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PSG的土豪默示錄:「傾國之力」拚冠軍....不好嗎?
2020年8月中旬,由卡達王室多年重金打造的法國豪門足球球隊「巴黎聖日耳曼隊」(PSG),終於擺脫了近年間將帥失和、大賽軟腳的輪迴噩夢,打入歐冠決賽。
儘管最終榮耀只差毫釐,但巴黎聖日耳曼隊的「決賽突破」卻已是法國沸騰、歐洲警懼的歷史成就。但這標識著的不僅是巴黎這「光之城」的又一光榮印記,也意味著現代足球,將如中東世界最受歡迎的甜點——果仁蜜餅中的堅果一般——真正被浸漬在金錢融成的糖蜜中,難以翻轉取出。
何以見得?與一般足球隊的傳統發展軌跡——以嚴謹青訓制度培養在地小球員,讓他們長大後身披一軍球衣,征戰十年後光榮退休,成為接棒培養後進的教練——完全不同,來自卡達、阿布達比的「富豪國家隊」,近年在「離岸資產化、軟實力擴張及國家形象再造」的誘因下,大量引進早已成熟的明星球員,輔以同樣重金禮聘來的功勳教練,試圖把奪冠流程產線化,追求讓「硬實力」(熱錢)快速轉化為現成「軟實力」(國家品牌、宣傳戰略)的速成效果。
循著上述曼城隊(Manchester City)的成功路徑(以下簡稱曼城模式)便是許多來自中東、南亞、俄羅斯的土財主們,在豪擲手中資源買下球隊後,會依樣畫的大小葫蘆。過去這套「暴發戶戰略」雖然以阿布達比王族對曼城隊的重金投資最為經典,然而以站上歐洲之巔為目標的曼城隊,始終無法在歐戰賽場上贏得令人信服的成就,從而雖然取得了在英格蘭國內聯賽的成功,仍無法真正證明燒錢就能讓一支原本平凡的球隊一路走到最後,晉升世界級的「王者之師」。
不料,追隨這套曼城模式腳步的巴黎聖日耳曼隊——與其背後砸下血本的卡達王室——卻藉由2020疫情之年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隊史上首度闖入歐冠決賽。但這種「舉國之力」的介入,加上其垂手可及的重大成功,卻在歐洲足壇引起了極大的爭論與警覺。
▌情義之西西里島不夠看,富得流油的卡達半島才奪人眼目
產油、產天然氣的卡達,在中東乃至在歐亞非的政經版圖上,已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但除了在地緣政治及金融體系上打出名號,錢淹腳目的卡達,也希望透過參與文化、媒體與運動產業,洗刷一下暴發戶的出身,並提振在列強、仇敵環伺之下的「小國存在感」。
卡達在舊有《英國廣播公司阿拉伯語台》的幫助下,建立起中東地區最大媒體的《半島電視台》,並擴張開辦《beIN體育頻道》,還在2011年時抓準了兩個時機:
一是以主要贊助商名義,贊助世界級豪門巴塞隆納隊(FC Barcelona),並在其球衣上先後放上「卡達基金會」及「卡達航空」的宣傳字樣,由於2011年至2017年的贊助期間,正是巴塞隆納隊的黃金時期,從而大大增加了這兩家卡達公司的曝光率;二是透過國家色彩濃厚的卡達體育投資公司(QSi),收購了法甲一支坐擁首都區大量球迷、具備全球法語區文化輻射中心這得天獨厚的區位,但正因財務問題而傷透腦筋的「中落名門」:巴黎聖日耳曼隊。
成功收購球隊,「在巴黎插上一小面可愛的卡達國旗」後,卡達王室逐年增加投資,先是整修漸露老態的主場巴黎王子公園球場、數次聘雇世界級教練團隊(也數次花費鉅額違約金解僱打不出成績、「已經沒有用了」的舊團隊),還同步在法國國內各地大肆搜刮青年才俊,補充青訓體系各級新血。
卡達王室也直接大撒支票,買下法籍本土球星及其他世界級球員,把這支過往淪為南美及東歐年輕球員旅歐第一站證明自己實力,好往其他歐洲勁旅發展的「墊腳石球隊」改造成超級豪門,並打破法甲聯盟原本由里昂、馬賽、摩納哥等同樣財力雄厚的球隊們在聯盟中的壟斷,意圖一舉登天。
▌欸,我錢都砸了,搞什麼鬼?
但買下球隊及斥資補強之後,就能順風順水嗎?首先,巴黎聖日耳曼隊屢次更換執教團隊,而讓球隊風格數度丕變、上下失序,只能在法國國內聯賽與各項盃賽中稱霸,在難度「比天還高」的歐洲足球賽場上連連失利,一出國門就遭他國勁旅們輕鬆解決,連歐洲冠軍聯賽的八強都打不進去外。遵循曼城模式發展的他們,也碰上了曼城隊遇過的同樣問題:重金投資球隊,導致觸犯維護足球公平性的「財務公平準則」(FFP)。
即使在2014年初犯後,卡達使用了「贊助商大法」(大筆資金以廠商贊助名義輾轉投入,實際上贊助的廠商同樣為卡達所持股或擁有,如雅高飯店集團等),仍在2017-18年球季,再次因操作球員轉隊金額,而遭到歐洲足協(UEFA)與歐洲體育仲裁法庭(CAS)的全歐洲追殺。
雖然目前一連串起訴的初步結果,是卡達僥倖逃過很多劫,在一些歐盟國家中的一審官司勝出,但隨之而來的、對於投資方QSi與老闆納瑟(Nasser Al-Khelaifi)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宗主關係的調查,也讓卡達王室被間接捲入其中,被迫多地開戰、分身無暇。
此外,除了與「仇人」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多次明暗較量外,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卡達還碰上了這些麻煩:
- 2022年卡達主辦世界盃足球會內賽,其背後票選過程中的舞弊事件;
- 卡達本地自2012年起興建世界盃場館所發生的虐待外籍勞工及漠視人權等指控;
- 卡達涉嫌賄賂FIFA官員,以保證取得2026年及2030年的世界盃足球會內賽轉播權。
砸下重金多年,卻遲遲無法稱雄歐洲,不僅讓卡達期待的軟實力擴張及形象再造未如預期順利,還如上述所說,在歐洲各地吃上一堆官司。卡達方面因而一度考慮撤資止血,也是人之常情,更甚者,將資源繼續投入在巴黎聖日耳曼隊上,固然對專制治國、獨資但口袋深厚的卡達王室來說不成問題,但「大外宣」效果已然有限,可能連「大內宣」都做不太到。畢竟,在缺少國際性榮譽的事實下,卡達的自家子民們,至今未必都把巴黎聖日耳曼隊當成「自己人」,其他知名的歐洲豪門球隊,往往更受卡達人歡迎。
而新興國家的土財主們,看到許多「同輩」爭先恐後地購買球隊,試圖得到各種附加好處,卻僅有英超的切爾西(Chelsea FC)及曼城隊算是得到了初步成功,其他像是轉手球迷信託前的樸茨茅斯(Portsmouth FC)、印度財團入主後搞砸一切的布萊克本(Blackburn Rovers FC),及吸引俄羅斯地方豪雄投資卻血本無歸的安郅(FC Anzhi Makhachkala)等大量失敗作,都讓他們近年間對購買球隊逐漸卻步,或是經常考慮再三、試探報價後又撤回。
▌就說發大財有用了吧?福氣啦!
不過,土財主們的這些隱憂,將可能隨著2020年巴黎聖日耳曼隊在歐洲賽場上的成功,而煙消雲散。
過往經營職業球隊的老闆階層,所倚靠的都是其個人財富、或個別公司和集團的財富,即使也有「貧富差距」,至少是在一個相對公平的基準上進行競爭——我公司的錢沒你多,那我就認了,就用青訓培養、爭取在地支持以擴大收入,跟精準地買賣球員,來補足差距;但時至今日,像阿布達比王室與卡達王室這樣「拿整個國家跟你拼」的方式,資源上所產生的巨大鴻溝,可不是單單發展青訓與球員交易能夠彌補的。
既然投入大量資源是可行、又能拿到世界級榮譽的;風險是血本無歸,但有賭贏的一絲可能,窮得只剩鈔票的各路金主,可就不會輕易地把下注機會單單留給目前已穩坐牌桌前的玩家們——尤其是在中東地區正與卡達交惡,同時富可敵「球」的沙烏地、巴林等國,更可能輸人不輸陣,帶著國家基金一把撩落下去賭。
再者,如果過往第一代「國家隊」們,是如同摩納哥親王室,或俄羅斯能源大亨式的,以政治影響力配上薪資免稅優惠的組合技,來與傳統球隊們競爭,那以更多金錢福利、更威猛政經實力,排山倒樹而來的新一代癩蛤蟆們,將會為了吃到天鵝肉,而進一步把原本職業運動的生態攪得更亂,甚至一舉摧毀。
球員與家長「擇良木而棲」是人之常情,在青訓階段就被這些暴富球隊挖角將成常態,過往一路長大為出身球隊效力的時代將過去,從小辛苦陪伴、培養到大的青訓體系將不再關鍵,而失去這些在地青年才俊,也讓一般球隊與所在地之間球迷及社區的連結更為薄弱。
另一方面,對於由「國家隊」扶植的新興豪門球隊而言,反正已經成名、球技頂級的明星球員,用錢砸下去買就可以了,青訓資源的投入淪為面子工程,以應付歐洲賽事的球員出賽資格要求,及滿足「我把你們當人來培養」的虛榮心為主,而不考慮提拔上述這些辛苦踢上來,出了師、卻苦無表現空間的年輕球員。曼城隊、巴黎聖日耳曼隊近年多數從青訓體系出身的球員,都無法踢上已眾星雲集的一軍,而被迫轉投他隊,便是最好證明。
對於卡達而言,除了用能源財富堆砌起的巴黎聖日耳曼隊外,連自家足球國家代表隊,都砸下大量資源,從南美洲、非洲等地網羅年輕且尚未代表出生國效力的球星,透過極為寬鬆的國內歸化規定,輔以誘人的福利,使跟卡達原本毫無關聯的他們,轉為卡達國家隊效力,以讓卡達這個2022年世界盃足球會內賽的東道主,實力更加堅強,更能有效地將國家形象再造。這形同在國家間的賽場上,也用懸殊而不公平的資源差距,進一步輾壓沒有天然能源資產的其他國家。
對於近來國際形象大損、亟欲在各方面扭轉頹勢的中國,及其扶植的財團來說,這簡直是一本好教科書。除了一樣逐漸放寬歸化基準,國家隊開始出現同樣沒有中國人血統的「傭兵」外,在職業賽場上,義甲豪門國際米蘭隊(FC Internazionale Milano,由中國蘇寧集團所持有)及其他由中國財團持有的大小球隊,也將極有可能、或已經在執行「黨」所下達的「網羅並攏絡新血」任務,甚至有機會成為下支靠「舉國之力」,以海量資金資源稱霸歐洲的球隊。
而當今年歐冠決賽對手拜仁慕尼黑隊的全隊8,000萬歐元身價,等同於巴黎聖日耳曼隊陣中明星球員姆巴佩(Kylian Mbappé)的一人身價時,自2008年起受投資超過10億英鎊,至今都尚未奪下歐冠冠軍的曼城隊,或是其他富有的新興豪門球隊,會不會因而與卡達展開新一波的金錢大戰,進而壓縮到中小型球隊的發展空間?這樣的發展,對現代足球跟相關產業來說,又真的是好事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