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丹丹」:Al-Baik,沙烏地的炸雞傳奇
回顧過去,大學時期在阿拉伯語系其實過得並不踏實,畢竟這門專業既冷門、又刁鑽,對於閃語語感缺乏「天啓」的學生如我,一方面覺得既來之則安之,一方面也總感虛耗人生、對往後的路有所不安。
然而就像某種代代相傳的洗腦咒語,當時系上的師長,總會對一批又一批的學生——特別是男同學——傳達一種「恭喜你全家出運中大獎」的觀念,大意無非是中東錢淹腳目,要不是外交特考鐵飯碗,要不是外派到波斯灣的油國掏金樂。這些話並非騙人,但畢業後的現實人生,卻也遠非玫瑰色的故事。
雖然畢業後自己走上了血汗筆耕的另一條路,但學生時代的夥伴,卻一一朝中東走去。一些人走向公職,一些人以台灣為基地作中東業務,另一些人則踏上了學長們的腳步,加入國內某知名工程集團,遠赴海外過著邊數饅頭、邊數鈔票的工地日子。
這家知名工程集團,中東標案多集中波斯灣地區,並以沙烏地阿拉伯的化石工程為建案大宗,每年畢業季都會有一批批畢業的「阿語壯丁」,包袱款款地走進半島沙漠,自此過著孤單卻又煩躁的異鄉人生。而在台灣的我們,也只能透過社群網站,不時旁觀著他們在沙漠中數星星的慘綠旅途。
這些在沙烏地打拼的阿語壯丁,每天都要在異文化與不同國籍者中周旋不斷,與親友分離的孤寂,也讓他們的臉書、instagram 時常都是無奈的表情;但隔岸觀火者如我,卻發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星期一,心情不好,吃 al-Baik 炸雞;星期二,心情普通,吃 al-Baik 炸雞;星期三四五六七,忙到昏天黑地,沒空下廚,還是想吃 al-Baik 炸雞。
怎麼回事?為什麼每一個在沙烏地的孩子,成天有事沒事,都在吃 al-Baik 炸雞?這個傳說餐廳,憑什麼能成為沙烏地的飲食代名詞?而沙漠中的炸雞,又衍生出那些都市傳說與政治糾紛呢?
《沙烏地『丹丹』:Al-Baik的開店日常》
▌ C/P值高,沙烏地版「丹丹」
為什麼每天吃?因為他C/P值高,就像沙烏地版的『丹丹』,懂?
曾在沙烏地工作的同學,簡單直白地向我解釋。
這家創始於1974年的平民老店,號稱是沙烏地第一間引進壓力鍋油炸技術(broasting)的炸雞店,創業者夏庫爾(Shakkour Abu-Ghazalah)一開始只是想在西岸大城——吉達(Jeddah)——開一家庭式的速食館,開店的名稱也只是「壓力鍋炸雞店」;然而開業沒多久,夏庫爾就因癌症而病逝,大學剛畢業的兩名兒子伊赫桑(Ihsan)和拉米(Rami)只好放棄生涯、返鄉協助家業。
與早逝的父親相比,兩兄弟更了解現代經營的重要性,除了加強特殊醃料的研製外,兩兄弟也師法美式速食連鎖的標準化模式,並終於在開店12年後,於1986正式成立餐廳品牌「Al-Baik」,在相對保守的沙烏地市場,率先殺開一條連鎖餐廳的品牌之路。
Al-Baik 的崛起,剛好搭上電視行銷的黃金年代,同時沙烏地的飲食文化也正於全球化的浪潮下逐漸改變,這都讓酥得酥脆的 Al-Baik 炸雞,迅速贏得坊間口碑。儘管面臨著眾多後起之秀、甚至是麥當勞、肯德基...等跨國巨怪的夾擊,但搶得先機的 Al-Baik 卻是越戰越勇,不僅成為沙烏地民眾心中的「炸雞王牌」,品牌威名的遠播更傳出了阿拉伯半島、享譽穆斯林世界。
雖然當地人都認為,Al-Baik 之所以好吃,是因為沙烏地人研發了獨家的秘傳醃料,但該位同學卻認為,Al-Baik 的炸雞「就是正常的炸雞」,雖然好吃,但並沒有如同其他中東料理一般,滿是濃厚香料味的濃烈香氣——價格、份量與在地化,才是 Al-Baik 之所以狂勝美式連鎖餐廳的原因。
以阿語系駐外系友常點的「半雞餐」(一翅ㄧ腿ㄧ雞胸一腿排)為例,同樣的品項,Al-Baik 就是比人家大,Al-Baik 半雞餐的單價,在K牌連鎖更只能買到一般的基本套餐;另外,與眾多來自西方的跨國企業相比,Al-Baik 的國產形象也更為親民,特別是在以伊斯蘭為國教的沙烏地阿拉伯,各種肉品都須要清真認證(halal),早早確保供應鏈來源無虞的 Al-Baik,也就比小丑與白髮老頭容易取得沙烏地家庭的信任與歡迎,一來一往之間,自家的品牌優勢也就更難被海外品牌所替代。
▌ 麥加朝聖與炸雞
Al-Baik的聲望有多誇張?除了著名的美食旅遊家波登(Anthony Bourdain)曾親自走訪外,只在漢志地區(Hejaz,沙烏地西岸)開店的 Al-Baik,甚至串起了「美食快遞」,不少來自於內志(Najd,半島內陸中心)的饕客,往往在網路上呼朋引伴發起「團購進食團」,糾眾開車貫穿千里的沙漠公路,然後在漢志的 Al-Baik 暴食一頓後,再把外帶餐運回內志,於親族之間甚至街頭擺攤轉賣。
2015年7月,當 Al-Baik 開設分店的腳步,終於跨進沙烏地中北部的蓋辛姆省(Al-Qassim)時,開店的當下竟吸引了數千人佇足,排隊的人龍不僅溢滿周邊道路,現場的推擠與失序甚至一度被網路傳為「炸雞暴動」,這才逼得沙烏地警察不得不出面介入,強迫剛開幕的 Al-Baik 暫時歇業,以驅散聞香而來的爆量群眾。
此外,透過地利之便,國產的 Al-Baik 也深入到了伊斯蘭的兩大聖城——麥加(Mecca)與麥地那(Medina)——最近的一家分店,甚至離麥加天房只有600公尺遠,而透過來自全世界、每年上億人次的朝覲穆斯林之口,Al-Baik 的口碑也隨之傳遍世界。
但朝覲客的口耳相傳,卻給 Al-Baik 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商業困擾。在穆斯林世界打出名聲之後,Al-Baik 還沒來得及拓展跨國分店,商標與店名就在被各國「山寨」——其中埃及的山寨版Al-Baik 最是誇張,不僅商標品項幾乎照抄,甚至還提前正宗的沙烏地大本山一步,搶進國際穆斯林餐飲市場,大大方方地邀請印度業者加盟,在南亞開啟了一間又一間的「Al-Baik 埃及授權店」。
埃及餐廳做生意的方式,讓沙烏地的 Al-Baik 總部氣得牙癢癢,官方網站更公開地指責這些「海外加盟」都是盜版炸雞,但除了揚言興訟外,Al-Baik 的正宗之爭,卻也燒出了清真國際餐飲的難處。
《麥加的 Al-Baik,齋月迎接朝覲客的盛況》
▌ 沙烏地丹丹也進不了天龍國
雖然 Al-Baik 被海外侵權與專利蟑螂弄得很是無奈,但自己過度保守的擴張速度與全球佈局,卻也令消費者難以理解。
創店42年都不開放加盟的 Al-Baik,至今仍只在沙烏地境內展店,而全國70餘家分店的數字,不僅遠低於競業的肯德基、麥當勞,經營分佈更集中在西岸城市。其中,沙烏地的「天龍國」——人口最多的首都大城,利雅德(Riyadh)——就始終盼不到 Al-Baik 的進駐。
為什麼不前進利雅德?Al-Baik 自己也說不清,但詭異的情境,卻引發沙烏地民間的陰謀論揣測,久而久之,甚至還成了不可明說的都市傳說。
市井消息繪聲繪影地指出,利雅德省政府不喜歡漢志來的「潮店」打亂本地餐飲生態(沙烏地的內志/漢志也有如同台灣的南北情節),王族內還有王子派系向 Al-Baik 要求「插乾股」,以五五分帳作為進軍利雅德的門檻條件。種種謠言雖然未經證實,但說法總是不脫裙帶關係與貪腐陰影,逼得 Al-Baik 還得反覆發表「自清聲明」,聲稱「本集團從未受到利雅德政府的壓力」,展店之所以停滯「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不過無論 Al-Baik 是真心還是假意,在阿拉伯世界,跨國餐飲集團不僅要面對各地的文化差異,地方政治的阻礙也從不缺席。像是去年年底轉賣沙烏地業務的麥當勞,因在沙國配合設置性別隔離座,也曾屢遭西方輿論的批評;而過去,在阿拉伯之春前的突尼西亞,麥當勞也因拒絕官方「推薦」的特許供應商——獨裁者本・阿里(Ben Ali)的女婿——而被封殺於外資許可名單之外。因此 Al-Baik 的鋪店策略竟會引發政治的敏感聯想,對於沙烏地人來說,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
▌撐起沙烏地的炸雞舖?
如同當年創店的故老闆夏庫爾引進美國來的壓力鍋,進入21世紀的 Al-Baik,進15年來也緩步地走向集團的第二波現代化改造。
由於沙烏地的氣候與天然條件,並不適合發展大規模的養殖業,各種肉類與糧食的進口也多倚賴國際市場;然而伊斯蘭的信仰戒律,卻有嚴格而明確的清真要求,這也促使相對保守的 Al-Baik 在積極地在巴西、馬來西亞等重要的原料出口國,投資專屬的清真食品加工業。
此外,在阿拉伯之春後,為了解決沙烏地青年的高失業率(超過30%),享有國際知名度的 Al-Baik 也理所當然的成為官方重點的旗艦品牌。而塵封多年的「國際連鎖計畫」,也在這樣的需求下再度被提起。
不過時代不等人,當年的引領風潮的 Al-Biak,雖然曾力抗麥當勞這等國際巨怪,但到了21世紀,卻也逐漸受到新一代本土青年的創新威脅。
近十年來,儘管國際局勢不見樂觀,但在官方刻意的補貼下,沙烏地也掀起了一波強勁的美國留學潮——根據去年的資料,在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學生排名中,沙烏地留學生的數量僅次中國、印度,位居第三。而這批逐漸學成歸國的「海歸派」,除了帶回了科技技術外,也在原有的速食飲食圈中,帶回了更精緻、更特色化(更潮)的餐飲風格。
當漢堡與炸雞,逐漸在「速食」與「美式料理」之間出現階級差異的同時,Al-Baik 所遇到的挑戰也就越加嚴峻。
不過當炸雞名店由盛轉衰、沙漠的餐桌也走向多元精緻與階級化的同時,一代又一代的阿語壯丁,卻還是吃著十年如一日的 Al-Baik 炸半雞。同樣的料理、不同的時代心境,彼方仍然年年喊著中東的商機,但變化中的現實,卻也遠非玫瑰色的故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