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亞洲版北約」構想:歐亞結盟嚇阻中國,但美國怎麼看?
文/徐曉強
新任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競選自民黨總裁期間,再次提出「亞洲版北約」構想,意指在印太地區建立像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一樣的區域軍事防禦組織,因此近期此類討論又重新浮出檯面。到底石破茂的「亞洲版北約」想法為何?實際上又可不可能推動呢?
▌亞洲版北約:以美日同盟作為核心的軸輻式體系
2024年9月25日、自民黨總裁選舉結果公布的前兩天,石破茂向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分享他對日本未來外交安全政策的想法,開門見山就提到「亞洲版北約」的重要性,並重複提到此一詞。他認為全球安全環境因烏俄戰爭爆發已經產生改變,凸顯聯合國無法阻止主權國家受到侵略,且美國又只願意協防北約成員國。
石破茂強調「今日烏克蘭就是明日亞洲」,只是在未來俄國會變成中國,被侵略的烏克蘭就替換成台灣,如果亞洲沒有像北約一樣的集體防禦體系,那戰爭很可能會爆發,因此西方盟國有必要一同建立亞洲版北約來嚇阻中國。
而亞洲版北約就組織上來看,會是以美日同盟作為核心的軸輻式體系,包含:加拿大、澳洲、菲律賓、印度、法國、英國、南韓等國家,換句話說,不一定是以印太地區國家為主體,而比較是以誰能連同對中國產生軍事嚇阻能力。日本現在和這些國家都有「準同盟關係」,未來若能近一步提升這些關係,就有可能發展出亞洲版北約。
更重要的是,俄國、中國和北韓都正逐漸增強其核武實力,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延伸威懾」(extended deterrence)可能不再管用,為了確保亞洲版北約有足夠的核威懾能力,美國需要考慮分享其核武給印太地區盟國,或是直接把核武部署在印太地區。
▌美國不同意,亞洲版北約只聞樓梯響
只不過石破茂10月1日正式成為日本首相後,日本政府對建立亞洲版北約一事立場明顯退縮、態度變得比較保守,內閣成員針對亞洲版北約的說法甚至和石破茂有所出入。
新任外務大臣岩屋毅和防衛大臣中谷元皆表示,他們現在沒有針對亞洲版北約提議展開準備工作。岩屋毅更近一步強調石破茂提出的亞洲版北約是一個未來的構想,需要中、長期的考量和規劃,他認為目前很難建立一個將共同防禦義務強加給其他亞洲國家的框架。此外,亞洲版北約並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最好是建立一個不排斥任何國家的亞洲安全合作框架。
另一方面,石破茂建立亞洲版北約的構想也未獲得關鍵盟邦—美國和印度—的支持。先前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以及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分別表示,現在討論此提議還為時過早,華府並不打算在印太地區建立類似北約的防衛組織。
除美國之外,印度外長蘇傑生(S. Jaishankar)對此提議也表示懷疑,提到印度「沒有考慮那種戰略架構」。
▌歷史上的亞洲版北約——「東南亞公約組織」短命解散
雖然當前在國際上欠缺盟友支持,不過亞洲版北約的構想其實並非由石破茂首次提出,在歷史上已經有過類似的嘗試。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在亞洲圍堵共產勢力,時任美國副總統理察.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1953年年底結束訪問亞洲的行程後,就曾提議在亞洲建立一個類似北約的組織。或許是考量到當時韓戰剛結束,南韓、日本和台灣的情勢相對穩定,並沒有嚴重被共產勢力併吞的風險,因此美國的主要目標是防止中國和北越向東南亞擴張。
在美國積極居中牽線下,美國、英國、澳洲、法國、紐西蘭、巴基斯坦、泰國和菲律賓等8個國家,於1954年9月在菲律賓馬尼拉簽署《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又稱為《馬尼拉公約》),隔年2月正式在泰國曼谷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簡稱東約。可以注意到雖然名為「東南亞公約組織」,但實際上位於東南亞的成員國只有泰國和菲律賓,其他東南亞國家各自因為不同因素而並未加入。
東約以北約為範本,旨在協調各成員國的軍隊,以達到集體防禦的目的,但和北約不一樣的是,東約既沒有聯合司令部,也沒有常設部隊,雖然成員國軍隊會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卻因為內部糾紛而從未共同作戰。
例如東約就因英國和法國的反對而未能在寮國執行軍事行動,以至於無力干涉在當地發生的內戰;美國原希望東約能夠介入越南戰爭,最後同樣因為英國和法國不合作而未能成事。兩個案例最終都是美國獨自出兵參戰。
缺乏實際軍事作戰、嚇阻能力,加上國際情勢的轉變,導致東約成員國漸漸在1970年代淡出,最終於1977年6月底正式解散。歷史學家多認為東約是一個失敗的國際組織案例,更有人認為它的存在只是為了提供美國軍事干預東南亞國家內政的藉口,是為了掩飾美國亞洲政策的「遮羞布」。
▌目前亞洲版北約成立的可能性低
在石破茂的構想中,亞洲版北約主要的假想威脅來源是中國,但若考量目前中國對周邊國家造成的國安威脅、以及潛在成員國對中國經濟依賴的程度,亞洲版北約實際成立的可能性偏低。
首先考量中國對周邊國家造成的國安威脅。中國現在除了有意侵略台灣,對台灣造成直接的安全威脅外,對周邊國家的安全威脅都是比較間接的,且威脅程度不一,主要圍繞在零碎海島的主權爭議,或是領海、領空的侵犯和騷擾,再加上地理上的破碎、海洋分隔,整體來說並未對除台灣之外的周邊國家產生立即性的滅國威脅,因此並沒有成立集體防衛組織的急迫性。
除非中國真的入侵台灣,就像俄國入侵烏克蘭促使瑞典、芬蘭加入北約,否則現階段印太地區國家並無成立亞洲版北約的必要性和迫切感。
反觀北約的假想敵—過去是蘇聯,現在是俄國—就對周邊陸地國家產生立即、程度相近的安全威脅,而促成北約的成立。二戰後的蘇聯,目標是盡可能地擴張共產勢力、扶植共產主義國家,成為第二世界的霸主,當時蘇聯紅軍就占領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
俄國則是希望能恢復昔日蘇聯時期的大國地位,重新將前蘇聯加盟國納入影響勢力範圍內,成為和西方國家之間的軍事緩衝區,因此才會有2008年的喬治亞戰爭,以及2014年以來侵略烏克蘭的種種軍事行動。
此外,對中國經濟的依賴也可能降低周邊國家成立亞洲版北約的動機。北約成立之初,12個創始成員國和蘇聯的貿易金額在1949年時大約佔其總貿易額的1%到5%不等,但對於現今的日本、南韓、菲律賓、澳洲和紐西蘭來說,對中貿易卻佔整體貿易的20%到35%,東南亞國家也普遍是差不多的水準,印太地區國家因而可能擔心遭受中國經濟報復,而不願加入亞洲版北約。
▌石破茂提亞洲版北約的真正目的
既然從主、客觀條件上盤點,亞洲版北約的成立的可能性都不高,為什麼號稱軍事專家、還曾擔任過日本防衛大臣的石破茂先前還會提出此構想呢?
筆者認為主要還是回歸到國內選舉考量,特別是當下的自民黨總裁選舉,為了爭取、鞏固保守派支持,石破茂才會提出亞洲版北約的目的。
因為若按照石破茂的構想,該集體防衛組織將會是以日本和美國為核心,代表日本必須修改憲法,重新定位自衛隊的角色,甚至是突破現在「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器的非核三原則政策,以便日本未來能在印太地區扮演更大維護區域安全的角色,進而讓日本擺脫二戰後的束縛,重新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
亞洲版北約確實是一個吸引人、理想的集體安全構想,但若區域國家沒有感受到迫切對國家安全的集體威脅,則它終將不會有獲得實現的一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