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強震後的仇恨循環:軍政府與反抗軍的「賑災競賽」及戰火持續
3月28日,一場矩規模7.7、芮氏規模8.2的大地震突襲緬甸中部實皆市(Sagaing),強震波及奈比多、曼德勒等多地,造成數千人傷亡。這場世紀災難或許成為全國團結自救的契機,卻未能平息持續4年的內戰硝煙。
事實上,強震不僅未能讓戰火止息,反而進一步揭露出更為深層的仇恨與對立。軍政府與反抗勢力分別展開賑災行動,單方面宣稱停火,爭相動員資源搶救災民,同時藉機強化自身的正當性與治理形象。在這場人道救援與政治角力交織的局勢中,救災行動迅速淪為平行治理的競逐場域。
▌平行救援:賑災與正當性競逐
震災發生後,緬甸由軍方掌權的國家管理委員會與以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 NUG)為首的反對勢力,包含若干少數民族武裝團體(Ethnic Armed Organizations, EAO),幾乎同時投入賑災工作,形成兩套平行的救援體系。軍政府一方面迅速宣布曼德勒、實皆等6個省邦進入緊急狀態,罕見地向國際發出援助請求,企圖藉此挽回日漸下滑的國際正當性。
這種突如其來的開放姿態,與過去對外部介入的高度警惕形成鮮明對比,令外界質疑軍方關注的重點究竟是人道關懷還是政治盤算。軍方可能延續2008年氣旋納吉斯天災與新冠疫情的做法,透過選擇性分配援助物資給親信與支持者以鞏固掌控,再度引發國內外對其動機的深刻懷疑。
與此同時,反對勢力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救災模式。自2021年軍事政變引發內戰以來,多支民族武裝已在各自控制區建立平行治理結構,承擔行政管理、公共服務與人道救援等職能。
此次地震波及多個戰區,反抗勢力的行政網絡迅速啟動救援,NUG也發布聲明,呼籲各地抗爭武裝停止進攻兩週,全力協助國際援助進入災區。如克倫民族聯盟等主要武裝團體動員醫療團隊與物資援助,藉此展現其責任治理能力與對民眾福祉的承擔。
由於各方勢力分別控制不同地區,這場賑災形同「雙政府」競逐。軍方與不同的地方勢力各自為政,在所轄區域內救援災民、宣傳自身善意與能力,雙方皆意圖藉賑災爭取民心與國際認可。
然而,這種平行救援也突顯出雙方的政治動機與結構性盲點。雖然軍政府高調求援,卻限制國際媒體深入災區,藉口住宿與電力困難阻擋記者進入。救援過程缺乏透明度,進一步加劇在野陣營的不信任,擔憂軍方藉機侵吞物資、排擠異議地區災民。
反觀反抗勢力,雖展現出積極的人道救援意願,卻受限於資源不足與組織動員能力。在災情最為嚴重的核心地帶,因缺乏正式治理權限,只能仰賴地下網絡與志工團體展開接濟,導致救援效率與覆蓋面臨挑戰。部分實力強大的少數民族武裝曾遭人權組織指控違反人道行為,儘管如此,他們在部分地區推動的地方治理計畫,仍獲得國內外一些支持者的肯定與期待。然而,政權對峙與雙方長期累積的不信任,使得全面協調的災後救援依然困難重重。
▌停火與進攻並行
震災發生翌日,NUG與EAO宣布暫停對軍方據點的進攻,以全力投入救災。然而,軍政府最初拒絕跟進,直至國際輿論壓力升高、鄰國介入斡旋,才於4月2日宣布停火20天。
然而,這道「停火令」更多地展現的是政治姿態,而非真正的和平誠意。事實上,大地震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並未讓戰火熄滅。《路透社》報導,自3月28日至4月24日,緬軍共發動超過207起攻擊行動,包括大量空襲與砲擊,即便在宣稱停火之後,仍有超過170起衝突事件發生。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些攻擊中竟有73起發生於地震災區,戰火直接延燒至最需援助的重災地帶。
不僅如此,軍政府更被揭發趁著災難加強鎮壓。地震發生僅數小時內,緬軍便對克倫邦、撣邦、若開邦、克欽邦及實皆等多個地區發動空襲,攻擊持續擴大,即使部分反抗武裝已宣布暫停攻勢,軍方仍無視停火呼籲,持續展開軍事行動。
相較之下,反抗勢力在停火問題上展現出更大的克制與人道考量。自NUG聲明暫停攻擊以來,各地人民防衛軍及其盟友大致遵守不主動進攻的承諾,將重心轉向支援災民、協助重建。儘管如此,少數民族武裝團體對軍方始終保持高度警戒。經歷多年來的鎮壓,反抗勢力無法對軍方的臨時「善意」存有幻想。實際上,多數武裝組織在宣布暫停攻擊時,均明確保留自衛權限。
由若開軍(Arakan Army, AA)、德昂民族解放軍(Ta'ang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 TNLA)與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 MNDAA)組成的「三兄弟聯盟」,於4月1日對外宣布將暫停戰鬥行動一個月,以便騰出空間進行人道救援。然而該聲明也提及,在遭遇軍方攻擊時,聯盟保留回應與自衛的權利。
隔日,克欽獨立組織(Kachin Independence Organization, KIO)也發出停火公告,暫定為期20天,同樣未排除自衛應對的可能。這類「有條件」的停火安排,使得衝突雙方在表面停火之下,實則仍處於戒備與博弈狀態,整體局勢難言真正穩定。
雙方互不信任,「停火」因而淪為一場政治戲碼,各自喊著團結救災,實際上卻各懷鬼胎、暗中備戰。在戰略布局上無人鬆懈,各方都將災後局勢視為延伸戰線,對抗態勢絲毫未減。
▌無法中立的人道路線
在當前局勢下,人道行動也無可避免地捲入政治戰場,國內外援助寸步難行。由於軍政府與各地武裝組織分別掌控不同區域,聯合國等國際救援機構面臨艱難抉擇——雖然軍政府對外宣稱歡迎國際援助,但若透過官方管道發放物資,將導致反對派控制區的數百萬災民被排除在外。反之,若嘗試與非國家武裝合作運送物資,勢必遭到軍政府強烈反對甚至武力阻撓。
4月初,一支由中國紅十字會提供物資的救援車隊,在行經東部撣邦地區時遭緬軍鳴槍攔截。軍方表示,車隊未事先通報便駛入軍事管制區,對其發射照明彈並鳴空槍警告後,車隊才掉頭離去。事後,活躍於該地區的TNLA表示,已介入保護並協助車隊安全撤離。此事件突顯出,救援行動在當前局勢下早已失去中立性,國際人道組織也可能在缺乏明確協調下被捲入衝突。
對災區平民而言,無論接受哪一方援助都潛藏風險。偏遠村莊若領取軍政府物資,可能被反抗軍視為「叛徒」;而在軍方掌控地區工作的志工若與抵抗勢力有聯繫,也可能遭逮捕。救援不再單純是利他的善舉,而被視為戰略博弈的延伸,每一步都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更大的挑戰,也來自國際援助資源本身的緊縮。長期以來,美國是緬甸主要的人道援助來源之一,然而2025年初,美國政府突然大幅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並凍結多數援助項目,導致對緬支援規模驟降。這場地震正是川普政府削弱USAID後遭遇的首場重大海外災難,其援助退場對災區造成直接衝擊。
雖然美國承諾提供900萬美元緊急援助,但相較於災情規模,資源明顯捉襟見肘。與此同時,中國、印度甚至俄羅斯迅速出動軍機與救援隊馳援,迫使其他國家與國際組織加快填補援助缺口。
歐盟與聯合國也先後啟動資金援助機制,合計投入近2,000萬美元。然而,在軍方長期壟斷援助體系的背景下,援助是否能真正送達災民手中,外界仍抱持高度疑慮,尤其在缺乏透明監督的情況下,其實質影響力恐大打折扣。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政治、安全與地緣戰略的多重制約,使援助途徑受限、物資分配失衡,嚴重削弱了人道行動的實效。
▌災難下的雙重困境
綜觀此次緬甸震災賑濟,全然暴露出內戰下仇恨與不信任的頑疾,多年累積的敵意使雙方無法摒除成見,各自將救援視為零和博弈的一部分。在軍政府眼中,鬆懈武裝行動或允許對手涉入救災都可能被視為弱點;對反抗勢力而言,接受軍方主導救助無異於向殘暴政權低頭,何況前科累累的政權不值得信任。這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使得「停火聲明」與援助倡議即便此起彼落,真正落實時卻步履維艱、扭曲變形。
救援工作的阻礙早已不僅止於技術層面,更牽涉到一個根本的核心問題:誰才是緬甸真正的合法治理者。這場地震所引發的後續局勢,鮮明地揭示出緬甸長期以來「高度政治化的援助環境」。漫長的內戰、盤根錯節的政治勢力鬥爭,加上軍事政權對國家的深度掌控,使原本屬於中立的人道行動變得舉步維艱。
無論是對停火條件的反覆談判,還是圍繞援助模式的角力與博弈,這些外交層級的爭執,最終都以犧牲前線災民的實質援助為代價。地震未能成為軍民對話的契機,反而開啟另一條戰線:災後數週內,軍政府以賑災為展示統治力的工具,反抗勢力則藉由動員資源強化另類治理,彼此持續在平行體系中競逐。
雖然國際間不乏停火與合作的呼籲,但在高度對立的局勢中難以落實。所謂「災難休戰」更近乎象徵性姿態,人道援助也難逃被政治算計的命運。當救援被視為延伸戰略的手段,真正的跨區協調與中立合作,只能暫且停留在理想層面。
責任編輯/王穎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