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懷舊症?羅馬尼亞失靈的民主制度,政治走向極化回頭路
今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副總統范斯(J. D. Vance)將矛頭對準歐洲盟國,認為歐洲最大的敵人並非俄羅斯,而是來自內部,大肆攻擊歐洲的建制派審查言論傷害民主。范斯更舉羅馬尼亞總統大選為例,表示如果該國的民主會被外國花幾十萬美元買廣告摧毀,必定是制度不夠健全。
范斯話雖然說的刻薄,卻是一語中的。要知道現代羅馬尼亞從19世紀成形以來,不是處於帝制、便是專制(軍事獨裁、共產專政),真正開始有意義的民主制度,是從上世紀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開始,與南韓、台灣、捷克等國相似,迄今不到40年,自然不能和英美這種老牌民主國家相比。
事實上,羅馬尼亞在君主立憲制下有固定議會選舉,但只有男性依照財產與地域投票,並非全面普選,也有賄選等問題。後來羅馬尼亞共產黨崛起,組成所謂的統一戰線參選透過操縱投票,共黨集團通常可得97%以上的選票。由此可知羅馬尼亞的民主先天缺乏自由主義與法治土壤,後天又遭遇共黨執政導致民主失調。
▌羅馬尼亞民主的「先天不足」
第三波民主化後,羅馬尼亞雖然建立了多元政治體系,但前共黨官員仍通過如社會民主黨(PSD)等左翼政黨保持影響力,如曾任總統的伊列斯古(Ion Iliescu)。此外,腐敗與經濟不平等問題長期存在,不但影響公共服務,也削弱民眾信任,2024年調查發現只有9%對政府表現感到滿意。
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改革缺一不可,有些部分可以靠外力驅動,像是羅馬尼亞在2007年加入歐盟後,受到歐盟壓力得在反腐方面取得成績。然而,讓社會進步的動力在於人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則必須透過正確的教育方針與有效的教育方式,羅馬尼亞在這點上顯然出現了一些問題。
像是極右派議員索佐阿卡(Diana Șoșoacă),2024年羅馬尼亞憲法法院禁止其參選總統大選,理由是她的言論不適合履行總統的憲法義務。索佐阿卡曾對獨裁統治羅國20多年的共黨領袖西奧塞古(Nicolae Ceaușescu)大加讚賞,有不少人同意她的觀點,甚至包括部份約30歲上下的年輕人也認為以前的情況更好。
一些研究與民調都可看出羅國人民對共黨政體與獨裁者的分歧。2021年研究指出經歷過共產主義的民眾,大多支持清除共產主義符號,但1989年後出生的世代反共立場較為溫和。2023年民調顯示有48%民眾認為共產主義政體對羅國是好事,反對只有42%,46%民眾則認為1989年之前的生活更好。
對於西奧塞古的態度也是類似。2014年民調顯示,約47.5%的受訪者認為西奧塞古在近代史上扮演較正面的角色,約46.9%認為負面,到了2018年,一份對歷任總統的民調指出,約50%民眾對當時總統持正面看法,卻有64%的受訪者更喜歡西奧塞古,共產獨裁者在去世30多年後,成為最受歡迎的總統。
▌威權懷舊症與功能性文盲
對過去獨裁政治的偏好,稱為威權懷舊症(Authoritarian nostalgia),在世界各國屢見不鮮。這種症頭的特徵像是選擇性記憶——活在西奧塞古統治下的人們,只記得共產政權某些積極的部分,卻不願意承認發生的壞事,也有對政治無感的人,純粹只是懷念逝去的青春,錯誤地將共產政權和過去的歲月連結。
至於支持獨裁者的後共產世代則是教育下的受害者,他們只能透過課堂或家族瞭解歷史。有趣的是,不少年輕人也意識到現代社會出現的言論限制,大力批判政府箝制自由,也有些人認為共產政權的執法力度強,肯定當時的社會秩序與治安,卻忽略這是犧牲自由與人權所換來的代價。
總之羅馬尼亞對獨裁統治的態度出現明顯世代差異。親歷者珍惜失去的自由並嘗試平撫創傷,新世代則對共產時代的記憶淡薄,雖普遍認可自由、法治與人權等民主價值的重要,但對獨裁政權的危害感受薄弱,部分更以理想主義評價民主制度,多著重並放大於當代體制的缺點。
對過去的懷舊情緒,可能與羅國政治經濟不穩定有關,部分民眾充滿相對剝奪感,只能借古諷今,教育則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受到政治敏感性與歷史包袱影響,羅共倒台後,教育重點只在去除共產主義宣傳、現代化課程和與歐盟標準接軌,而非深入檢視不堪回首的歷史,導致年輕世代對共產主義的無知。
直到2025年,官方終於認知到這種無知對民主的傷害,共產主義歷史才被納入高中生的必修課程。此外,二戰期間羅馬尼亞與納粹德國合作,殺害數萬猶太人,即敖德薩大屠殺(Odessa massacre),這些歷史在共產時期常被淡化或扭曲,2023年官方立法,要求高中必須教授有關大屠殺和猶太歷史的課程。
儘管官方補破網的方針正確,但落實在具體層面仍有許多問題未能克服,主要原因是羅馬尼亞出現太多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cy)。所謂功能性文盲是指個人雖具備基本的讀寫能力,但無法有效應用於日常生活,例如理解複雜文件或參與社會活動,甚至影響理解政治與民主的能力。
根據PISA 2022年測試結果,羅馬尼亞多達42%的學生閱讀能力未達Level 2基準(OECD國家未達基準的學生比例平均為23%、韓國更是低到15%、台灣16%),Level 2被認為與功能性文盲相關。理論上教育水準與政治參與度呈正相關,而功能性文盲可能會使人缺乏批判性分析政治資訊的技能,更容易受到假新聞或偏見的影響。
此外,雖然有高達75%的羅國學生被視為是數位文盲(digitally Illiterate 意指缺乏使用數位技術的能力),但羅馬尼亞也是歐洲最常透過社群媒體(尤其是TikTok)獲取政治資訊的國家之一。在沒有適當的網路安全指引下,功能性文盲常會被極端或情緒化的政治資訊吸引,導致錯誤而危險的推理結果。
▌失憶過去、失去未來
如2024年羅馬尼亞總統第一輪選舉,選前民調只有個位數的親俄派喬治斯庫(Călin Georgescu)聲量突然暴漲,被認為是有心人士利用TikTok等平台利用演算法成功推銷。競選期間喬治斯庫的影片在各大平台上總共獲得14億次總瀏覽量(羅馬尼亞人口為1千9百萬),最後在第一輪投票領先。
然而羅國當局指控喬治斯庫的競選活動受到俄國秘密介入以代理人購買廣告,且不實申報競選經費,因此暫停大選並取消他的參選資格。此舉引來不少批評,被認為是菁英造反,也是范斯抨擊歐洲建制派傷害民主的理由之一,卻刻意忽略隱藏在背後操控民意的脈絡。
日前羅馬尼亞重新進行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右派的民族主義者西米昂(George Simion),獲得壓倒性的優勢領先。西米昂正是利用人民不滿政府沒收總統大選結果,再與喬治斯庫密切合作(西米昂表示當選總統後,會邀請喬治斯庫出任政府高位),吸引他的選票而得以突圍。
競選期間,觀察家發現各大平台上充斥著以喬治斯庫受到迫害的敘事網絡。如喬治斯庫應是合法總統,但被國內腐敗的官僚集團和境外勢力陷害、羅馬尼亞即將捲入和俄國戰爭,只有喬治斯庫可以帶來和平,這些敘事同樣是有組織性的攻擊,利用功能性文盲偏向情感的認知,削弱對民主制度的信任。
如今羅馬尼亞正逐步走向極端右翼執政,乃是整個國家民主化後未能成功轉型的共業。原本應該負起領導國家前進的菁英,卻與共黨等既得利益者合流,讓底層人民失憶過去、失去未來,本想透過教育讓人民反思歷史,卻不敵鋪天蓋地的網路宣傳,民主價值也將無可避免的褪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