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閱兵式上唯一歐盟領袖:親俄的斯洛伐克總理費佐,如何侵蝕民主根基?
剛結束不久的中國大閱兵典禮,有亞非20多國政要參與,彷彿將習近平推上新高峰。在眾星拱月的名單中,除了被視為左右護法的俄羅斯普丁、北韓金正恩外,有一人格外突出,那就是斯洛伐克總理費佐(Robert Fico),他是唯一歐盟成員國出席者(塞爾維亞總統雖也出席,但塞國非歐盟成員)。
費佐表示,他之所以參與典禮,是因為斯洛伐克是主權獨立國家,他有權決定出席與否。且費佐強調現在多極世界正在成形,斯洛伐克必須多方對話,歐盟國家缺席來孤立中國是大錯特錯,他更與習近平會面,盛讚習近平是和平鬥士,習近平則敦促費佐推進中歐關係。
對照10年前中國的抗戰勝利閱兵,當時同樣擔任斯洛伐克總理的費佐並未出席;有趣的是,捷克總統卻在那一年親自參與,而如今捷克已成為歐盟內對中國最不友善的國家之一。顯示曾為一國的捷克與斯洛伐克,雙方的外交路線出現了轉變,而斯洛伐克顯然走上多數歐盟成員國的對立面。
這不令人意外,因為費佐與匈牙利總理奧爾班被戲稱為歐盟的「難搞二人組」(Difficult Duo),長期以來都堅持各自獨特的立場。這種作風在去年底再度出現──費佐突訪莫斯科會見普丁,據稱雙方討論了能源供應與戰爭解決方案,此舉也引來部分歐盟人士批評,認為他破壞了歐盟對俄的共同立場。
獨裁化與爭議改革
然而,費佐不只是難搞,其民粹主義立場和執政方式更是屢受爭議。自千禧年以來,他歷經多場政治風暴,如2018年因記者謀殺案引發的醜聞被迫辭去總理職務、2024年成功挺過槍擊暗殺事件等,四度擔任總理展現驚人的政治韌性,但費佐的每次掌權都被批評為加劇了斯洛伐克的政治極化與民主品質的下降。
根據V-Dem研究所的2024年自由民主指數(Liberal Democracy Index),斯洛伐克得分創1998年以來最低水準,被列為「潛在獨裁化」國家。此外,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2024年腐敗感知指數(CPI)顯示,斯洛伐克排名跌至全球第59位,下降12位,反映出反腐敗機制的倒退與貪腐問題加劇。
這些國際報告凸顯費佐政府推動的爭議性改革對民主制度的負面影響。例如大幅降低貪腐監禁刑期的法律草案,可能導致部分因經濟腐敗被指控或已判刑者獲得減刑或釋放。該法案還縮短了部分犯罪甚至包括強制性行為的訴訟時效,致使多起正在調查的腐敗案件可能因超過時效而被撤銷。
此外,費佐政府廢除負責調查重大腐敗的特別檢察官辦公室,將其職權轉移至一般檢察機關,此舉被指可能保護與政府關係密切的政治或經濟人士。歐盟對此表達關切,警告法案及特別檢察官廢除可能影響斯洛伐克的歐盟資金資格,反對黨也強烈譴責這些措施,批評為削弱反腐力度與司法獨立。
除了爭議改革,費佐政府進一步透過社會福利政策吸引選民支持,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廣發一月」的第13個月退休金政策。該政策並非新創,許多歐盟國家如波蘭和義大利已有類似補助,而斯洛伐克前政府也曾以聖誕補助形式,針對低收入者發放50至300歐元的額外福利。
但費佐政府於2023年競選上台後,將金額大幅提高至2024年的606歐元,並計劃2025年增至667元,遠超前政府的補助規模。該政策每年耗資約2.5億,加劇社會保險局赤字,預計需額外政府補貼,長期會對公共財政構成顯著壓力。
親俄與民粹取向
在外交路線上,費佐政府明顯將斯洛伐克拉回較親俄的立場。費佐不僅數度與普丁會晤,公開表示要正常化與俄羅斯的關係,還在國內發言時淡化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責任。他聲稱戰爭的根源來自烏克蘭境內的納粹與法西斯主義分子,這一說法與俄羅斯官方的入侵辯詞高度一致。
費佐更批評歐盟和北約只會延長戰爭,反對持續對烏提供軍事援助,強調應立即推動和談。這些言論與行為不僅在布魯塞爾與歐盟其他成員國引發震動,也在斯洛伐克國內掀起爭議,讓反對黨與民間團體多次舉行大規模抗議,指責費佐為俄國侵略洗白,並影響歐盟與北約的戰略整體性。
值得一提的是,費佐的行為不僅招致歐盟官員與反對黨的批評,也引發學界質疑。2025年初,數百名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學家聯名發表公開信,指出費佐在2024年刺殺事件後,情緒與心理狀態可能受到長期影響,進而影響其政治決策,像是對烏克蘭的負面態度與友俄路線。
信中並批評費佐的行為日趨專制,透過操弄事實攻擊政敵與公民團體,展現強硬好鬥的姿態,導致斯洛伐克民主倒退、社會動盪。專家因此呼籲費佐反省,甚至考慮辭職。對此,費佐反駁稱這些批評是無稽之談,指責專家學者濫用專業權威進行政治攻擊,並揚言向國際專業組織投訴。
這場爭議凸顯了斯洛伐克政治的核心矛盾:保守民粹與自由菁英派之間的對立。本應是民主社會健康現象的多元意見,在費佐為鞏固權力而刻意迎合特定支持者時,卻被推向極端。他經常將歐盟的批評描繪為外國精英對斯洛伐克的打壓,藉此激發支持者的受害情結與民族自尊。
更有甚者,2023年國會大選前,當時作為反對黨領袖的費佐積極爭取極右翼選民支持,選擇與爭議網紅邦比奇(Daniel Bombic)合作,透過其YouTube頻道(現已禁用)進行宣傳。邦比奇以激進言論聞名,曾公開使用侮辱性詞彙攻擊斯洛伐克首位女總統查普托娃(Zuzana Čaputová)。無獨有偶,費佐的公開發言中也曾出現類似用語,顯示其政治策略向極端立場靠攏的傾向。
身材魁武、寸頭包手、滿嘴穢言的邦比奇因涉嫌極端主義與網路霸凌而長期逃亡英國。2025 年他被驅逐回國並接受審判,更有執政黨人士替他辯護。此案不僅揭示政客與極端網紅之間的交集,也折射出當前政治極化的社會氛圍。司法程序能否保持獨立、不受政治干預,將成為檢驗斯國法治與民主韌性的關鍵指標。
陰謀論盛行
2023年大選後,為了確保執政,費佐選擇與極右翼的斯洛伐克民族黨結盟,僅以微弱多數組成內閣。這一舉動使原本局限於極右翼的陰謀論與仇歐言論滲入主流政治。部分官員公開聲稱要原諒俄國才能和平,甚至有議員表示俄國人比烏克蘭人更可靠,強化支持者的親俄立場,並間接助長陰謀論在社會中的擴散。
相關民調顯示,約46%的斯洛伐克人認同俄國官方宣傳,認為俄羅斯入侵是為了保護俄裔族群免於種族滅絕。研究也發現,傾向相信陰謀論的人更偏好專制領導,並更願意犧牲民主自由。另一份調查指出,49%的斯洛伐克民眾支持自由民主,但多達38%則傾向威權治理,凸顯社會對民主制度的信任危機。
更令人憂心的是,斯洛伐克已被認為是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ad Group)中最受陰謀論影響的國家。許多人相信「猶太人掌控全球經濟」或「秘密社團試圖建立全球極權秩序」等說法,而這些觀念甚至在高等學歷群體中同樣盛行,反映出教育體系在批判思維與媒體素養上的不足。
費佐正是鑽入這道民主與專制之間的縫隙,以民粹手法與強人形象吸引支持者。他將歐盟的批評描繪成外國精英對斯洛伐克的打壓,藉此激發民族自尊與受害情結,並透過激烈言行塑造強人領袖的姿態。這種操作引發社會鏡像效應:領袖的偏激言行被支持者模仿並內化,進而形成同溫層效應,進一步加深社會分裂。
整體而言,費佐的政治操作、親俄路線與陰謀論的滲透,正在侵蝕斯洛伐克的民主根基。當社會在陰謀論與專制傾向的夾擊下不斷搖擺,唯有透過教育改革與媒體素養提升,才能逐步重建民眾的信任與批判能力,挽救斯洛伐克的民主前景。
責任編輯/王穎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