粹成員希弗(Paul Schäfer),以社會宗教運動為名,吸引了大批德國信徒追隨其至智利中部開墾殖民,並在右翼政府與後來的獨裁者皮諾切特將軍(Augusto Pinochet)的支持下,成為了智利政府訓練民兵、秘密處決異議份子、與執行虐囚實驗、製造生化武器的駭人基地。然而,「尊嚴殖民地」事件的驚悚祕密,直到1997年才意外曝光——這時人們才發現過往的慘劇不光只是智利政府的放任,連德國政府也都被指責身涉其中。

「尊嚴殖民地」事件的數十年後,現任德國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才於本周訪問智利的行程中,發表譴責聲明,並對當時德國駐智利使館外交人員的無作為、甚至協助希弗掩護暴行的舉動表達遺憾之意。

1921年出生於德國的希弗,年輕時曾加入希特勒青年團,並在二戰期間於德國國防軍中擔任醫護士官,負責佔領區的孤兒安置。然而大戰之後,希弗卻結合社會氣氛與納粹經驗,搖身一變成為自詡自認的「反共神父」而在西德發起宗教運動。然而在地方的傳教期間,希弗卻因性侵多名男童而遭警方通緝,而於1960年代與數百名「忠實」信徒,一同逃亡至南美洲的智利重新落腳。

逃到智利的希弗與信徒,在時任的右翼總統阿歷山德利(Jorge Alessandri)的庇護下,重新於智利中部城市帕拉爾近郊購置了一座莊園,並成立了「尊嚴慈善協會」——而由於莊園的主宰即是希弗與其一票來自德國的信眾,因此這座協會莊園也被稱作「尊嚴殖民地」。

在這段時間裡,希弗在莊園內立下了各種嚴苛、直逼中世紀苦修的清修規矩,殖民地的男女不僅嚴格分離,領導所指派的勞役與工作都必需概括承受,各種虐待懲罰、私刑、甚至處決的故事也都暗中發生;但對外,尊嚴殖民地卻仍維持著德式教會小鎮的模範形象。

而當尊嚴殖民地仍不斷接受信眾的同時,希弗的納粹與反共思想,也讓他與智利軍方的右翼街上了軌道,在智利左派總統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於1970年上台的同時,希弗也秘密開放莊園,提供軍中的右翼反對團體訓練武裝民兵。而到了1973年政變,阿葉德在總統府攻防戰中殉難之後,接管權力德皮諾切特將軍,更賦與希弗莊園更多「武裝殖民」的權力,此時的尊嚴殖民地不僅有自己的武裝部隊,莊園中甚至還有軍火庫、化學武器生產工廠,同時西弗也開放莊園地牢,提供皮諾切特政府「消失」異議人士的地下管道。

「尊嚴慈善協會」,也被稱作「尊嚴殖民地」。 圖/路透社
「尊嚴慈善協會」,也被稱作「尊嚴殖民地」。 圖/路透社

希弗在莊園內立下了各種嚴苛、直逼中世紀苦修的清修規矩,殖民地的男女不僅嚴格分離,...
希弗在莊園內立下了各種嚴苛、直逼中世紀苦修的清修規矩,殖民地的男女不僅嚴格分離,領導所指派的勞役與工作都必需概括承受。 圖/歐新社

各種虐待懲罰、私刑、甚至處決的故事也都暗中發生;但對外,尊嚴殖民地卻仍維持著德式...
各種虐待懲罰、私刑、甚至處決的故事也都暗中發生;但對外,尊嚴殖民地卻仍維持著德式教會小鎮的模範形象。 圖/歐新社

希弗不僅透過自己的德國管道,引進了大量「德製裝備」代智利政府執行「虐囚實驗」,超過百名反對派人士更是在尊嚴殖民地中慘遭虐殺、掩埋滅跡。但與獨裁政府合作的暴行,一直到1990年皮諾切特下台、智利民主化後,都還未曝光。在這段期間裡,雖然民間團體與記者都希望能潛入莊園內應證市井的恐怖傳言,但在武裝民兵的戒護與威脅下卻始終未果——直到1997年,希弗才因性侵男童而被智利通緝,並於同年逃亡至阿根廷。

逃亡到阿根廷的希弗,整整「人間蒸發」了8年,才終於在2005年被阿根廷政府逮捕並引渡回智利受審。在這段審判與清查的過程中,智利政府這才發現潛藏在尊嚴殖民地裡,誇張又駭人的故事:他們不但在莊園內發現了大批軍火,機槍、步槍、手榴彈之外,更還有火箭砲等,一般慈善機構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強大火力。此外,莊園內的信眾,也多出現了被洗腦、身心受創、或精神疾病等壓力症狀,而莊園底下,更還發現了近百具刑求受害者的遺體,駭人的拼圖自此才見了光。

智利調查發現,在超過30年的「殖民」過程中,希弗與其黨羽屆由移民招募、孤兒收容、信眾配婚等方式,接連對超過3萬名男童性侵。而因連續性侵、殺人等罪行被起訴的希弗,最終未能等到審判定讞的那天,就在2010年於獄中病逝。「尊嚴殖民地」也更名為「巴伐利亞別莊」(Villa Baviera),從教會公社轉型成德國風格的渡假觀光小村,並由原本的莊園居民、信眾繼續經營至今。

惡名昭彰的希弗本人。 圖/歐新社
惡名昭彰的希弗本人。 圖/歐新社

智利調查發現,在超過30年的「殖民」過程中,希弗與其黨羽屆由移民招募、孤兒收容、...
智利調查發現,在超過30年的「殖民」過程中,希弗與其黨羽屆由移民招募、孤兒收容、信眾配婚等方式,接連對超過3萬名男童性侵。 圖/歐新社

他們不但在莊園內發現了大批軍火,機槍、步槍、手榴彈之外,更還有火箭砲等,一般慈善...
他們不但在莊園內發現了大批軍火,機槍、步槍、手榴彈之外,更還有火箭砲等,一般慈善機構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強大火力。 圖/美聯社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尊嚴殖民地」也更名為「巴伐利亞別莊」,從教會公社轉型成德國風格的渡假觀光小村,...
「尊嚴殖民地」也更名為「巴伐利亞別莊」,從教會公社轉型成德國風格的渡假觀光小村,並由原本的莊園居民、信眾繼續經營至今。 圖/美聯社

然而這一切,與德國政府又有何關係?為何德國總統、外長,都得先後為這起發生在大西洋彼端所發生的恐怖故事致意呢?

原來尊嚴殖民地的希弗,與當時西德駐智利的使館方面「私交良好」,德國大使館方面不僅曾積極協助希弗的信眾「移民」,使館方面甚至還發給希弗外交車牌,任其於拉美大陸暢行無阻。除此之外,根據倖存者的記錄,當時也有不少莊園內的逃亡信眾費盡心力逃到德國使館求助時,卻遭到使館人員隱匿不報、還把人交回給希弗發落的情事。各種的共犯作為,也讓多年後彼此串聯的120名受害者與其家屬,憤而對智利與德國政府發起求償訴訟。

面對尊嚴殖民地的歷史醜聞,過去的德國外交部與情報局皆已機密或統一後的資料移轉繁複為由消極回應,直到今年4月份德國外長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才承諾將提前解密「所有與尊嚴殖民地相關的外交資料」,以供研究者、受害人與司法單位調查使用。而周一造訪智利的德國總統高克亦對智利受難者團體表達遺憾與憤怒,並一同觀賞了電影《窒命地》的智利首映。不過承諾協助「找到真相」的高克卻仍強調:「這些未盡責的外交人員,其作法並不代表德國政府的立場」,因此並未代表德國為使館作為致歉。

除了歷史責任與賠償問題之外,尊嚴殖民地事件,至今也為德國政府帶來另一困擾:在2005年的調查中,與希弗一同被捕的還有多名忠實的信徒黨羽,但其中一人卻在2011年逃亡回德國定居,並受德國法律的保障而無法引渡回智利服刑。目前德國檢方正試圖藉由跨國司法互助的方式,改在德國境內起訴這名兒童性侵犯,但後續至今卻仍未見定論。

對於德國政府在「尊嚴殖民地」的角色,各種疑慮仍待釐清。圖為訪問智利的德國總統(右...
對於德國政府在「尊嚴殖民地」的角色,各種疑慮仍待釐清。圖為訪問智利的德國總統(右)高克與迎接他的智利總統巴舍萊(左)。 圖/歐新

逃亡回德國,至今仍逍遙法外的「尊嚴殖民地」二號人物霍普(Hartmut Hopp...
逃亡回德國,至今仍逍遙法外的「尊嚴殖民地」二號人物霍普(Hartmut Hopp)。 圖/歐新社

 圖/歐新社
圖/歐新社


 

【2016.07.13 菲律賓】

南海仲裁後,菲律賓「西菲律賓海問題」的下一步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南海仲裁後,菲律賓「西菲律賓海問題」的下一步。

2016年7月12日,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PCA)針對2013年菲律賓對中國所提出「南海仲裁案」訴訟,發表了對於菲律賓全面有利的判決結果。判決消息一出,菲律賓各界也大為振奮,並認為仲裁法庭的判決已完整證明了菲國於南海爭議中的主權論述,然而發起訴訟的菲律賓前總統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與時任檢察總長哈爾德勒薩(Francis Jardeleza)卻也提醒菲律賓:仲裁案只是結束主權紛爭的開始,政治與外交的談判現才正要見真章。

仲裁結果出爐後,甫就職12天的菲律賓新任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也於同日晚間在總統府馬拉坎南宮召開緊急內閣會議,並作出「冷靜數天」、等待菲國司法部的判決解讀後才行擬定策略的結果。根據大報《菲律賓每日調查者報》(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的報導,雖然菲律賓外交部已著手研擬後續外交的談判戰略,但具體的方針,杜特蒂總統仍將先聽取檢察總長的判決書解釋報告後才會定奪。目前菲律賓現任的檢察總長卡立達(Jose Calida)已於周三上午趕赴馬拉坎南宮簡報,但完整的判決解讀則會在5天後才會正式報給杜特蒂。

根據常設仲裁法院的判決,中國在南海依其「歷史性權利」所主張的「九段線」劃分並不存在任何法律依據,並認定在爭議的南沙群島中,所有高潮地物(high-tide features)於法律上均為礁岩,而不具構成擁有專屬經濟海域或大陸棚。然而拒絕參與仲裁的中國政府,在7月12日的結果出爐之前,就已發表強硬的聲明,除了駁斥常設仲裁法院「不具備管轄權」之外,亦表態「不接受也不承認」相關的判決結果。

常設仲裁法庭的判決,雖然讓憤怒的北京當局下不了台,但在菲律賓國內的國會與民間團體,卻對這一結果十分滿意;不過在一片「勝利」的表態之中,作為在2013年力主發起仲裁的主事者——前總統艾奎諾——他在周三清晨的聲明,卻更令各方感到在意:在聲明中,已看完判決新聞稿與整合摘要的艾奎諾,首先肯定了常設仲裁法庭的「公正裁決」,但他同時也提醒菲國各界,這一法律結果只是結束爭議的開端而已。

艾奎諾強調,就他所知,對南海爭議發表過看法的所有國家,都曾強調過「恪守國際法的立場」。而常設仲裁法庭的這一歷史性判決,則又進一步理清了「所謂國際法」對此一區域爭議的認知定位:

...與其將這一判決視為我國單方面的勝利,更好的理解邏輯,則是將這一結果看作是所有人(參與爭議的周邊國家)的共同勝利——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此一判決,理清了各方各說各話的模糊空間,架設了更清楚的(國際法認知框架)環境,讓各國得以更坦承地互動交涉,並藉由共同的法理基礎來斟酌彼此的權力與義務,以支持彼此間的平等互動與友好關係。

艾奎諾指出,仲裁法庭的判決,不僅提供了菲律賓與中國後續外交互動的框架基礎,其國際法的解釋,亦是與南海周邊主權單位的互動根本。鑒於此,各國也可以停止各說各話的模糊仗,並就國際判定來談判出一個更和平、永續的主權解決方案。

在南海判決中,包括越南、菲律賓等,都已表態支持常設仲裁法院;然而中國與台灣方面,卻對於判決結果相當不滿,並以強硬發言表示「拒絕承認」——在這樣的狀況下,在2013年主役提出訴訟的前任菲國檢察總長、現任大法官哈爾德勒薩,也才對外表示:雖然國際法的法理談判框架已經確定,但未來杜特蒂政府要如何邀請中國回到談判桌上,「剩下來的都是政治與外交的事了。」

《菲律賓每日調查者報》引述菲國戰略智庫「三叉戟防衛顧問」(Trident Defence Inc)發言,多名菲國專家都建議杜特蒂政府或可在南海談判中,暫時「冷處理」對中關係:一方面已奪得法理優勢的菲律賓,可先與其他國家達成談判共識;二方面也可先冷靜北京對海牙判決的憤怒情緒。

不過《調查者報》在蘇比克灣的特派記者也表示,雖然判決結果否決了中國在黃岩島(台灣的民主礁;菲律賓的斯卡伯勒淺灘)的經濟海域權力,並指中國在當地的海上巡邏「實屬非法」,但當地的漁民卻也擔心此一結果會刺激中國更拼命地調度部隊、封鎖漁場,進一步加深雙邊本就嚴峻的海上冷戰。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2016.07.12 英國】

英國新首相:德蕾莎.梅伊

記住這張臉,她將會是英國的新任領導人。 圖/路透社
記住這張臉,她將會是英國的新任領導人。 圖/路透社

英國新首相:德蕾莎.梅伊(Theresa May)。

脫歐公投後的英國即將迎來新一任的「船長」。由於保守黨黨魁選舉中,唯一的競爭者李德森(Andrea Leadsom)已在周一宣布退選,僅存的候選人——現任內政大臣,梅伊(又譯:文翠珊)——在無人挑戰的情況下,也自動成為了保守黨新任黨魁的當選人。而梅伊勝出的消息傳出後,因脫歐公投結果而宣布請辭的現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也對外表示:將於英國時間7月13日星期三下午正式辭職,而甫當選保守黨黨魁的梅伊也將同步接任,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二位的女首相。

現年59歲的梅伊,過去19年內都擔任英國南部梅登黑德(Maidenhead,倫敦西方30英里)選區的國會議員。2010年保守黨重返執政之後,梅伊亦在首相卡麥隆的邀請下,接任內政大臣一職至今。身為保守黨中生代的梅伊,接任內政大臣之前並不十分出名,但過去六年的內閣經歷,也讓她的「沉穩」、「慓悍」的政治特質廣被人知,例如曾在卡麥隆內閣擔任不管部長的資深保守黨大老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e),就曾口無遮攔地說出對梅伊的個人評價:

她真是個要死難搞的女人。(bloody difficult woman.)

「她真是個要死難搞的女人。」 圖/路透社
「她真是個要死難搞的女人。」 圖/路透社

與台灣的內政部「天下第一部」的諢號相同,英國的內政大臣一職,同樣也因其職責繁雜、卻又容易面對各種危機,其不僅需要應對犯罪、警政問題,英國國內敏感的反恐、移民與出入境管制...等,都歸其權責範圍。因此。英國的內政大臣一職,也被稱為「政客們的仕途墳場」。

然而對於仕途發跡較晚的梅伊來說,其不但牢牢地掌控了自己在內政部的職責,他人如坐針氈的內政大臣一職,梅伊一坐更是坐了六年。這六年中,梅伊的強勢風格,明白地顯現在國內反恐、封堵移民政策與縮限外籍人士(如留學與求職)移入等項目;但同時她卻也合理且穩健地度過一波又一波的在國內危機,例如:2011年的倫敦大暴動、2013年老兵里格比(Lee Rigby)當街遭斬死案...等政治危機中,梅伊臨危不亂的調度資態,都幫助了她贏得在保守黨內的信任與聲望。

即將於7月12日就任首相的梅伊,也將成為柴契爾(Magret Thatcher)之後,英國史上第二位女首相,而兩人同出保守黨,個性同樣強悍的特質,也讓梅伊時常被外界比擬為「鐵娘子第二」——然而不管是政治思想與對保守黨執政的社會想像,梅伊與柴契爾卻存在著不小差別。

「(梅伊)她的決策邏輯,與其說是被政治思想策動,還不如說是被道德判斷所感召。」英國《衛報》的專欄作者辛莉芙(Gaby Hinsliff)指出,與力主經濟自由主義的柴契爾相比,梅伊反而與工黨籍的前首相布朗(Gordon Brown)更為類似:梅伊不僅屢次強調分配與勞工權利,「政治不能只為少數特權服務」的發言,也始終貫穿著梅伊19年的從政路。

由左至右:傾右《每日電訊報》,「不列顛最好的選擇」;傾右《泰晤士報》,「梅伊拿到...
由左至右:傾右《每日電訊報》,「不列顛最好的選擇」;傾右《泰晤士報》,「梅伊拿到首相官邸鑰匙,新內閣人事開鬥」;卿左《衛報》,「快速通關,梅伊直通唐寧街十號」;中間《金融時報》,「英國26年後的新任女首相,梅伊說:『將讓脫歐成為成功利多』」。

像是2001年保守黨於大選慘敗之後,梅伊就曾當眾指著一干保守黨黨員與支持者的鼻子罵:

我們的選民基礎太過狹隘,同時大多時候,總充斥著我們自己顧影自憐的同溫支持者。你們知道外面大家怎樣喊我們嗎:就是那個齷齪黨。

指責保守黨當內排除女性、少數民族的菁英趨向,梅伊的「齷齪黨」發言,雖讓她因此開罪不少黨內大老,但卻也讓她一炮而紅,部分改革方針也因此得到日後卡麥隆的重用。

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的選前宣傳中,梅伊選擇支持首相卡麥隆的「留歐」陣營,而當脫歐的投票結果已成定局之後,卡麥隆也在6月24日公投結果出爐當天宣布請辭的意向。卡麥隆的離去,打開了梅伊參選黨魁、進逼首相大位的坦途,但其對於「留歐」的支持,卻也引發各方的疑慮。

雖然梅伊多次表示:「Brexit就是Brexit。」並稱人民的決定其必將遵行。但也於保守黨選後的重整過於迅速,在眾多熱門紛紛跳船、殞落之際,梅伊的黨魁登基路與政策態度,也還未來得及被充分地檢驗與挑戰:像是在過去,梅伊雖然主張保守黨應該更開放、更接納少數族群與移民的聲音,但在留學、移民或難民等移入政策上,梅伊於內政大臣任內所推行的強力管制與封鎖,卻又被指責是「鎖國」、「排外」——而在公投之後,後續英國與歐盟的脫離談判,各種邊境管制、人力與資本的移動,勢必也將成為雙方的拉扯重點,未能在黨魁出選中全盤表態的梅伊,也讓自己成為了外界眼中脫歐進程裡的不確定因子。

由左至右:傾右《每日郵報》,「加冕德雷莎」;傾右《太陽報》,「跟上腳步吧,男孩們...
由左至右:傾右《每日郵報》,「加冕德雷莎」;傾右《太陽報》,「跟上腳步吧,男孩們」;免費《地鐵報》,「又是一個災難日(諧音)!」;傾左《每日鏡報》,「所以該提早大選嗎?放馬來吧!」(每日鏡報認為,在布萊爾請辭手向後,梅伊曾在在2007年質疑透過工黨內部選舉的布朗首相的首相領導資格「不具備全民選舉的民意基礎」因此應當重啟大選;但9年過後,梅伊也步上布朗的老路...)

蘇格蘭《國家報》:「是梅伊」。頭版左側是蘇格蘭民族黨黨魁、蘇格蘭政府的領導人斯特...
蘇格蘭《國家報》:「是梅伊」。頭版左側是蘇格蘭民族黨黨魁、蘇格蘭政府的領導人斯特金,右側的則是梅伊。兩人對英國脫歐的前景看法不一,讓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政策對立,或也將升級入另一層次的對決。

另一方面,出身於英格蘭中產家庭的梅伊,雖然也畢業於大本營——牛津大學——但其行事比起一幫黨內同志卻相對沉穩許多。在牛津大學時,她也藉由保守黨的學生社團,結識了後來成為銀行家的丈夫菲力普,但婚後的兩人卻因梅伊夫人的不孕而未有子嗣。

梅伊的膝下無子,也成為政壇中的往來施力點之一。像是在前幾天的黨魁初選中,保守黨內的二號競爭者、同為女性的李德森就曾表示「身為『人母』的我,更適合領導眾人」言論一出也被外界認為是里德曼對於梅伊不孕的嘲諷,各方的撻伐與聲援,也逼得李德曼出面道歉(雖然她仍認為「言論被誤解」、「保守黨內有人要用烏賊戰術惡整、搞垮我」),並成為其周一閃電退選的導火原因。

梅伊在政壇中也以對下屬的細節控制狂聞名,在談判中的冷靜與狠勁,也被保守黨各界視為「統一公投後分裂的保守黨與主導對歐盟的脫離談判」的不二人選。

不過在眾多政治個性之外,個人生活中的梅伊,則以愛好特色高跟鞋而屢次成為小報焦點。其中,她腳跟下的一雙豹紋高跟鞋,更成為了梅伊游走白廳的風格性標誌。

昨天她穿的那雙鞋。 圖/路透社
昨天她穿的那雙鞋。 圖/路透社


 

【2016.07.11 西班牙】

聖費爾明節,西班牙的奔牛悲歌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奔牛節 #傳統與殺戮的競逐

以激情與狂野聞名全球的西班牙「奔牛節」,上周四正式揭開了2016年的狂歡與爭議的序幕。

正式名稱為「聖費爾明節」(西:Las Fiestas de San Fermín),是西班牙北部城市潘普洛納夏天的城市慶典,每年的7月6日至14日之間,潘普洛納都會舉辦一系列的節慶與狂歡,以紀念守護城市的守護聖人聖費爾明(San Fermín de Amiens):傳說中,出生在潘普洛納的聖費爾明原本是一位2世紀的羅馬貴人,但受到信仰感召而成為基督徒,並積極行走於今天的法國南部與伊比利半島北境,只不過當時的羅馬帝國仍對基督教採取壓迫態度,在法國傳福音的聖費爾明才在303年時被捕並遭斬首處刑。然而聖費爾明死後,他的遺骨與聖墓周遭竟接二連三的傳出奇蹟,聖名因此遠播,因此12世紀時聖髑(聖人遺骨)才被迎回潘普洛納的出生地,並成為城市的守護者至今。

在聖費爾明節的眾多慶祝活動中,其中的「奔牛」(西:encierro)活動,也因為美國文豪海明威在1926年所發表的小說《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而成為了聖費爾明節的代表意象。但究竟奔牛活動與聖費爾明有何關係,兩者由來關連卻已不可考——一說奔牛活動是沿襲西班牙城市的趕集傳統,與聖費爾明節結合,只是西班牙夏日城市慶典的普遍活動;另一說則傳言,聖費爾明這位聖人是因為奔牛踐踏而殉道,因此重現過往,也算得上是紀念聖人的一種方式。

藉由海明威的文字與觀光傳播,如今的潘普洛納奔牛節,已成為每年吸引100萬名遊客的重大盛會(在地人口還不足20萬),自節慶的第二天清早開始,每年的7月7日到14日,來自全球各地的年輕男性都會統一穿上白色衣褲、繫上紅色的領巾,在徹夜狂歡、喝個爛醉之後,於每天早上的8點又齊聚於潘普洛納的街道上,與狂奔的公牛相互踩踏、追逐——而這種瘋狂所伴隨的刺激,配上傳說中受聖費爾明庇佑的好運,也吸引了全球遊客的熱情參與。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聖費爾明節的奔牛活動,總長其實只有826公尺,主辦單位通常會在市中心的聖托多明哥街(Calle de Santo Domingo)上,放出6頭公牛(通常是褐色或黑色)、6頭閹牛(通常是班紋淺色或白色),並與滿街的挑戰者一同在潘普洛納舊城區的街道奔馳,直到牛群被趕入潘普洛納鬥牛場(Plaza de Toros)為止。雖然每次的活動,狂奔的時間通常只有幾分鐘(官方說法:2-6分鐘),但人群(通常多已爛醉)與牛群(通常會處在驚恐憤怒之中)的踩踏、憤怒公牛的牛角攻擊,往往也容易造成參與者的傷亡,不過狂歡的氣氛仍讓觀光客門樂此不疲。

對於大部分觀光客來說,聖費爾明的奔牛慶典就到此結束,剩下的部分就只剩下酒精與派對而已;但對於慶典中的公牛們來說,奔牛活動之後,緊接而來的卻是鬥牛士的挑戰與死亡一途。

奔牛慶典中,除了6頭用於穩定牛群、避免互鬥的閹牛會「重複使用」之外,其他奔入鬥牛場的6頭公牛,通常在奔牛活動當天下午就會與鬥牛士們正面決鬥——在大多數的狀況下,死的都是飽受生理與情緒折磨的公牛——七天節日裡,潘普洛納鬥牛場內平均則會鬥死54頭公牛。

但西班牙的鬥牛傳統,原本就因過程對動物所造成的壓力與痛苦,而在現代社會中廣受批評,而聖費爾明節結合了狂歡與鬥牛兩者活動於一體的作法,自然也成為國際動保團體所針對的對象。

每年的聖費爾明節前夕,潘普洛納城內也都會群聚各國的動保團體與行動人士,像是今年的7月5日,知名的NGO團體「善待動物組織」(PETA)與西班牙動保行動「AnimaNaturalis」,就在潘普洛那市區上演了示威行動劇:來自世界各國的男女志願者頭待著牛角頭飾、將假血染料潑灑在赤裸的上半身上,提醒著所有奔牛狂歡的參與者「你跑,牛隻的血也跟著你的步伐放」。

動保團體的行動劇在潘普洛納也引發了不小爭議,除了國際媒體的關注之外,潘普洛娜的市長阿西隆(Joseba Asirón)也表示,奔牛節後的殺戮,理應得到市民們更多的討論與重視:

這場辯論我們遲早都得面對。原因很簡單:在21世紀的現在,我們城市的守護慶典還應當建立在折磨動物的苦痛之上嗎?(傳統)是否理當如此,這也值得我們重新反思、自省。

關於鬥牛的存廢之爭,近年成為西班牙的文化價值爭執戰:根據PETA等動保團體所提出的民調,超過95%的西班牙年輕人,都反對鬥牛活動的繼續,而目前包括加泰隆尼亞等地,西班牙境內也有百餘座城市明文禁止舉辦鬥牛節目;然而對於傳統派而言,鬥牛文化象徵著西班牙好幾個世紀所留傳下來的樸勇文化,包括鬥牛的畜養、配種,鬥牛士的訓練,都因國際自由派的抵制而逼近滅亡,其精準、優雅與鬥碧血黃沙的生死浪漫,數百年的世代技藝與記憶傳承,也都將在這波「全球動保浪潮」中毀於一旦。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不過奔牛的慶典並不是「聖費爾明節」特有,鬥牛的結局也不只上演於潘普洛納。相關奔牛的習俗,在西班牙各地皆有各自的演變,譬如說在西班牙東濱沿海阿里坎特省的佩德雷格爾小鎮,就在同一時間舉辦了自己的城市聖人節,但鎮上的午夜奔牛節卻已造成一人死亡;而同樣在阿里坎特,濱海的小鎮德尼亞則有另一種「公牛奔海節」,為了紀念基督受難的寶血,德尼亞的年輕人則會把狂奔的公牛逼到跳海,以象徵寶血的洗滌救贖。

在奔牛的爭議之外,今年的聖費爾明節期間,西班牙的夏日鬥牛季也出了嚴重的場內事故:在上個星期六,西班牙中北部阿拉貢省的特魯埃爾鎮,一名29歲的鬥牛士維克多.巴里奧(Victor Barrio)就在與公牛「羅倫佐」(Lorenzo)的「對決」中,遭到牛角刺穿右勒而死。這起事件也是繼1985年之後,超過30年來西班牙境內的首度鬥牛士身亡事件。

然而這名鬥牛士的死,雖然在鬥牛活動圈內引發震動與哀悼,但來自網路輿論與海外意見的反應,卻意外地尖酸,許多網友甚至撈到了巴里奧的私人臉書,諷刺其「死得好」、「虐待動物者活該」、「鬥牛野蠻,自食惡果不意外」等攻擊性言論,傳統風險、動保問題與現代風俗的討論,也因鬥牛士之死與網路罵戰而沸騰。

除此之外,西班牙《國家報》也報導:根據鬥牛士的傳統,只要場上的鬥牛殺死了鬥牛士,與這頭鬥牛相關的直系血脈「都將一併被滅絕」,以避免不幸的禍根繼續延續,因此,雖然擊倒巴里奧的鬥牛羅倫佐已被宰殺,但生育他的老母牛「羅倫薩」(Lorenza)也將一併被「處決」。

消息一出後,包括西班牙小黨「反虐待動物黨」(PACMA)在內的幾個動保團體也發起串連,希望能阻止這一「抄家」的莫名儀式。不過至今,西班牙媒體仍未確認羅倫薩的下落以及後續的相關事宜。

另一方面,在鬥牛習俗的爭議之外,潘普洛娜的聖費爾明節也因縱慾型的過度飲酒以及相關犯罪事件而引發市民對於這一節慶的反彈。在上個星期四清晨,一名19歲的女性就在潘普洛納市中心遭到多名男子憑藉酒意輪番性侵,駭人的性暴力事件也引發潘普洛娜市民的憤怒,並激起上萬人高舉「不就是不」的抗議標語湧上街頭,抗議當局對於節慶酒精犯罪與女性保護問題的漠視與縱放。

潘普洛納鬥牛場,鬥牛士對倒斃公牛的最後一擊。 圖/美聯社
潘普洛納鬥牛場,鬥牛士對倒斃公牛的最後一擊。 圖/美聯社


 

【2016.07.11 法國】

讓決賽的《馬賽曲》沉默:擊敗地主法國隊,葡萄牙首奪歐洲盃冠軍。

葡萄牙封王,史上大賽第一冠! 圖/美聯社
葡萄牙封王,史上大賽第一冠! 圖/美聯社

讓決賽的《馬賽曲》沉默:擊敗地主法國隊,葡萄牙首奪歐洲盃冠軍。

2016年歐洲國家盃足球賽,10日晚間在巴黎近郊的法蘭西大球場,上演了地主法國隊大戰葡萄牙隊的冠軍決戰——雖然葡萄牙隊長、同時也是陣中王牌的C.羅納度(C羅),開賽25分鐘就因傷含淚退場,但葡萄牙仍透過延長賽第109分鐘時的進球,最終以1:0的比數擊敗法國隊、歷史性地奪下葡萄牙史上的第一座歐洲冠軍!

陣容較為整齊、同時又享有地主優勢的法國隊,本屆賽事中相對穩健的表現,也讓他們成為決賽前的頭號熱門,但到了球場上,縱使葡萄牙的進攻主力C羅早早因傷退場,頑強固守的葡萄牙隊卻仍讓法國人久攻不下,包括狀態火熱的法國前鋒格里茲曼(Antoine Griezmann)更屢屢放槍,最終才在延長賽中慘遭葡萄牙替補前鋒埃德爾(Eder)禁區外大力狙擊、以一腳勁射打垮了法國隊的本土封王夢。

相對於法國隊的兵強馬壯,除了在4強擊敗威爾斯一戰,葡萄牙都沒能在正規賽事的90分鐘裡擊敗過對手,並創下歐洲盃歷史中,首支以小組第三晉級卻還能打入決賽、甚至封王的代表隊。

雖然只踢了25分鐘就退場,但場邊為隊友激情打氣的C羅,仍成為比賽的焦點。 圖/美...
雖然只踢了25分鐘就退場,但場邊為隊友激情打氣的C羅,仍成為比賽的焦點。 圖/美聯社

原本到場期待能迎接地主奪冠的法國總統歐蘭德(左二),在頒獎台上被失望、悲泣的法國...
原本到場期待能迎接地主奪冠的法國總統歐蘭德(左二),在頒獎台上被失望、悲泣的法國隊選手徹底無視,而接著面對歡樂領獎的葡萄牙隊時,歐蘭德的表情與姿態更又無比尷尬。 圖/美聯社

失望的法國球迷。 圖/美聯社
失望的法國球迷。 圖/美聯社

在比賽中,原本外界都將觀戰的勝負重點,鎖定在三屆金球獎得主、葡萄牙隊長前鋒C羅的身上,但在C羅早早退場的狀況下,葡萄牙選手們的將士用命卻反而激發出背水一戰的關鍵氣勢,不僅成功封鎖了法國隊一波波的攻勢浪潮,鎖定冠軍勝局的葡萄牙替補前鋒埃德爾,其在109分鐘進球更又譜出了另一段「移民傳奇」的足球童話:

與葡萄牙陣中從巴西「歸化」的當家後衛佩佩(Pepe)不同,現年28歲的埃德爾其實出生於西非國家幾內亞比索(前葡屬幾內亞),在9歲時才隨父母移民來到葡萄牙定居。但由於非洲移民在葡萄牙的生活不易,無以維生的埃德爾父母因為養不起他,而只好將埃德爾送往教養機構寄養直到成年,之後才又藉由足球的天賦,而踏入體壇、翻轉了貧寒的出身。

然而埃德爾隨後在足壇的發展並不總是順遂,雖然在葡萄牙聯賽中打出了自己的名號,但在2015年賽季轉會到了英超斯旺西(Swansea)隊的埃德爾,卻使終無法適應英格蘭明快硬朗的足球節奏,半年之中他僅出賽15次(其中11次替補)、進球記錄卻是0,尷尬的表現也讓埃德爾被球迷攻擊為「隊史上最爛的前鋒增援」。

埃德爾後來很快地被斯旺西的教練團隊放棄,並在半年後轉加盟法國甲級聯賽的里爾隊,並在歐洲盃的前夕勉強入選葡萄牙的23人國家隊名單——最終他在決賽賽場上的驚天一擊,不僅幫助葡萄牙歷史奪冠,從貧寒移民、落水狗前鋒,到冠軍致勝的進球記錄者,命運之神所安排的種種機緣巧合,也讓埃德爾的名字戲劇性地被載入了體壇史冊。

葡萄牙的奪冠英雄,埃德爾。 圖/美聯社
葡萄牙的奪冠英雄,埃德爾。 圖/美聯社

而除了球場內的歡慶之外,10日的歐洲盃決賽也在巴黎花都掀起了好幾波不同情緒的騷動人潮:在巴黎地標艾菲爾鐵塔前的戰神廣場,巴黎市府也為了歐洲盃決賽而準備了露天的直播派對,為了替自家的法國隊加油,現場也湧進了9萬名的球迷到場群聚。但由於決賽的氣氛過於熱烈,戰神廣場不僅被包圍的水洩不通,酒精與賽事的狂熱氣氛,也點燃了部分球迷與巴黎警方的摩擦情緒,並再派對會場周遭出現了縱火與攻擊警察的暴力事件,最終相關當局也出動了鎮暴部隊清場,除了催淚瓦斯驅離之外,更在延長賽時動用了水砲車才控制住巴黎市區的比賽騷亂。

不過法國隊在決賽輸球的結果,除了舉國失望之外並未引發大規模的球迷騷亂事件;相反地,狂歡的葡萄牙球迷此刻反短暫佔據了香榭大道,在異國的首都歡慶自家球隊奪冠的歷史時刻。

目前在巴黎約有將近40萬葡萄牙裔居民——這也讓巴黎成為里斯本、波圖之後,全球第三大的葡萄牙城市。早從18、19世紀,法國就已從葡萄牙大舉招募基層移工,而在二戰之後,為了躲避葡萄牙當時獨裁政府高壓統治,1950-1970年間也有大批移民離鄉前往法國尋求庇護或定居。而如今的法國,總數高達160-200萬的葡萄牙裔住民,也是國內僅次於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的第三大外裔社群——像是本屆法國陣中的王牌前鋒格里茲曼,他的外祖父就是葡萄牙人,因而一度考慮過為葡萄牙隊效力。

目前葡萄牙隊仍在巴黎,預計到了天亮回到里斯本後,葡萄牙也將開啟兩至三天的全國狂歡以慶祝這得來不易的冠軍獎盃。而藉由歐洲盃冠軍的身分,葡萄牙隊也將獲邀參加明年夏天於俄羅斯所舉辦的聯合會盃(Confederation Cup),並在這項2018年世界盃暖身預演盃賽中,與世界盃衛冕冠軍德國隊、南美冠軍智利隊等各大洲冠軍代表隊一較高下。

巴黎戰神廣場湧入了9萬名球迷。 圖/路透社
巴黎戰神廣場湧入了9萬名球迷。 圖/路透社

戰神廣場附近的騷亂。 圖/路透社
戰神廣場附近的騷亂。 圖/路透社

里斯本的決賽狂歡。 圖/歐新社
里斯本的決賽狂歡。 圖/歐新社

冠軍! 圖/路透社
冠軍! 圖/路透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最新文章

瓊瑤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在華語地區大受歡迎,許多場戲的截圖畫面也成為網路迷因。 圖/...

瓊瑤在中國:從90年代的青春愛情,到網路迷因吐槽表情包

2024/12/05
12月4日清晨,戒嚴令已經正式解除,國會外的氣氛相對平靜。 圖/歐新社

南韓戒嚴令正式解除:尹錫悅只維持6小時的政治風暴,將面臨彈劾與叛國罪指控

2024/12/04

反制尹錫悅:南韓國會緊急投票,過半數贊成「解除戒嚴」,宣告戒嚴無效

2024/12/04
南韓總統尹錫悅突宣布戒嚴,令全國與國際社會震驚。 圖/美聯社

拿北韓當藉口的政治鬥爭?南韓總統尹錫悅深夜突發宣告:全國緊急戒嚴令

2024/12/03
過度吸收破碎資訊,可能引發「大腦腐蝕」或「腦爛」?這應是人類特有的煩惱,豬豬和貓...

被網路腐蝕成腦爛?英國《牛津字典》2024年度代表字「brain rot」

2024/12/03
進入採摘期的新疆番茄工廠,2011年時新疆加工番茄總產量占全中國的70%以上,番...

強迫勞動的不義食品?《BBC》調查在義大利洗產地的新疆「血番茄」

2024/12/0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