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英雄的中國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啟動的動畫狂飆?

聯合新聞網 李政亮
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7月上映以來,票房已突破48億人民幣,不僅打破中...

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7月26日上映以來,不僅打破中國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9月伊始更是已達48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二高票房的電影(第一位是2017年《戰狼2》,約59億人民幣票房)。

《哪吒之魔童降世》現象,日本媒體也有報導,焦點主要放在今年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台譯:神隱少女)時隔多年之後終於在中國上映,並收穫將近5億人民幣的票房。雖說2001年的《千與千尋》在中國早已透過各種地下管道流傳,5億票房僅具參考價值,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驚人票房,也得到動漫大國日本媒體餘光的關注。

日本媒體所關注的問題與大家相同——《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否成為中國動畫崛起的指標?

《哪吒之魔童降世》現象,日本媒體也有報導,焦點主要放在今年宮崎駿的《千與千尋》(...

▌政策挹注動畫發展

近二十年來中國文化產業崛起,其中電影與電視劇尤為代表;相形之下,動畫顯得遜色,2000年初期,基本是透過政策保障中國動漫在電視台播放的時間,例如2006年規定下午5點到晚上8點的黃金時間不得播放境外動畫。這個階段較受歡迎的作品是《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作品2005年開始在電視台播放大獲人氣之後,2009年開始每年一部動畫電影上映。

2009年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重要的一年,隨著2000年初期電影與電視劇的興起,這一年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提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個規劃的總目標在於加強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提出之後,在當時中國經濟好景氣的情形下,迅速出現二、三十種影視投資基金。

所謂的文化產業,除了影視之外也包括動畫。中國官員的考察行程,經常能反映對某種產業的大力挹注,「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頒布前幾個月,時任總理的溫家寶考察中國本地的動畫公司時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孫子動不動就看日本的奧特曼」(台譯:超人力霸王),希望也能看中國自己的動畫作品。

2000年初期,中國透過政策保障中國動漫在電視台播放的時間。例如2006年規定下...

在「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裡,中國政府要成立國家級動畫基地,在溫家寶的談話裡,中國要讓小孩喜歡中國自己的動畫。接下來,中國動畫發展如何?

中國動漫作品在電視與電影各有人氣作品出現,依時序而論,2012年《熊出沒》在中央電視台的少兒頻道播出後受到歡迎,接著一如《喜羊羊與灰太狼》從螢光幕轉戰大銀幕。這兩部內容其實非常類似,有點像是美國早期動畫作品《湯姆貓與傑利鼠》的延伸,貓鼠勢不兩立因此展開你追我躲、爾虞我詐的戲碼,兩部作品的主角則分別是羊與狼、獵人與熊,角色不多、故事淺顯,主要是針對兒童的動畫作品。

《喜羊羊與灰太狼》和《熊出沒》,基本上還是針對兒童的動畫作品。不過在2013年,...

▌期待中國英雄的年代:從《戰狼2》到《哪吒之魔童降世》

動畫電影方面,2015年以孫悟空為主題的《大聖歸來》,創造將近10億人民幣的票房,寫下中國動畫電影的歷史新頁,也掀起動畫電影的製作熱潮。電影裡的孫悟空早已是昨日傳說,他被封印在五行山,早已無大志的他內心只想回花果山。少年江流兒自小仰慕齊天大聖的傳說,跟著僧人相依為命的他,為救女孩得罪山妖並被追殺,一路逃命的他意外闖進五行山。最終時刻,齊天大聖英雄魂上身擊退妖怪。

接下來,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國動畫作品當中以哪吒為主人公者不少,1979年的《哪吒鬧海》是其中經典。這部作品當中,哪吒形象相較較趨近《封神演義》的角色設定,陳塘關總兵李靖的夫人懷胎三年六個月後終於生下一子,李靖認為是妖孽欲殺之,太乙真人加以阻止並收之為徒,賜名哪吒。哪吒生性好打抱不平,東海龍王太子肆虐百姓,哪吒挺身而出殺害三太子並抽其筋,四海龍王齊聚陳塘關索命。

《哪吒鬧海》精彩之處就在於父子關係的描述,李靖認為哪吒闖下滔天大禍,哪吒則是索性剁其骨肉還父母,藉由蓮花脫胎換骨成新生之哪吒,這個哪吒大鬧龍宮抓了龍王。

中國動畫作品當中以哪吒為主人公者不少,1979年的《哪吒鬧海》是其中經典。片中哪...

在《哪吒鬧海》問世40年之後,《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哪吒與相關人物有了很大的改動。天地靈氣孕育出混元珠,元始天尊將之區分為靈珠與魔丸,靈珠是助周伐紂時之用,魔丸則會生下大魔王。哪吒的母親原應受靈珠之作用生下哪吒,然而,龍族不堪地位長期受壓抑,由東海龍王三太子的師父申公豹奪下靈珠,準備給三太子讓龍族能翻身一吐怨氣。

應該是行俠仗義的哪吒,卻成為吞下魔丸長大的惡童,經常闖下大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父親角色在電影中也大翻轉,他不是嫌棄哪吒的冷血父親,而是不斷鼓勵哪吒成長的慈父,這裡自然也沒有原來哪吒剁其骨肉還父親的情節。

儘管有父母鼓勵,哪吒渴求被認同,但內心卻異常寂寞甚至自暴自棄,平日騷擾村民的惡童行徑,村民早已敢怒不敢言;哪吒稍有悔改之後打退妖怪救了小女童,但村民仍對他偏見甚深而選擇不信。陰錯陽差之間,他結識了憂鬱的東海龍王三太子,雙方都視對方為唯一的好友。然而,兩人最終仍因正邪必須進行命運的對決,也在最後,哪吒因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只有自己說了算」,克服體內的魔丸成為英雄。

在《哪吒鬧海》問世40年之後,《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哪吒與相關人物有了很大的改動...

這兩部動漫電影之所以在中國成為話題與票房電影,除了動漫技術的成長之外,《大聖歸來》與《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主人公帶出英雄敘事。

值得注意的是,大約四年前開始,中國電影不約而同地塑造中國英雄形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戰狼2》是2017年的作品,《戰狼》第一部正是2015年,而後2016年是中國刑警在東南亞神勇辦案的《湄公河行動》、2018年的《紅海行動》是中國海軍海外行動的故事,2019年的《流浪地球》更是以科幻片形式講述中國人拯救地球的故事。可以說,從2015年開始年年都有「中國英雄」的賣座電影。

電影是社會文本,也是大眾想像的投射,大銀幕裡的中國英雄,無非是大國崛起時代的自我膨脹的想像,相較之下,《大聖歸來》與《哪吒之魔童降世》另闢蹊徑,尤其《哪吒之魔童降世》更像是中國動漫、甚至中國電影都很少見的成長物語,不像郭敬明《小時代》系列電影裡的青春物語,只有拜金而沒有內心。

此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哪吒之所以成為英雄,在於戰勝心魔,而不是《戰狼2》之類電影裡的英雄那樣到處耀武揚威,唯恐別人不知中國強大,這是期待中國英雄時代裡少有的冷靜。

從2015年《戰狼》上映以來,中國年年都有「中國英雄」的賣座電影。大銀幕裡的中國...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否代表中國動畫已然崛起? 圖/《哪吒之魔童降世》官方微博

▌中國動漫的課題

然而,《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否代表中國動畫已然崛起?

雖然中國媒體的報導裡,不乏中國崛起式的報導,諸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證明中國動畫也能夠跟好萊塢或是日本動漫平起平坐的說法。不過,這幾年中國部分動畫電影雖然在票房上大有斬獲,但總體來說還是讓人有種「調色盤」的感覺。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來說,哪吒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物,但是在角色形象與敘事上,卻讓人聯想到日本的《火影忍者》,中國網路上有人據此提出抄襲之說,筆者以為抄襲不至於,真正問題在於「習慣性參照」,尤其是對日本動漫角色形象的仿效。

筆者曾有一個奇特的動漫觀看經驗,陪小孩看MOD某動畫台名之為《天際戰騎》的作品,從人物構造到敘事都讓筆者以為是日本動漫,不過,某一集「打擊盜版」的說教橋段,讓我突然懷疑這並不是日本動漫;查了製作單位後發現,果然是來自中國動漫產業重鎮廣東的製作公司。也就是說,多年來中國動漫產業雖然一直呼籲民族風格的表現,但實際上,日本動漫的角色形塑方法卻早已滲透到中國動漫工作者身上,甚至他們的畫技相當高超,一時間讓人難以辨認是中國或日本的作品。

中國動畫真正問題在於「習慣性參照」,尤其是對日本動漫角色形象的仿效。比如中國自製...

有主旋律電影,自然也有主旋律動畫。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2019年,中國官方策...

除此之外,作為文化產業一環的動畫,自然也受制約文化產業的因素的影響。因素之一,是中國電影有主旋律電影,動畫也會有主旋律動畫,早在2010年就有動畫《雷鋒的故事》,內容就是兒童版的愛國教育。九年之後,更有以馬克思為主角的《領風者》,附帶一提,這部作品的角色形塑與構圖與日本動畫如出一轍。

因素之二則是言論管制。2018年,深受歡迎的短影分享APP「抖音」自行將英國人氣動漫《小豬佩奇》(台灣譯為粉紅豬小妹)下架引發議論。一般認為,小豬佩奇的刺青等,都讓抖音自行判斷有違現今社會「健康」的標準進而下架。在中國,所謂的「動畫」,大體上還是被認為針對兒童的媒介,因而必須「健康」,這也直接影響了中國動畫文化的發展。

總體來說,中國動畫電影這幾年的基本路徑已定,就是以孫悟空、哪吒這些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主人公(接下來還有部以豬八戒為主人公的作品),在敘事與形象構造可能參照日本或是好萊塢,簡言之,就是如同調色盤的作品。中國電影雖已是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不過,真正問題在於中國電影在中國雖然票房相當高,但一走出國門就遭冷遇。

中國動畫是否已經崛起?能否跨出中國國門才是關鍵指標。

這幾年中國部分動畫電影雖然在票房上大有斬獲,但總體來說還是讓人有種「調色盤」的感...

李政亮

李政亮,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關注視角是從大眾文化如電影、動漫、文學等解讀中國、日本與台灣的歷史與社會,此前作品以中國現場出發,希望文字耕耘能隨關注視角漸次豐收。近年作品履歷:《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獲2011年金鼎獎)、《中國課》(獲2012年《亞洲週刊》年度好書)、《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獲選2018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展書),最新作品為《從北齋到吉卜力》(2019)。

中國 文化 電影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