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維尼》的父子遺憾:真實世界裡,羅賓怨恨他的小熊

聯合新聞網 黃星樺
2022是《小熊維尼》原著出版95週年。時至今日,小熊維尼經過二創、迷因化之後,...

「在我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裡,我都對小熊維尼懷有怨恨。」

經典著作往往具有一種特色,那就是人人都聽說過它,甚至也都見過它的衍生作品,但卻很少有人真的讀過原著。如果我們這樣來定義「經典」,那麼95年前出版的《小熊維尼》原著故事集,應該沒有理由不是一部「經典」──因為大概很少有人沒看過迪士尼改編的小熊維尼動畫;即使是從來不看動畫片的人,也很難不在商場裡見到各式各樣被做成填充玩具的維尼熊。

近年來,由於小熊維尼的長相神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或者該倒過來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神似小熊維尼),小熊維尼更成為了代表習近平或中國政府的詼諧/諧謔性符號,在網路世界的政治梗圖中頻繁出現。

▌請收聽下方連結:

編按:本文作者黃星樺在其 Podcast 《衣櫥裡的讀者》節目中也介紹過《小熊維尼》原著及其背後的故事。歡迎點閱收聽。

小熊維尼作為詼諧/諧謔符號的歷史,其實遠比上面提到的更加淵遠流長。最著名的例子,大概要數美國文學評論家Frederick Crews專門為《小熊維尼》所寫的兩本文學評論集,一本是1963年出版的《小熊維尼的困惑》(The Pooh Perplex),另一本是2001年出版的續集《後現代的小熊維尼》(Postmodern Pooh)。Crews這兩本集子中的文章,都是高級酸文,每一篇都故作正經地套用時興的文學理論來分析《小熊維尼》,藉此挖苦那些只知追隨新潮理論,卻對文本缺乏深刻理解的批評家。

例如在《小熊維尼的困惑》一書中,Crews便套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語彙,來分析《小熊維尼》原著中的故事,將小熊維尼的好朋友兔子瑞比貼上資產階級的標籤,只因為書中並未描寫兔子瑞比從事生產的情景,但瑞比家中卻有大量的麵包、煉乳和蜂蜜。而在《後現代的小熊維尼》一書中,Crews則套用了解構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等各種曾經流行一時的「主義」,煞有介事地分析《小熊維尼》的故事,藉此揭露理論與文本之間,究竟可以疏離到何種地步。

其實長久以來,在英語世界的知識圈中,《小熊維尼》天真爛漫的故事便經常被學者引述,用來和嚴肅、深奧的理論思想做對照,塑造出一種詼諧的趣味。例如哲學史學者John Tyerman Williams也曾借用小熊維尼的故事寫過一本詼諧之作《小熊維尼談哲學》(Pooh and the Philosophers)。

書中Williams主張,整個西方哲學史,都只是「為了小熊維尼所做的準備罷了」。整本書從古希臘哲學談起,最終談到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每介紹完哲學史上的一家重要思想,Williams總是要穿鑿附會地引述一段《小熊維尼》中的故事,向讀者證明所有西方哲學家想過的事,在《小熊維尼》書中統統都談過了。

近年來,由於小熊維尼的長相神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或者該倒過來說,中國國家主席習...

左起為《小熊維尼的困惑》、《後現代的小熊維尼》以及《小熊維尼談哲學》。 圖/書本...

▌一戰後,天真的原版《小熊維尼》誕生

從《小熊維尼的困惑》到《小熊維尼談哲學》再到近年來的政治梗圖,被「迷因化」的小熊維尼,承載了太多原始版本沒有的意蘊。在1926年的《小熊維尼》原著出版95週年的今日,小熊維尼的原版故事和原版插畫,正式進入了公有領域,任何人都可以無條件使用,因此也不令人意外地出現了一批毫無顧忌的二創作品,將小熊維尼色情化,或是將維尼描寫成恐怖片中滿手血腥的殺人魔。

在小熊維尼被二創得面目全非的此刻,重新閱讀95年前出版的《小熊維尼》原著,並對照閱讀《小熊維尼》作者米恩(A. A. Milne)的真實故事,我認為是相當值得的,因為這當中別有一番認真讀者才能體會到的複雜滋味。在米恩的真實故事對照之下,原版的《小熊維尼》再也不僅僅是單純的童話故事而已,而是幽幽透顯出成人世界的無奈和憂傷。

很多人知道的是,《小熊維尼》裡有一個人類角色,叫做克里斯多福.羅賓(Christopher Robin);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現實中克里斯多福.羅賓是真有其人。羅賓的全名叫做克里斯多福.羅賓.米恩(Christopher Robin Milne),他就是《小熊維尼》作者米恩的兒子。事實上,小熊維尼在現實中也是真有其熊。小熊維尼最初的創作靈感,就是羅賓一歲生日時,羅賓的媽媽(也就是米恩的太太,全名叫做Daphne de Sélincourt),送給羅賓的一隻泰迪熊。

在創作《小熊維尼》以前,米恩其實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者,他寫小說、寫劇本,也寫幽默散文。但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永遠改變了他。或許是因為經常回想起戰場上的恐怖畫面,米恩在自傳中寫道,他從戰場上回來之後,常會莫名地感到噁心。於是在羅賓出生後,米恩全家從倫敦搬到了英國南部的東薩塞克斯郡居住。

對戰後的米恩來說,他最重要的寫作計畫,是寫一本反戰的書。在戰爭結束的16年後,這本書終於出版了,書名叫《光榮和平》(Peace With Honour)。但有些遺憾的是,今天絕大多數讀者恐怕都不曉得米恩寫過這樣一本書;多數讀者大概也不曾知道米恩投注在詩、小說、劇本上的時間與精力,遠遠要多過於《小熊維尼》。對米恩來說,《小熊維尼》更像是他在創作之餘,拿兒子和兒子的布偶為題材所寫下的練筆之作,但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隻天真、傻氣的維尼小熊,讓他暴得大名。

1925年12月24日,《小熊維尼》第一次在晚報上亮相。 圖/維基共享

1926年,《小熊維尼》的作者米恩與他的孩子羅賓。 圖/維基共享

《小熊維尼》的插畫由英國畫家謝培德(E.H.Shepard)所繪製,圖為謝培德所...

▌長大後,羅賓卻怨恨小熊維尼

對米恩來說,《小熊維尼》的爆紅,反而凸顯出他生命中的一種遺憾,那就是他雖名滿天下,卻無法以嚴肅作家的身份為世人所知。而對克里斯多福.羅賓.米恩來說,《小熊維尼》為他帶來的遺憾,恐怕要比他父親所經歷的遺憾更為深沉。羅賓在晚年出版的自傳《魔法之地》(The Enchanted Places)中,曾寫下這樣一段令人感到沉痛的話:「在我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裡,我都對小熊維尼懷有怨恨。」

《小熊維尼》一書出版時,羅賓才只有六歲。但這時的他,卻已成為了全英國家喻戶曉的人物,相繼有媒體記者要採訪他、拍他的照片,出版社也接連邀請他出席活動,朗誦父親的作品。

不得不說,《小熊維尼》的竄紅,為米恩一家帶來了豐厚的收入。可是隨著羅賓逐漸成長,他開始面臨到一個所有「童星」都遲早必須面對的問題──當羅賓成為青少年之後,身旁的人仍然習慣性地將他看作《小熊維尼》故事書裡那個永遠天真無邪的六歲兒童。

在羅賓十歲那一年,他去上了寄宿學校。對他而言,寄宿學校的生活有如一場夢魘。學校裡所有的同學、學長統統都曉得《小熊維尼》的故事,也都知道羅賓就是《小熊維尼》裡的那個男孩。他們常會以此為藉口霸凌他,比如刻意在羅賓面前唱小熊維尼的歌,或是故意問他:「小熊維尼在哪裡?」

當羅賓成為青少年之後,身旁的人仍然習慣性地將他看作《小熊維尼》故事書裡那個永遠天...

▌二戰,羅賓告別小熊維尼

身為昔日童星的挫折與無奈,總是如影隨形地跟著羅賓,直到他19歲那一年。在羅賓19歲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戰爭固然是可怕的,但對羅賓而言,這卻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讓他得以擺脫童星的身份。在軍中,羅賓將不再是「克里斯多福.羅賓」,而將會是「大兵米恩」,他將和其他同袍一樣接受指令,並且以士兵的身份和同袍相處。對羅賓來說,這就是當時的他渴望擁有的東西。

這段故事,在羅賓的傳記電影《永遠的小熊維尼》(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裡,有段戲劇化的描寫(但我認為在情感上相當寫實)。片中的羅賓因為沒有通過兵役體檢,而無法應徵入伍。於是羅賓轉而向他的父親求助,希望身為知名作家的父親動用他的社會影響力,讓他能夠如願從軍。電影最大的戲劇衝突就在這裡──羅賓的父親米恩,這位從一次大戰戰場上生還回家的反戰作家,在他人生晚年的時候,不但面臨到二次大戰的威脅,並且他的獨生子羅賓竟然請求自己動用關係,讓他可以入伍服役。

片中米恩當然是不願意的,但羅賓這樣告訴他的父親:「你所創作的這隻小熊維尼,讓你成為了全世界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可是同樣這一隻熊,他偷走了我的童年、他偷走了我整個青春期的人生。我現在只是想要把屬於我的人生拿回來而已。」後來,米恩也果真動用了關係,讓羅賓順利從軍。電影裡最刻骨銘心的一段對白,出現在羅賓準備搭軍用火車去部隊報到的那天。在候車室裡,羅賓這樣告訴前來送別他的父親:

「《小熊維尼》出版後,我的人生再也不一樣了。但我從來沒有想要小熊維尼為我帶來的名聲,我也從來沒有想要小熊維尼為我們家帶來的一切財富。我想要的,只是當初那段我和你一起相處的時光而已。」

真實世界的羅賓後來的故事是:他在義大利戰場上受了傷,但最終平安回到了英國。戰後,羅賓去到英國南部的德文郡開了一家書店,並且和他的父親保持著疏遠的關係,直到父親逝世。在羅賓的自傳裡,有著這樣一段話:「自從我開始上學之後,我就對《小熊維尼》故事書當中的那個羅賓又愛又恨,直到今天。在家時,我喜歡他,有時我甚至會感到驕傲,因為我和書中的『羅賓』擁有同樣的名字。但是在學校,我卻開始討厭那個『羅賓』,而且隨著年紀漸長,我對他的怨恨也隨之加深。至於我的父親是否曾經注意到這件事呢?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

紐約公共圖書館裡的玩偶們,是羅賓小時候的真實玩偶們。不過其中少了袋鼠寶寶小荳,因...

▌《小熊維尼》的遺憾

在閱讀米恩和羅賓的傳記資料以前,我並不知道像《小熊維尼》這樣一本童趣的書,背後隱藏了許多成人世界的無奈、成長過程中的寂寞和痛苦,以及無可挽回的遺憾(我想絕大多數的讀者也都是如此)。

坦白說,在我還是孩童的的時候,我並不喜歡《小熊維尼》。每當電視轉到「小熊維尼」的節目,我總嫌它節奏太慢、情節太少。但如今我在成人世界走過一遭之後,我發現我開始喜歡《小熊維尼》了。我認為《小熊維尼》最美好的地方,在於百畝森林裡的所有動物朋友們,當他們耍笨時,他們都是如此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無知。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每當我們內心惶惑、手足無措時,我們總要裝出一副鎮靜、沉穩的樣子,不能讓人看出我們的無知,不能讓人看出我們內心的慌張。但是克里斯多福.羅賓和所有百畝森林裡的動物朋友們,從來不會去掩飾自己的錯誤,也從來不會去掩飾自己的笨拙,而且也從來沒有人會去嘲笑他們。

比如說,每當小熊維尼要拼字的時候,他總是拼錯字,所以他必須找貓頭鷹幫忙,但貓頭鷹其實也老是拼錯字。又比如,有一回羅賓和小熊維尼決定出發尋找「北極」,可是沒有人知道「北極」到底長什麼樣子,於是他們自己找了一根木棍立在地上,說那就是北極了。還有一次,當小熊維尼跟小豬在雪地裡行走的時候,他們發現地上有「猛獸的腳印」,於是他們跟著腳印一直走一直走,想要看看猛獸到底長什麼樣子,但後來他們內心越來越怕,因為越走,猛獸的腳印就越多,直到最後,他們才發現那些其實是他們自己的腳印,他們只是在繞著一個很大的圈子不斷走動而已。

這樣的故事,有著什麼樣的寓意或教訓?我不知道。但這樣的故事,卻無以名狀地帶給我一種切身的安慰。

童話世界裡,克里斯多福.羅賓和所有百畝森林裡的動物朋友們,從來不會去掩飾自己的錯...

附記:《小熊維尼》原著故事集在台灣至少出現過三個不同的譯本。包括張艾茜翻譯的《小熊維尼》(聯經,2010)、陳錦慧翻譯的《小熊維尼》(愛米粒,2020),以及今年出版,由呂明璇翻譯的《小熊維尼》(好人,2022)。

黃星樺

Podcast讀書節目「衣櫥裡的讀者」主持人,期許自己每天都能成為更好的讀者。

深度專欄 英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