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吳易叡:新加坡,赤道上的極地

聯合新聞網 張瀚元
「若要我帶你尋找最好吃的雞飯檔,可能會力由未逮,因為我終究不是個稱職的導遊。」 ...

若要我帶你尋找最好吃的雞飯檔,可能會力由未逮,因為我終究不是個稱職的導遊。但我願意帶你航向水泥叢林和花園綠地交錯的小島深處展開行腳,尋索在如此自我標榜的社會底下最基本的人類形貌...

...還有,他們如何在憂鬱的北緯一度,在赤焰焰的日頭底下,隨人看顧隨人的性命,如何設法在難以改變的命運現實之中,或拳拳服膺,或負隅頑抗,或苟安一『嶼』,甚或犬儒以對的方式。

這段話寫於吳易叡最近出版的新書《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的書序。這不是一本符合台灣人對介紹新加坡的典型印象的書籍,國家、政府、經濟、李光耀與其治理手段都只是書中的過客——並不是沒有談到,然而它們僅被用以襯托、說明活在新加坡的市井民眾的生存狀態。

國家、政府、經濟、李光耀與其治理手段都只是書中的過客——並不是沒有談到,然而它們...

新加坡是台灣政治人物與媒體喜歡據以比較的亞洲四小龍國家,其潔淨的街道、優渥的薪水、發達的金融業、有效率的政府、高度國際化、公共組屋亦為不少台灣人欽羨。

台北八年內要超越新加坡!

台北市長柯文哲甫當選的豪言猶在耳畔。然而,對新加坡的理解,似乎也僅止於此。

這正是為何《赤道上的極地》值得注意。不同於梁展嘉2015年出版的《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以政經結構的角度透視新加坡,吳易叡則以漫遊者的目光,凝視又抽離的理解新加坡——凝視是為了體驗,抽離則是為了思辯——不過度抒情、仔細且實證地呈現了這個國際都會中不那麼完美的部分、隱秘幽微的歷史,那些我們或許沒看過的獅城。

吳易叡出生於彰化,曾為馬偕醫院、玉里醫院與台大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後棄醫赴英國牛津大學研讀醫學史與精神分析。曾在香港大學進行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後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任教兩年,現在是香港大學醫學倫理與人文學部的專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醫學人文。教學研究之餘,吳易叡從事筆耕,著有詩集《島嶼寄生》,譯寫《自由背包客: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文章散見於《報導者》與《歷史學柑仔店》;他也寫歌譜曲,曾製作《河:賴和音樂專輯》,亦作曲演唱《海燕》 與《向望》等。

從香港飛回台灣進行該書的巡迴講座前,吳易叡抽空接受了我的訪問。以下是經過編輯的吳易叡專訪,曾交吳易叡本人審定。

新加坡是台灣政治人物與媒體喜歡據以比較的亞洲四小龍國家:其潔淨的街道、優渥的薪水...

▌Q:《赤道上的極地》一貫的主題是什麼?

這本書在講「人的處境」。市面上大部分有關新加坡的書,除了旅遊外,都是關於李光耀管治術。就算你去新加坡的書局也是如此。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景象——這邊的人難道完全都沒有自己嗎?所以我想要探究新加坡人的處境到底為何。這是本書一開始的設定:我不要閱讀李光耀,但我要閱讀那邊的人,我要看得到那邊的人的生活樣態。

很多人對新加坡的好奇在於:那麼小的一個國家,1960年代才剛脫離緊急狀態,政治情勢不穩,經濟低度發展,到了1980年代卻躋身亞洲四小龍,現在幾乎是四小龍之首。在亞洲,新加坡在很多方面——不能說是超前——表現很好,很多人便會對它們的管治術很有興趣,而談到管治就必須要看李光耀如何辦到。所以如果你去書店看,如果不是旅遊書,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有關李光耀的書。

▌Q:為何書名叫《赤道上的極地》?

其實一開始是命名為《北緯一度的憂鬱》,後來因為與其他書名過於相似而捨棄。現在的書名引用了一個《南洋商報》編輯韓錚,在新加坡獲得自治、要開始制憲時所寫的詩句。韓錚在他的詩中寫了當時新加坡的狀況:為什麼新加坡這麼熱的地方,很多人卻覺得這裡是寒冷的北極?

那年,你和我在一道。

陽光像一團火,在赤道上燃燒著。

人們都淌著汗,喘著氣。

『熱呀,熱呀!』

可是,你卻在一旁打寒噤,你說你冷,你說你不感覺一絲溫暖,你說你是在死亡的北極。

——韓錚(一九五七)

會想要這樣命名我的書,是受到兩本書的影響:第一本是李維史陀的《憂鬱的熱帶》,我沒有學過人類學,之前僅接觸過一些人類學視角,但我很喜歡那本書描述一個地方時,那種有厚度、有人味的感覺;第二本是前《海峽時報》編輯、前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現於香港教書的Cherian George寫的《Singapore: The Air-conditioned Nation》,「冷氣裡面的新加坡」。

冷氣一詞是一個比喻,指的是新加坡政府很直接地深入並管理每個人的食衣住行、行為與思想;你可以直接感受到政府在管你。這本書是我在赴星教書之前,用來認識新加坡的第一本書;它在新加坡的爭議頗大,因為它直接挑戰了新加坡政府管治的不當之處。

冷氣房、溫室、玻璃屋,對於新加坡的各種形容皆巧合地反映出某中「人造刻意」。 圖/...

▌Q:那麼,副標題的「微民族誌」又是什麼?

這是一個戲謔的講法,因為這本書就只是一本散文集。

我打趣地稱它為一本微型的民族誌,是因為這本書雖未達到認真且完整的民族誌階段,但它有民族誌的成分。我寫出的東西是經過參與觀察和訪談這兩個人類學的基本功夫而來。一開始我只是開玩笑的跟編輯提議微民族誌這個副標題,沒想到出版社喜歡。出版社喜歡後,代誌就大條了,因為上架後要歸類,歸類又不小心會歸到人文史地、文化人類學。但實際上根本不是啦,它就只是散文而已。

▌Q:寫書的時候,你的文字帶著怎樣的心情??

一開始是獵奇,譬如我覺得新加坡口音很有意思,我就去找為何新加坡口音是如此的資料,自己也進行調查。書中談到新加坡人的口音,其實不是在講新加坡口音,而是在寫一個台灣人的故事:他是一個在新加坡很出名的廣播主持人,講著一口類似台灣國軍節目的國語、令新加坡人覺得很文雅,非常有素養的標準華語,但他是一個排灣族人。他為什麼他會練成這種華語呢?我就去了新加坡國家檔案館聽了他的口述歷史訪談。總之,剛開始是我對他們口音、食物等有興趣,便以獵奇的心情去書寫。後來寫作時,想要呈現一般讀者讀不到的新加坡,然後就去找更多的歷史資料。

剛開始對他們口音、食物等有興趣,便以獵奇的心情去書寫,接著下筆,就不可收拾。 圖...

▌Q:有一個可以描述你的關鍵字是「漫遊」。對你來說,漫遊是什麼?

漫遊是一種生活方式,它牽涉我們觀察人事時地物的方式,也牽涉我們記錄事情的方式。漫遊是一個有厚度的觀察;我們不只要看到現象,還要看到現象形成背後的原因,要去看到你看不見的成份是什麼。漫遊是有歷史感的,因為看到的不只是現在。

我在英國唸書時曾幫很多拜訪牛津的人規劃醫學史導覽,有一次在規劃時遇到正在撰寫牛津醫學史導覽地圖的退休教授,後來他真的出版了那份導覽地圖,現在還可以在旅客中心找到。在英國讀書時我就在從事漫遊,但我一直不知道這種旅行方式如何描述,直到閱讀到班雅明(Benjamin Walter) 的漫遊;我覺得這種方式還滿貼切地可以對應到我在從事的事情。現在我不管去哪邊旅行,我會很喜歡去一些地方,譬如去墓地,去已經空掉的房子,這已經變成我的習慣。

▌Q:漫遊如何影響你的寫作?又如何影響你作為一個人?

我無法回答漫遊如何影響我成為一個人,這很沈重。影響一定會有。我在譯寫《自由背包客》時,才慢慢想出應該用漫遊的精神與方式去書寫一個地方。

所謂漫遊,你要很慢的走,你要有興味,對一個地方產生興趣,你要感到好奇,要有辦法停在一個地方;你去到一個地景,要去找出它的反地景,也就是看出同一片空間中,那些已經不存在的地景之前是什麼樣子——譬如你現在看到的某個高樓大廈,以前可能是片沼澤。有時候你也要漫無的的行走;正是因為你沒有預設會看到什麼,所以突然間你會發現一個令你好奇的東西。譬如書中說到,李光耀過世那天,我到街上等公車,卻遇到一個講著方言、以種菜維生、年紀比李光耀還大的阿嬤,正要去掃墓,而強人的死去似乎與她毫無干系,非常有意思。

漫遊反映在我的書中,你會發現我穿梭於當下與過去,在不同的時空中遊走,以一點蒙太奇的方式,試圖拼湊出一個你看不到的新加坡。

漫遊反映在我的書中,你會發現我穿梭於當下與過去,在不同的時空中遊走,以一點蒙太奇...

▌Q:你受過精神醫學與歷史學的訓練,這兩門學科如何影響你書寫這本書?

如果是歷史的話,那相當明顯,譬如我漫遊時所看到的東西,並不只限於現在的時空,還有其他時空的。而精神醫學關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我看到很多的新加坡人是不會笑的。書中收錄了一個從台灣到新加坡教書的陳重安教授的訪談;他教授公共政策,現在在研究什麼是幸福感。在新加坡很有意思的是,如果去看很多調查,新加坡的幸福感可能排名全球很前面,可是它也是一個蓋洛普調查悲觀指數相當高的地方,所以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個地方所有指標都可以做到非常前面,而有時候會很矛盾。

大部份的新加坡人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很棒的國家,可是這個國家的人真的快樂嗎?你不斷聽到生活周遭人們大大小小的抱怨。買東西的時候,你會聽到顧客不斷的抱怨;會因為小販中心佔不到位子而大吵一架;地鐵上看人臉色不爽就吵起來。這種例子不勝枚舉,那究竟是怎麼回事?我想要捕捉為何會有這個矛盾,並理解矛盾的根源。

▌Q:你希望台灣的讀者從本書中獲得什麼樣的感受?

台灣人對新加坡的感覺很兩極。第一個極端——也就是一般而言新加坡在公關上給人的感覺——就如同柯P所說,新加坡乾淨迅速,政府廉潔且講求績效,我們必須八年追上新加坡;另外一個極端是——不只台灣人覺得,世界各國的人都覺得新加坡是一個沒有人權的警察國家。

一般台灣人在評論新加坡時,通常是以「不是這端就是彼端」的方式去談。但在這樣兩極的形象中,裡面的人到底是怎麼生存的?我想在書中呈現的是,如果你覺得新加坡是這麼一個高度發展、廉潔有效率的花園城市,那你看不見的新加坡其實是如此。如果你覺得新加坡是一個白色恐怖延續至今的警察國家、極權主義國家,那你要知道新加坡人如何衍生出一套生存策略。我想要呈現一個比較平衡、豐富的面貌給台灣讀者。

有些人如果只看到其中一個極端,可能會覺得,或許我可以移民到那邊,並獲取永久居留權。至今仍會聽到很多人想去「薪水又高、GDP又高」的新加坡打工賺錢。我在新加坡的時候,就不斷聽到愈來愈多的台灣口音,有時候買東西會發現賣東西給你的是台灣人。其實在那邊打工的人,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如果你是經理階級,能力夠好,不斷爬升,很容易會變成永久居民留下來,並高度讚揚新加坡。如果你是被請去做廉價勞工,那你一定會很失望的回家。所以台灣人在要去新加坡試試身手之前,可以先看一下新加坡真實的狀態是什麼。

一般台灣人在評論新加坡時,通常是以「不是這端就是彼端」的方式去談。但在這樣兩極的...

▌Q:新加坡、港澳,乃至所有閱讀中文的讀者呢?

對香港的讀者可能與台灣讀者類似,即使兩地脈絡非常不同。香港在面臨1997年回歸大限,很多香港人也滿懷期待地移民到新加坡。至今移民新加坡仍被經常提起,雖然現在比較多香港人想移民台灣。

對新加坡讀者而言,新加坡人用英文書寫與我類似的作品的人非常多,而且比我更加批判。中文的話則很少這樣的書。我是用這本書與新加坡華文閱讀者與寫作者交朋友,期待可以博得他們的會心一笑。

▌Q:現在身處香港的你,會覺得香港是一個極地嗎?

香港是一個很複雜的地方。

礙於我在香港與新加坡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繁忙程度,我到香港一年後,還沒有時間好好停下來思考要怎樣去書寫這個地方。我會慢慢開始寫,至於會不會變成書,我不知道。香港是不是一個極地?某種程度上,它介於台灣與新加坡之間。先撇開中國對香港越趨嚴格的插手不論,香港政治確實越來越糟,這個可以完全理解,但人還能不能做自己?我在街上看到很多人,他們還是穿著標新立異的衣服,操著不同的髮型與口音。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香港人還是比較有辦法做自己。

香港很「亂」,但香港人有個很好的特質是,即使很多人說香港人和新加坡人一樣都很勢利,香港人還是很真心的覺得自己很「亂」,你跟香港人還是可以稱兄道弟。

▌Q:寫完這本書後,極地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我沒有去過極地,因此對極地沒有任何認識,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冷,但我不會認為極地就是一定這麼冷,因為我到新加坡後,碰到非常多溫暖的人,他們奮力的在這個小島上生存;我在新加坡結識的朋友也給了我非常多幫助。極地對我的意義可能在於,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小島,可是它在用各種方式讓自己看起來不像是一個熱帶小島;它在用各種方式去脫離那個未開發、未被高度管治前呈現出來的圖景。

極地對我的意義可能在於,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小島,可是它在用各種方式讓自己看起來不像...

  

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

作者:尤金.羅根(Eugene Rogan)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6/10/06

內容簡介:

一百年前,位居歐亞非交界的鄂圖曼是個衰弱的大帝國,既面臨英法德俄各國的覬覦,多種族、多宗教的結構也使得帝國內部紛爭不斷。廣大領土且與多國為鄰,使得她在一戰中戰火四起。原以為是個會被輕易打敗的舊帝國,無人料想得到,她的參戰反倒使一戰無限期延長,讓歐洲戰爭搖身一變成為一場世界大戰,當「西線無戰事」時,東線戰局正如火如荼的展開……

  

張瀚元

台北男生。2011年誤打誤撞跑到香港上學,就此待下來,現在是上班族。操著不鹹不淡帶有台腔的粵語,一邊摸索在社會上容身迴旋的凹槽,一邊嘗試寫些連結台港兩地的文字。期望能成為香港通。

新加坡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