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劇場的觀眾》文藝復興拉斐爾的未完任務:羅馬城古蹟調查

聯合新聞網 王健安
拉斐爾直到1520年去世前,在羅馬執行了許多別具意義的工作委託,其中又以「調查羅...

▌本文為《世界劇場的觀眾:16-18世紀導覽指引中的羅馬城》(秀威資訊,2023)書摘

文藝復興藝術家拉斐爾大約在16世紀初來到羅馬,藝術天分加上長袖善舞的社交能力,使他在短時間內,躍升為羅馬文化圈中最受重用的藝術家,環顧當時,大概只有米開朗基羅的聲望可與之相比。拉斐爾直到1520年去世前,在羅馬執行了許多別具意義的工作委託,其中又以「調查羅馬城內古蹟現況」的教宗委託最為特別。

拉斐爾並不算是一位特別受過良好教育的藝術家;反觀他最大的競爭對手米開朗基羅,自幼接受麥地奇家族的資助,曾向許多優秀學者學習。但拉斐爾的人緣一向不錯,身邊不乏學識豐富的朋友一同進行教宗委託。可惜的是,拉斐爾在不久後猝逝,未能留下具體成果報告,所以難以明確看出這項工作究竟完成到什麼程度。所幸他曾在1519年向教宗李奧十世(Leo X, 1475-1521)呈遞一封信,報告初步心得與研究計畫。

信件一開頭,拉斐爾提到因為羅馬的獨特歷史地位,對教宗的委託充滿期待。但話鋒一轉,感慨偉大的古典遺跡雖躲過自然力量侵襲,卻無法避開人為惡意破壞。拉斐爾更進一步具體解釋,這些破壞多半來自現代羅馬的快速發展,因為許多新建築所需的建材,都是取用自遺跡上的大理石。滿心悲痛的拉斐爾,請求教宗出手干涉破懷行為,讓那些充滿歷史榮光的存在不至於消失殆盡。隨後,他為教宗的(假使真有實踐)保護行為,冠上一連串道德頌詞。對任何一位生活於16世紀羅馬城的人來說,藝術家的話語想必充滿不言可喻的政治意味。

文藝復興藝術家拉斐爾的名作:〈雅典學院〉 圖/維基共享

16世紀時,教宗地位並不如他們所宣稱地至高無上。羅馬城內還有數個家族、地方勢力掌握政治資源,時而競爭,時而合作。相對的,教宗為了證明他才是羅馬城的實質統治者,積極介入城內古蹟建物的管理維護。這不僅是延續自古典時代的傳統,從現實層面來看,也是在向世人宣傳教宗所掌握的龐大資源與政治實力。因此,拉斐爾的話語,也是建議教宗應盡早建立更強大的權力結構。

其實,包括李奧十世在內的文藝復興教宗,或多或少都有這方面的認知。教宗們知道,羅馬城的現代化發展絕對有其必要性,但也清楚意識到,絕不可再放任世人持續開採古蹟石材;羅馬城的開發與保存,是當時不斷辯證的論題。在許多時候,教宗採取的是較為折衷的管理方式,例如發放開採執照,換言之,既然不可能完全禁止,至少必須嚴加管控。這類開採執照不時會添加附帶條件,比如說不得破壞指定標的物(通常是著名地標建築),或是事後需恢復現場原狀。積極將既有古蹟轉化為現代使用也是另一種常見做法。

以今日眼光來看,大規模改造古蹟以服務現代需求,絕對遠超出「保存」的概念,但在當代羅馬城內卻是常見手段,例如扼守梵蒂岡的聖天使堡,原先只是古羅馬皇帝陵墓,經過多次改造與裝飾後,早已不復當年模樣。但無論是朝向哪個方向發展,最終都必須要在教宗的控制之下。或許當年李奧十世給予拉斐爾這項委託時,確實另有所圖:透過大規模的調查,教宗能更有系統性地掌握羅馬城全貌,進而知道手上有多少資源或籌碼;而藝術家也只不過是投教宗所好、提出相對應的建議。

許當年李奧十世給予拉斐爾這項委託時,確實另有所圖:透過大規模的調查,教宗能更有系...

接下來的段落,拉斐爾開始說明要如何調查城內古蹟。他不再只是彙整前人資料便完成了事,而是依據實際觀察,以時間序列提出三種分類依據:

第一種是古代權貴人士所建設,時間點大約是首位皇帝到哥德人和其他蠻族摧毀羅馬之間。第二種是哥德人控制羅馬及其之後百年間。第三種便是接續前項之後,直到我們這個時期。

分類之後,為求有效測繪、記錄外觀,並有助於他人辨識欣賞,應備妥各種測繪工具,方能畫出古蹟的平面圖、內牆與裝飾圖樣。有了完善工具,還需成熟的透視技法,畫出最符合現實情況的圖像,「讓眼睛能觀察和判斷建築外觀的比例和平衡之美。」考量到透視法具有莫大功效,拉斐爾堅稱每個建築師都應掌握這項技術。

拉斐爾不同於前人,不再只是以個人的主觀視野記述羅馬城。他試圖以當代最新技術,畫出高度寫實,甚至標準化後的圖像,即便第三者未能親眼見識,也能藉由視覺圖像欣賞細節。也就是說,拉斐爾所追求的,是測繪出這些古蹟最為精確寫實的現況,當中不容許有誤差空間,而這正好是中世紀創作者沒有意識到、也無法達到的成就。

可惜的是,縱然拉斐爾的想法多麼有別於過去,始終停留在計畫階段;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拉斐爾究竟能影響教宗到何種程度、更無法知曉他當年看到的羅馬是什麼樣子。不過拉斐爾並非文藝復興時期的單一個案,還有許多人也準備以同樣精神觀察城內一景一物,一個更為立體鮮明的羅馬城,才正要出現在世人面前。

16世紀的羅馬競技場圖畫。 圖/The MET

《世界劇場的觀眾:16-18世紀導覽指引中的羅馬城》

作者:王健安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23/03/21

內容簡介:出版於16世紀末葉的導覽指引《高貴羅馬城的驚奇光輝事物》(LE COSE MARAVIGLIOSE DELL´ALMA CITTA´ DI ROMA),稱呼羅馬是「世界劇場」。而自16世紀以來的羅馬導覽指引,確實多以「劇場」為概念美化羅馬。他們希望眾人注意到羅馬的繁榮,藉以彰顯教宗的財富與權勢,以及特定的宗教與政治理念。然而參訪羅馬的旅人,或者說「世界劇場的觀眾」,卻時常不滿足於單方面接受他人歸納的訊息,也會想要親眼造訪勘查,並在比對各種資料後總結自己的心得。於是乎,內容各異的導覽指引遂在教宗掌控外,不斷出現在市場上,持續滿足充滿好奇心的觀眾。

王健安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著有《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

深度專欄 義大利 歐洲 歷史 藝術 文化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