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陰影下,消逝的豐饒:車諾比29周年白俄紀實報導
編按:車諾比核災爆發後,鄰近的白俄羅斯承擔了大量輻射塵,卻常被世人忽略。台灣獨立記者廖芸婕、林龍吟去年踏上白俄災區,留下完整的第一手追蹤報導;並在核災29週年前夕,以結合影音文字、環景素材的多媒體雙語網站《遙遠人聲》,呈現在世人眼前。udn 鳴人堂經作者授權,將陸續以兩篇轉載、兩篇特稿,協力推動相關議題。本文節錄自該站,原標題為〈曾豐碩的〉。
▎文字/廖芸婕 影像/林龍吟
「好久、好久,我沒再碰普里匹特(Pripyat)河。我曾經很親近它的。」亞琳娜回憶:「直到30歲某天,我被朋友慫恿下水……穿著泳衣,再次、終於慢慢踩進水裡,我的心居然跳得好快。」
「很奇怪,明明小時候那麼熟悉,」車諾比發生前,亞琳娜常造訪祖父母在莫茲爾(Mozyr)的家,然而災後:「『別摸花草、不要下河、別碰樹木、不要種菜……』長輩總耳提面命,要兒女遠離大自然。」
1986年車諾比核災釋放的輻射塵,高達70%降落白俄羅斯。白俄國內22%土地深受汙染,每平方公里有1居里(370億貝克)銫137,這當中,36%土地更有5居里以上、甚至超過40居里。
白俄飲食文化大量仰賴農產品,國內有300萬人──總人口3分之1──居住鄉間。然而,放射性同位素並未放過白俄22%農地和23%林地,曾豐饒的沃土開始失去生命力。
小時候住阿辛卡(Akshinka)的薩沙回憶:「核災後,屋簷下方被雨滴到的土輻射數值爆錶。我把土一層層掘開,捧到一旁丟掉。」
歷歷在目,蘇聯軍人走進民宅噴灑化學溶液、洗淨房屋外牆、挖除房屋四周遭汙染的土壤。「他們說除了那些土,附近都安全了。我以為能守著老家,可是,最後房子還是被斷水斷電、剷平、蓋上水泥。」
蔬果被禁止栽種,動物也被奪走生命。
年事已高、回到災區照顧貓咪的塔緹安娜回憶,當時農產品被迫丟掉,鄰居們抱著雞蛋,萬分不捨地爬上對面山頭掩埋。她站在自家菜園前比劃:「以前這裡有蘋果樹、番茄、玉米、小黃瓜、紅甜菜、甜椒、馬鈴薯、紅蘿蔔、萵苣。我有一匹馬。」
1986年,天氣漸漸溫暖。狗哭號著、貓直愣愣地看著主人被驅趕、搭上巴士遠去。當郊區恢復寧靜,士兵舉起步槍,牠們緊張得四處亂竄。蘇聯軍人、獵人奉命追逐,痛苦地從空蕩的民宅中翻出每一隻躲藏在角落或器皿裡的貓、狗、牛、羊、馬、雞……,全數槍斃或活埋。
「有些還在哺乳、瑟縮著,有些雞還孵著一窩蛋。」獵人回憶。
車諾比核電廠方圓10公里,高聳的松樹壞死成一片紅色森林。蘇聯當局命「清理人」進入災區,摧毀林木、堆入壕溝,並以土壤覆蓋,在原地點栽種松苗。然而,許多人擔憂木材腐爛後,會帶著輻射滲入地下水系統。
761公里長的普里匹特河流經白俄羅斯、烏克蘭,寬廣的河面波光粼粼,但人們多在植有短草皮的兩岸玩沙、曬日光浴、野餐。這原是一條通往基輔(烏克蘭首都)的熱門水路,人們喜歡到烏克蘭採購服飾、甜食,或賣出乳製品。然而核災後,莫茲爾及戈梅爾(Gomel)渡輪碼頭已停擺多年。
▎輻射大地的孕育
走進災區,輻射測試儀的指數不斷上升,早已超過每小時1微西弗。
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UNSCEAR)統計,全球平均背景輻射劑量約每年每人2.4毫西弗。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則建議,一般大眾可接受的非背景輻射劑量,每年不逾1毫西弗,職業工作者每年不逾50毫西弗、5年不得逾100毫西弗。
即使站在「禁止進入」標誌的官方災區界線外幾步、立定不動,以恆定每小時1.5微西弗為例,只消一個季節,身體吸收的輻射值就會超過一年期的國際標準劑量。
由於放射性物質容易經由土壤、降雨、風吹、飄雪等方式汙染農作物,白俄農產品進入市面販售前,都需透過具執照的輻射檢驗單位測量輻射值,該執照由白俄緊急事務局核發。
考量多數國民體內已累積不少輻射劑量,白俄食品安全標準相對歐、美、日嚴格。以乳製品為例,歐盟容許每公斤370貝克、日本容許200貝克,白俄只容許100貝克。
不過,市場攤販的蔬果檢驗標章,通常得由客人主動詢問,店家才會出示。「根本沒人會問吧,」住在明斯克的尤莉亞說:「多問多煩惱,乾脆別問,省得心理出毛病。」她能做的,就是盡量避開蘑菇、蔓越莓等高輻射作物。
車諾比災後,有些帶病的動植物被運到俄羅斯、打折出售。
由於各國輻射安全標準不同,甚至相差10倍以上,即使白俄境內輻射值超標、無法流入市面的蔬果、肉類、乳製品,也能外銷至歐美各國。依據白俄農業食品局統計,與該局合作的廠商將產品輸出至46國市場,以獨立國協為大宗,其中俄羅斯囊括80%輸出量。
近年,白俄提倡農業改良,以新科技取代蘇聯時代遺留的大片「卡拉舍(Kalhas)」(集體農場),並提升農民目前僅200至400美元的薪水。白俄與俄羅斯市場長年密切合作的關係,也出現波折,其餘貿易夥伴如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德國,及亞、非洲各國市場,將獲更多關注。
▎29年的執念
白俄郊區,許多路口標誌提醒「菇類及莓果採集管制」,然而駛進輻射值更高的森林深處,仍可見採集蘑菇維生的羅姆人。
就連許多人害怕親近的普里匹特河,一到災區深處,就可見人們一無牽掛地浸泡著,游泳、戲水、捕魚。一位釣客招呼我們,如數家珍:「妳看,魚在灌木叢附近。這裡有鱸魚、鯛魚、鯰魚、石斑、湖鯉……還有小龍蝦!」
炊煙裊裊的房舍外,菜園與花園幾乎等於倖存者生命支柱,作物常達數十種,被悉心照顧,遑論輻射值高低。
「看著農作物生長時,人都會覺得很開心,」塔緹安娜巡視老家菜園,喃喃29年前的故事。終於,她得以翻回災區,與之重逢。但歲月催人老:「這菜園我照顧了50年,以前身強體壯,作物一籃接著一籃收,多重都不怕……老了啊!老了!曾經多麼辛苦地工作過啊!」
雞、鴨、豬也不僅僅提供食物來源,更像久違的家人。
29年前,政府指派獵人射殺倖存於車諾比、曾經最親近人的動物,杜絕輻射外洩,欲使人類倖存。
29年後,人們在車諾比災區設立「生態保護區」,保護潛入高輻射區的野牛、山貓、野豬、麋鹿、棕熊、老鷹;在警告牌畫上各式動物圖樣,禁止獵人狩獵。
另一頭,不少倖存的人類卻帶著執念、陸續翻回災區,只盼清償宿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