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名校的唯一例外?看耶魯大學如何躲過川普整頓左派菁英搖籃

廖啟宏
圖為2025年5月,一名耶魯大學的畢業生參加畢業典禮,開心之情全寫在臉上。 圖/路透社

從川普第一任以來,他的團隊與高等教育機構的衝突逐漸白熱化。川普和他的夥伴將美國的名校——尤其以長春藤的八所學校為首的名校——視為左派的溫床和搖籃,並控告這些大學號稱言論自由,但只允許自由左派的言論,縱容反猶太主義、左派偏見與性別混亂,允許自由派的「毒草」蔓延,威脅「美國價值」。因此從哈佛到哥倫比亞,這些學校過去幾年可說是「備受關照」。

到了川普第二任期,行政團隊變本加厲,加強對這些學校的管理與限制,鉗制大學自主的情況更加嚴重。川普透過凍結研究經費、取消外國學生學者的資格等手段,來威脅學校就範。其中包括:要求調查各校招生政策、加強對學生言論監控、並要求學校對抗議遊行與言論自由有明確的規範等。川普政府日前提出的高等教育學術卓越協議(Compact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甚至要求各校承諾會遵守一些規定,才能換取聯邦資助優先的資格。

川普上任之後,美國高教機構普遍面臨「備受關照」的困境,必須要配合中央要求,才能獲得聯邦資助,但耶魯大學和其他常春藤名校相比,似乎沒有受到太多責難。 圖/路透社

在這一番操作之下,各校幾乎都無法全身而退,不得不與美國聯邦政府達成協議。有些是直接遭到罰款,有些則承諾成立基金、或是對之前的決策公開致歉。這些常春藤的名校可說是站在政治風暴的風口浪尖,舉幾個例子:

· 哥倫比亞大學:付兩億美金,另支付2,100萬美元建立員工賠償基金。

· 布朗大學:將繳交5,000萬美金,捐給羅德島州的就業訓練與勞動力發展組織。

· 賓大:修改跨性別游泳選手Lia Thomas的校內紀錄,並對受影響的女性選手公開致歉。

· 哈佛大學:可能達成一項5億美元的和解案,將遠高於哥倫比亞大學。

· 康乃爾大學:最新消息是將繳交6,000萬美金,一半是和解金,另一半是用來支持美國農業發展基金。

· 普林斯頓大學:數十項研究遭暫停。

然而,在這場風暴中,耶魯大學顯得異常低調又安全。這所同樣歷史悠久、政商菁英輩出的常春藤學府,不僅沒有遭遇同等程度的施壓,甚至在某些政策上被默默放過。許多人因此好奇:為什麼川普政府似乎對耶魯網開一面?是策略、是運氣,還是如校長戲稱的:「因為我們校名(Yale University)排在字母表比較後面?」這句話雖然幽默,但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種現實感:在動盪時代,能活下來的不是最強的,而是最靈活、最會避風頭的。

圖為2025年5月,耶魯大學校長麥金尼斯(Maurie McInnis)在畢業典禮上致詞。麥金尼斯去(2024)年才就任耶魯大學校長,她的行事風格和其他常春藤名...

避風頭:耶魯新校長的柔軟手段

2024年,耶魯迎來了第24屆校長麥金尼斯(Maurie McInnis)。這位新校長與其他常春藤的校長背景和行事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她的主修與研究領域為藝術史與文化史,這和許多名校校長來自科學(STEM)、商學、法學或管理學有所不同。因此她在行事風格上偏向感性與理解,也有許多人文關懷。

另外,麥金尼斯校長曾在大型公立大學擔任校長(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UNY–Stony Brook),而非僅在私立精英大學中晉升。這種從公立系統跳到頂尖私校的路徑並不多見。她的履歷也相當完整,具有深厚學者和行政雙重經歷:從教授、系主任、教務長,再到校長,逐步承擔高等教育領導角色。因此她的眼界與手法,比起其他只待在菁英象牙塔的學者來得寬廣和柔軟。

麥金尼斯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定義學術自由與政治中立的邊界。當哈佛派出中國留學生蔣雨融,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慷慨激昂地發表畢業演說向川普嗆聲時,或是哥大公開發表對國際議題的校方聲明、多所學校在校園裡處理一波波抗議時,耶魯選擇了一條更為謹慎的路:減少官方發言,轉向制度化對話

麥金尼斯成立了無黨派的「公民討論中心」(Yale Center for Civic Thought),鼓勵學生就爭議議題進行理性辯論與學術研討,而非透過校方以官方立場介入。這種作法看似保守,但在當前政治氛圍下卻成為一種自保機制。麥金尼斯清楚表達校方立場:我們不是要逃避議題,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對話,而不是對罵。

結果也證明麥金斯尼的作法是成功的,耶魯成功把政治能量分散在校園討論中,而非集中成為攻擊的靶心。相較之下,前哈佛校長蓋伊(Claudine Gay)在處理校園抗議與學術自由議題上進退失據,不僅成為右翼媒體焦點,也被國會公開點名。耶魯從中學到了教訓:在情緒高漲的政治舞台,少動聲色比激昂宣言更能生存下來。

前哈佛校長蓋伊(Claudine Gay)捲入學術醜聞,又遇到校園反猶風暴,成為右翼媒體的批評箭靶,最後只好在短短半年內黯然下台。圖為2023年12月,時任哈佛...

策略性開放:向保守派伸出橄欖枝

耶魯的另一個策略,是讓右派感覺被受尊重。學校支持保守派學生組織Buckley Institute,正是一個巧妙的政治訊號。這個以保守主義思想家威廉.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命名的機構,長期舉辦講座、論壇,並邀請右派學者與政界人士,包括共和黨參議員、川普政府官員與學生辯論交流。

在多數名校還在為「言論自由」與「仇恨言論」的界線爭論不休、因邀請保守講員而引起暴動時,耶魯反其道而行之:你說,我聽,我們一起辯。結果,耶魯反而被保守派媒體譽為「常春藤中少數願意讓不同聲音登台的學校」。對於一個亟需避開政治炮火的校方而言,這樣的形象簡直是一種護身符。

耶魯大學不同於其他常春藤名校,邀請保守派學者或議員進入校園內與學生辯論、交流,而讓右派團體稱讚是「少數願意讓不同聲音登台的常春藤學校」。 圖/路透社

Money Talks/有錢就有勢:遊說支出倍增的「防禦性投資」

美國華府常說的一句話:「在華盛頓,不發聲的人就等於不存在。」耶魯顯然很清楚這個遊戲規則。根據公開紀錄,耶魯近年遊說支出倍增,每季金額超過30萬美元,並在華盛頓特區設立專責辦公室,與國會議員與行政官員保持密切聯繫。

耶魯的遊說活動重點包括:研究經費分配、國際學生簽證政策、以及大學捐贈基金的稅務問題。換句話說,耶魯確保自己能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永遠佔有一席之地。

這並非投機,而是一種理性算計。從互惠式政治邏輯來看,在川普政府大張旗鼓到處樹敵的態勢下,學校能主動對話,就不容易歸入「精英敵人」的名單中,這也讓耶魯大學能在許多清算中順利脫身。

圖為2024年4月,聲援巴勒斯坦的哥倫比亞大學生在校園內紮營,並在營區插滿巴勒斯坦國旗,展現聲援巴勒斯坦團結的立場。 圖/路透社

小規模抗議,大格局處理:低調的危機管理

2024年春季,美國校園掀起挺巴勒斯坦抗議浪潮,哈佛與哥大校園一度變成「露營抗議現場」,警察進校驅離學生的畫面登上全球媒體頭條。校方也在允許言論自由與官方壓力之下顯得進退失據。

反觀耶魯,耶魯校內雖然也有「Yalies4Palestine」等學生團體參與示威,但規模明顯小得多。當部分學生違反校規、佔用校園場地時,校方果斷取消該組織的正式註冊資格。這項舉措雖然在校內引起爭議,但卻讓川普政府極為滿意。

在華府眼中,耶魯是「秩序恢復」的典範。與哥大那種長期膠著的對抗相比,耶魯用行政處理取代了政治對立,展現出明快的「自我管理能力」,這是川普政府最樂於看到的畫面。

從外部看,耶魯似乎是在迎合當權,但從內部治理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策略性的去政治化。麥金尼斯既不迎合左派的道德呼籲,也不刺激右派的文化戰爭,反而選擇讓校園回歸理性辯論本身。這種姿態雖然不浪漫,卻極實際。

當多數常春藤名校被貼上「左派菁英傲慢」的標籤時,耶魯大學選擇沉默是金,巧妙避開風頭。 圖/路透社

學術自由與現實政治的妥協

批評者指出,耶魯的安全策略犧牲了道德勇氣。當其他名校以官方立場為人權與正義發聲時,耶魯卻選擇沉默是金。這樣的批評並非全無道理,大學作為社會良知的象徵,若過於謹慎,確實有可能淪為政治氛圍下的投機者。但實際來說,如果想保留辯論的舞台,首先要確保劇院還沒被拆掉。這或許最能說明耶魯為何如此選擇。

有個笑話說:「逃命時,不必跑贏熊,只要跑得比朋友快就行。」換成今天的場景,耶魯只要比哈佛和哥大表現好一點,當局就不會將耶魯當成眼中釘。這句話雖然只是玩笑,卻揭露了現實政治的生態邏輯:當權力尋找象徵性的假想敵時,最聰明的策略,就是不要當那個假想敵。

在川普和右派政治家的劇本裡,哈佛與哥大早已成為「左派菁英傲慢」的代名詞。這些學校的校長在國會質詢中,對於國會議員提問展現出的不耐與輕蔑,恰巧坐實了精英傲慢的形象。相較之下,耶魯則靈巧地避開了成為故事反派的命運。

耶魯大學位在康乃狄克州的紐黑文,校園相對安靜低調是一大特色。 圖/美聯社

筆者的親身經歷

筆者曾於上世紀九〇年代末就讀耶魯大學。這所坐落於康乃狄克州紐黑文小城的大學,安靜典雅。既不像位於波士頓的哈佛那樣耀眼,也不如身處紐約鬧市的哥倫比亞般喧騰熱鬧。然而,耶魯的大學校訓Lux et Veritas(光與真理)卻始終低調而堅定地象徵其精神核心。

在耶魯校園裡,古雅與現代並存,學生們常在十八世紀的古典建築與教授辯論思考,從政治哲學到天文物理,話題無所不包。在Sterling Library前,如茵綠地映照著午後的陽光,學生席地而坐,彼此討論;而在Old Campus的中庭,樂團排練聲與辯論社的爭辯聲此起彼落。夜裡,穿過Harkness Tower的鐘聲,學子們匆匆趕往研討會,繼續那場關於真理的探索。這種沉靜、潛心求學、深沉的學術與自由交織的氛圍,正是「光與真理」在耶魯最生動的體現。

耶魯大學選擇低調挺過風波,或許反映出新的高教哲學——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保持呼吸的縫隙。 圖/路透社

耶魯是聰明?還是世故?

當政治浪潮席捲全美校園,耶魯至少保住了研究經費、國際招生與校譽的穩定。這場「低調求生術」的背後,或許是一種新的高教哲學: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保持呼吸的縫隙。

有人誤以為耶魯的作法,是另一種對當局的輕視。就像一句英語名言:「不要與蠢人爭辯,他會把你拉到一樣的水準,然後用經驗擊敗你。」(Never argue with stupid people, they will drag you down to their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用這句話來暗指耶魯不屑與當局交手。不過筆者認為並非如此。

現今政治狂風大作,人人忙著表態抗爭,民主法治岌岌可危的時刻,耶魯所代表的精神,在麥金尼斯校長於2025年5月18日為畢業生演講中展現無遺。

耶魯大學校長麥金尼斯在演說中引用「邦克山戰役」的典故,鼓勵學生們在對立、意見交錯的時代,保有理性、尊重與同理心。圖為耶魯畫廊收藏的「邦克山戰役」(The Bat...

麥金尼斯在演講中,引用了在耶魯畫廊中約翰.崔姆布爾(John Trumbull)所繪的「The Battle of Bunker’s Hill」。這幅作品是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早期戰役的畫,描述了在波士頓慘烈的戰役中,美軍節節敗退,約瑟華倫將軍(General Joseph Warren)倒在地上奄奄一息,即將被英軍長槍上鋒利刀刃的刺穿,但在此時,畫中右方的英方少校約翰史茅(Major John Small)阻止同僚奪取對手將軍的性命。

麥金尼斯說到:「即便在對立中,也存在關於人性的共通性、同情與尊重。」她鼓勵學生思考當下校園與社會中的分裂、對話與社群建構:「我們或許身處變化快速、不同意見交錯、信任機構遭質疑的時代,但我們有能力、也有責任建構共同體。」

或許真正的智慧,不是急於表態,而是在對手身上看到共同的人性,對方的需求,和在混亂中仍保有理性與同理心的能力。耶魯的智慧,正是在這樣的浪潮中堅持對話,也不放棄對真理與教育的追求。

責任編輯/張郁婕

廖啟宏

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加州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主持〈一口經濟學〉PODC...

深度專欄 美國 教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