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高速都市化現象(下):飛速成長的城市,如何避免「都市貧困陷阱」?
都市的低度收入均衡
發展經濟學研究指出,都市化可能停滯於「低度收入均衡」。Marx, Stoker, and Suri (2013) 在肯亞的基貝拉(Kibera)與孟加拉東吉(Tongi)等地發現,貧民窟居民在城市待上數十年,收入並未上升。這說明,人口雖集中,但公共設施的不足卻使多數人陷於「都市貧困陷阱」。他們由手中的資料發現,發展中國家貧民窟的居民往往不像媒體宣傳的那樣是「非法強佔住戶」。貧民窟的確有非法佔地的地主,但你路上看到的居民往往只是租客,因為要住上貧民窟,多半還是得付上不菲的租金。
除了上述經濟學理論強調的「正面外部性」之外,人口密度也放大了負面外部性:交通壅塞、犯罪、傳染病,都對都市治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哈佛經濟系助理教授Gabriel Kreindler對於都市交通常見的政策,進行一系列非常有趣的研究。
2016年發表的研究中,他利用印度城市德里一個相當奇妙的實驗,來探討汽機車限制上路的效果:德里將一週分成了「奇數天」或「偶數天」,在尖峰時間,「奇數天」只有車牌末一碼為奇數的車可以開上指定的道路,偶數天只有偶數車可以上路。他發現這政策雖能短期減少壅塞,但整體效率提升有限。
而在印度班加羅爾,Kreindler(2024)則親自設計了田野實驗,於尖峰時間實施俗稱「塞車費」的都市擁擠收費(Congestion Pricing),並利用了經濟模型來估算這對於交通騎士的行為影響。他發現總體來說,這政策能小幅度減緩塞車,也能小幅度提升交通騎士的福利(比方說節省一點塞車時間),但能不能一勞永逸改善都市交通?實為差矣!
這說明了,單一政策還難解決都市的問題,仍須要足夠的基建發展與治理。論及都市治理,制度層面則顯得關鍵。
比方說,私營承包商可能可以協助政府的基建,比方說在一篇研究印度道路鋪設的文章,發現私人承包商鋪的路,比政府鋪設的來得不顛簸。
然而,當市政府失靈,外包給私人業者就是靈丹妙藥嗎?Engel, Fischer, and Galetovic (2014) 對公私合夥制(PPP)的研究顯示,在政府治理環境不彰下,私人承包商也可能透過各種方式來重新議定承包契約,藉此尋租,私人並不必然比政府有效率,宛如金權城市的翻版。這提醒我們,若制度設計不健全,高速都市化可能淪為制度失靈的加速器。
要解決塞車這一類的問題,大規模的交通基礎建設仍為都市發展的命脈。Tsivanidis 在2023年的研究顯示,公車捷運系統(也就是BRT,臺灣的讀者想必熟悉)在哥倫比亞波哥大的導入結果顯示,不僅減少通勤時間,還改善勞動市場,因為現在勞工可以更容易找到更適合的公司,而不必囿於交通,總體均衡下可以帶來 20–40% 額外的社會福利。
基礎建設最怕「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上述的討論似乎指向一個方向:非洲的都市需要更多的基建。然而基建就等於大灑幣嗎?如果國際開發機構加碼把錢灑到非洲,就有辦法解決基建不足的問題嗎?非也!
基建擴張,其實存在經濟學上的「最後一哩路問題」(last-mile problem),翻做中文,最確切的說法就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功虧一簣」的經濟分析,可以見於Ashraf, Glaeser, and Ponzetto (2016) 。他們指出,在許多地區,基礎設施雖已建設得差不多,但往往無法真正連結到最終使用者。水圳通了,但沒連到田裡去,就是在搞笑。
例如19世紀紐約的克勞頓水渠(Croton Dam)雖將淨化過的清水引入城市,卻因接管線費用過高,紐約貧民仍使用易受污染的井水,導致霍亂依舊肆虐、橫行無阻。同樣地,在尚比亞首都路沙卡的大型自然水計劃雖有落成,8成家庭住在自來水管線附近,卻鮮少真正接上。
這反映出基礎設施的社會效益大於個人願意支付的私人成本。若缺乏補貼或有效的執行機制,管線建好,仍可能淪為「無水的水管」,整天曬太陽並逐漸生鏽。他們進一步結論:基礎設施與制度高度互補——若司法與行政能力不足,補貼居民去用水,可能單純淪為浪費,然後若採取開罰,則可能演變為官員腐敗與勒索。
這不是孤例。筆者與中研院莊雅婷教授的研究便到了南非的偏鄉去,結果發現當地新落成了灌溉設施,卻沒有連到村民所在庄頭去,對當地人一點幫助都沒有,這也是另一種「功虧一簣」。
Ashraf等人之於紐約的歷史分析,得出了都市治理須要「基礎設施+制度健全」雙管齊下。例如 1866 年成立的紐約大都會衛生委員會,既提供市民補貼,又能開罰不遵守規範的房東。對比之下,今日非洲若缺乏相應制度配套,即使國際組織投入數億美元建設,也可能無法真正改善都市公共衛生與生活品質。
總結
非洲的都市化是一個前所未見的歷史現象。短短數十年間,從農村為主的社會,快速躍升為人口高度集中於都會的局勢。一方面,都市的群聚效應確實能創造市場規模、消費多樣性與學習交流的正面外部性;另一方面,若僅止於「人口堆積」,而缺乏制度設計、公共基建與技術突破,都市化可能淪為「低度收入均衡」與「都市貧困陷阱」。
因此,非洲的都市化發展能否成為下一波工業化的跳板,或是僅僅成為無目的擴張的城市,關鍵在於制度與基礎建設的互補。制度健全,才能確保基礎設施真正發揮效用;基礎設施完善,才能讓制度的力量落實到每一個居民的生活,兩者缺一,大部份的政策多半只能小修小補,甚至沒什麼用處。
當都市治理能同時解決交通、住房、公共衛生與就業問題時,都市化才有機會轉化為真正的「動態外部性」,推動非洲的長期經濟成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