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劇場》:來去羅馬住一晚,歐洲的「大旅遊」時代

聯合新聞網 王健安
畫家蓋茲(Pier Leone Ghezzi)的作品《旅遊管理者》。卡通化的老人...

西元1725年,畫家蓋茲(Pier Leone Ghezzi,1674-1755)以簡單材料完成一幅可愛的作品——《旅遊管理者》。卡通化的老人扳起面容望向遠方,右手拿著柺杖直立地面,左手牽一隻身著正式服裝的小熊,表情有點呆滯地與老人望向同一方向。在18世紀歐洲,偶爾可以看到馴獸師帶著小熊往來各處,利用牠們的雜耍表演維生。蓋茲特地讓小熊穿上衣服,並由一位老人牽著的模樣,都讓當代人一眼可知,畫家其實是用逗趣的譬喻形容大旅遊者與嚮導之間的微妙關係。

17世紀歐洲可不是個平靜之處。在16世紀爆發的宗教衝突,於當世紀末暫時停歇,各勢力之間勉強維持脆弱的和平;到了17世紀初,在波西米亞王國的一場宗教衝突,因為哈布斯堡家族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引發一連串曠日費時的戰爭,也就是後來統稱的「三十年戰爭」

哈布斯堡家族作為羅馬教廷的長期盟友與支配者,自然是天主教陣營的主要勢力,與日耳曼北方的新教諸侯相互抗衡。為了削弱哈布斯堡家族,北方大國瑞典以新教援軍之姿突入歐洲戰場,為天主教陣營帶來莫大威脅;另一歐洲強權法國則是擺脫宗教顧慮,以霸權競爭為考量站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對立面。三十年戰爭以日耳曼地區為主戰場,造就不少軍事天才、誘使歐洲軍事技術大幅革新,對當地造成的破壞卻也是史無前例,整個村子完全消失的情況所在多有。

三十年戰爭對歐洲造成的破壞史無前例,整個村子完全消失的情況所在多有。圖為三十年戰...

從結果來看,反天主教(或是反哈布斯堡家族)陣營算得上是戰勝國。法國、瑞典、普魯士的國界大幅擴張,神聖羅馬各邦國的宗教信仰自由再次獲得確認,皇帝實權更顯低落。早在拿破崙要求解散神聖羅馬帝國前,這個古老的帝國就已支離破碎,只能依靠對大一統帝國的想像勉強支撐。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戰爭依舊時有所聞,不過比起先前緩和許多。更何況當時還是「全面戰爭」尚未到來的年代,國家爆發戰爭,平民仍有可能過上平靜的日常生活。過去因戰爭和外交衝突受阻的交通再次開放,於是一群來自歐洲北方的富家子弟趁此機會探索歐洲各地,開啟17、18世紀的「大旅遊」風潮。

既然名為大旅遊,著實是個十分漫長且所費不貲的旅程。當時的人們認為,年輕人在完成學業、將要獨立自主前,應該到歐洲各地增廣見聞,試著學會獨當一面。在檯面下,大旅遊也是讓他們在承擔成年人的重責大任前,最後一次得以狂歡的機會。不過為了避免他們過度放縱,出資者有時會另外聘請學識豐富的長者作為嚮導與監管者。年輕的大旅遊者就像蓋茲描繪的小熊,即便心裡有不受控制的玩心,仍不免受到他人約束,繼續朝向合理的方向前進。

過去因戰爭和外交衝突受阻的交通再次開放,於是一群來自歐洲北方的富家子弟趁此機會探...

大旅遊的目的地大致可歸類為兩個地區:法國和義大利。當時的法國告別16世紀的動亂,逐步邁向全歐洲最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國邁進,宮廷文化在路易十四治下更是發展至極,蔚為當代宮廷禮儀和穿著打扮的典範。至於義大利,則是以豐富文化底蘊吸引外界目光。義大利是文藝復興巴洛克藝術的發源地,數不盡的大師傑作讓眾人嚮往不已。此外,義大利也是古典文明的核心區域,特別是當時希臘半島受到鄂圖曼帝國的控制,如果要欣賞到質精量多的古典遺跡,義大利絕對是不二選擇。

大旅遊者的義大利之行也有熱門景點之別。辛苦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後,威尼斯是許多人的首選。這座城市即便不再是縱橫地中海的商業帝國,繁華熱鬧的氣質卻仍未褪去,帶給人們一波波感官刺激。再繼續往南,佛羅倫斯也是主要參訪景點,畢竟這裡曾是多位藝術家的搖籃,貴為全歐洲的藝術典藏重鎮。在前往更南端的拿坡里和龐貝遺跡前,人們通常會先在羅馬停留好一陣子。

在羅馬,最引起大旅遊者注目的,除了眾多教堂,就屬古典時代的古蹟,觀看的同時遙想曾統治地中海世界的龐大帝國。同樣值得一看的還有各種現代化發展。比起當時其它歐洲城市,羅馬城的都市改造工程大膽且完整,值得花上數個禮拜慢慢欣賞。再加上難以數盡的藝術品與娛樂活動,實在無法想像一場沒有羅馬的大旅遊行程。在這樣的背景下,名為「世界劇場」的羅馬,準備迎來法國大革命前的最後熱鬧時光。

在羅馬,最引起大旅遊者注目的,除了眾多教堂,就屬古典時代的古蹟,觀看的同時遙想曾...

德國大文豪歌德也曾經壯遊。圖左為18世紀畫作《歌德在義大利》,圖右則為歌德自17...

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抵達羅馬,而且很可能會是人生中唯一一次的造訪,大旅遊者通常會想方設法帶些紀念物品回去。不少人會搜購古代雕像,其數量之多一度迫使羅馬教廷正視文物大量流失的危機。另一種紀念品則是向藝術家訂購客製化油畫,尤其喜好背景搭配著名景點或文物的全身畫像,頗有現代人以自拍方式表現到此一遊的心態。

大量市場需求造就一批頗具知名度的風景畫畫家。維特爾(Gaspar Van Wittel,1653-1736)在1652年出生於荷蘭,20多歲移居義大利,不久後遇到水利工程師梅耶,為他創作了具有藝術魅力的工程解說版畫:將方尖碑轉換為日晷的波波洛廣場。此後,維特爾並沒有留下太多版畫作品,反而是以油畫為主要創作,題材多半與羅馬城市景觀相關。

另外還有同時期的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1691-1765),其作品以極度誇張的空間感,以及「隨想」風格聞名於世。所謂的隨想風格,意指畫面中的物件都是真實存在,但為了畫家或委託者的個人喜好,使之隨性地放置在同一畫面中,增添不少賞畫樂趣,例如將應在卡彼托林廣場的奧里略騎馬像,放置在大競技場旁,然後前面還有一尊拉奧孔像

《現代羅馬》:中央走廊擺放數尊雕像,米開朗基羅製作的摩西像位於最顯眼的正中央,法...

《古代羅馬》:採用與《現代羅馬》一模一樣的構圖概念,牆上繪畫都是城內知名古蹟的特...

帕尼尼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內容上相互呼應的《現代羅馬》和《古代羅馬》。他的作法是在一個極度開闊的室內空間裡,將城內景點以繪畫的方式排列在一起,等於是將羅馬城市景觀濃縮其中。在《現代羅馬》中,中央走廊擺放數尊雕像,米開朗基羅製作的摩西像位於最顯眼的正中央,法達的版畫放置在其前方地板上。

羅馬城市景觀的油畫掛滿整個空間,只要仔細觀察都能辨識出所繪何物,例如在畫面左上方,被紅色布幔遮去大半的作品,顯然是密涅瓦方尖碑與周圍廣場,周圍還掛著描繪聖彼得廣場四河噴泉西班牙階梯特雷維噴泉等油畫;羅馬城自16世紀以來的重大建設,幾乎都囊括在《現代羅馬》中。

《古代羅馬》採用一模一樣的構圖概念,牆上繪畫都是城內知名古蹟的特寫,對於曾實際遊覽羅馬的大旅遊者而言,想必能發現許多熟悉場景。維特爾或帕尼尼的作品滿足了當代人對羅馬城的迷戀,方便日後帶回家鄉細細品味。但油畫畢竟是昂貴且曠日費時的紀念品,即便家財萬貫,大旅遊者依然會轉而尋找相對便宜、選擇更多樣化且便於攜帶的版畫。當代版畫家們如同他們的前輩,敏銳察覺到源源不絕的商機,創造出不同於油畫的獨特之作,間接為大旅遊的盛況留下珍貴紀錄。

圖為描繪18世紀貴族子弟們遊歷羅馬的大旅遊。 圖/維基共享

▌本文為《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秀威資訊,2019)書摘

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

作者:王健安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19/05/06

內容簡介:☆以近百幅精緻版畫,忠實呈現16-18世紀羅馬人對未來的願景,展現羅馬精神!16世紀,教宗面臨法國及哈布斯堡兩大政治強權威脅,「羅馬城」成為教廷回應俗世挑戰、重建威望的媒介!曾經強盛的羅馬帝國滅亡後,水道廢棄,東西部嚴重發展失衡,改善基礎建設迫在眉睫。本書從16世紀教宗西斯圖斯五世下令搬遷梵蒂岡的方尖碑開場,介紹當時政教合一的羅馬統治者如何透過各種建設,打造實用性與神聖性兼具的城市,奠定現代化的基礎,讓羅馬在17、18世紀歐洲的「大旅遊」(Grand Tour)風潮中,成為不折不扣的「世界劇場」,風靡世界。

王健安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著有《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

義大利 文化 歷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