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憂慮下的投票:2022馬來西亞全國大選...要選什麼?

聯合新聞網 鄧世軒
馬來西亞選舉即將在11月19日舉行,如今部分選區已經開始發生水患。今屆在水患憂慮...

2022年10月10日下午,馬來西亞首相伊斯邁·沙比里宣佈已經獲得最高元首阿都拉的同意,正式解散國會,為第十五屆全國大選鋪路。本月19日(星期六),馬來西亞將選出222名國會下議院議席,以及116個州議席和沙巴州議席補選。

在這個時間點解散國會並非許多人所樂見,尤其是西馬半島每年11月至1月東北季風期間有發生大水災的風險,去年年底強降雨導致多地發生數十年一遇的大水災至今仍歷歷在目。據當地新聞報導,11月10日起有一些選區已經開始發生水患。不少民間組織和政黨曾呼籲政府應專注防災,最高元首甚至還在10月初耐人尋味地蒞臨國家水災預測及警報系統控制中心視察。

不過,最終這些發聲仍沒有阻止巫統(UMNO)最高理事會要求解散國會的決定。

10月10日,首相伊斯邁·沙比里宣佈正式解散國會。 圖/歐新社

今年選舉一共有三大政治聯盟競選,分別是安華領軍的希望聯盟(Pakatan Har...

本次全國大選是馬來西亞在2018年5月政黨輪替及2020年2月末發生「喜來登政變」之後的第一個全國大選,備受各方矚目。此前,國陣(Barisan Nasional)曾長期執政61年,2018年選舉以改革議程為號召的希盟(Pakatan Harapan)在上台22個月後,因為公正黨內部分裂,以及盟友土團黨退出政府、改與國陣及伊斯蘭黨共組「國盟政府」(Perikatan Nasional),而宣告瓦解。國盟當時推舉土團黨主席慕尤丁取代馬哈迪,接任第八任首相。

▌前情提要:〈大馬「昏庸老男團」:換首相不換威權的政治輪迴?〉

國盟的執政被視為是「馬來政黨大團結」,即:此以馬來人佔絕對主導地位的政治模式是過去右翼馬來民族主義者一直提倡的政治聯盟,雖然當時國盟取得國陣成員黨如巫統的信任,然而在執政兩年下來各方卻未能磨合彼此的矛盾。

尤其,這三個保守馬來政黨——國陣的巫統、國盟的伊斯蘭黨和土團黨——存在明顯的選區及意識形態上的競爭關係。在結構上,伊斯蘭黨在鄉村地區一直是巫統的勁敵,兩黨合作在基層中有很大的不滿聲浪;土團黨成員多是之前在黨爭落敗或不滿當權派的前巫統黨員,不僅在議席上高度重疊,在聯合政府中雙方也互不信任。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馬來政黨大團結」政府在明年7月16日國會屆滿期限以前,提早在2021年8月不歡而散,慕尤丁宣布辭職。

最終,經過國陣與國盟在妥協之後,由慕尤丁的前副首相、巫統副主席——伊斯邁·沙比里出任第九任首相直至國會解散,讓國陣成功得以在原來的聯盟基礎之下,取得國會多數支持重新執政。然而,這個聯盟基礎依然不穩定。

圖為2018年5月選舉至今,西馬半島政治聯盟的變化。 圖/作者自製

▌為何此時解散國會?

過去數個月以來,首相沙比里一直面對巫統領導層要求他解散國會的壓力。首先,巫統領導層對於與國盟合作執政失去耐性,從今年初開始要求儘早大選「還政於民」。事緣於巫統當權派在政府中不佔主導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權力施展和資源分配也受限。他們認為巫統繼續與國盟合作形同於養虎遺患,讓國盟有更多的時間利用政府的資源發揮影響力。

其次,國陣在今年3月柔佛州議會選舉中,重新奪下三分之二議席,國陣因此認為隨著馬來西亞疫情放緩及前兩季的經濟表現良好,在今年內趁勢舉行全國大選單獨執政的勝算較高;再來是巫統黨內分裂的白熱化,目前分裂為以首相沙比里為首、親國盟的「官職派」,以及黨內當權、以巫統黨主席阿末札希為首的「官司派」。

對於阿末札希來說,進入選舉的階段帶給他的一項好處是,他能藉由選舉、透過簽署候選人委任狀的權力來清黨,把敵對派系排除在候選人名單外。另外,有一些聲音責怪沙比里對於前首相納吉被判罪成入獄一事袖手旁觀,政壇也盛傳「官司派」希望通過大選翻身,甚至撤銷案件。

事實上,在此刻解散國會對沙比里非常不利,因為他當初能上任是經由「國陣」與「國盟」妥協後的產物。儘管阿末札希一再保證選舉後「海報男孩」沙比里將會是國陣執政之後的首相人選,但世事難料,首相一職有可能回歸西敏寺制度的傳統——由巫統主席阿末札希出任。同時,除了國陣早在今年6月中旬便已分配好議席、陸續委任準備在來屆大選上陣的「選區協調員」投入地方服務之外,國盟和在野聯盟「希盟」(公正黨+行動黨+誠信黨)等其他政黨並未做好迎接大選的充分準備。

在此刻解散國會對首相沙比里(右,巫統副主席)非常不利,因為他當初能上任是經由「國...

圖/路透社

▌競爭激烈卻冷淡的選舉?

那麼,這一屆的全國大選的特色是什麼?

首先,這是馬來西亞建國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次選舉。本次共有945名國會議席候選人、39個政黨參與選舉,以及108名獨立人士參選,為史上最多。除了國陣、國盟與希盟三大聯盟競爭之外,許多議席還面臨前首相馬哈迪領軍的祖國鬥士黨(Pejuang)等政黨及獨立人士的「攪局」。

在222個國會議席中,只有東馬的9個議席面對「一對一」的競爭,其餘議席都陷入「多角戰」的戰況。全國議席中面臨最多候選人參選的是峇都(Batu)議席,共有10名候選人競爭。本次選舉三大聯盟沒有一方有明顯的贏面,多角競爭的出現勢必將進一步分散選票。

其次,本屆馬來西亞全國大選的選舉制度也出現了一些正面的變化。首先,一改過去符合選民資格的人士需要另外向選委會登記的規定,任何滿18歲及以上的公民只要在投票日當天攜帶身分證便能步入會場投票。因為2021年12月起執行的「2019年聯邦憲法修正案」已經自動賦予所有年滿18歲及以上的公民投票權。

本次選舉日安排在週末、設置長達14天的競選期限,除了方便選民在假日投票,候選人也有充分的時間競選。相比起上一屆:投票日落在工作日的週三、且僅有11天的競選期而言,今年無疑有很大的進步。此外,競選期的延長也讓海外郵寄選民更寬裕的寄票時間。據非政府組織Undi18預估,本屆選舉一共有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郵寄選民,上一屆的郵寄選民只有8000人。不僅如此,為了防止賄選的情況出現,本屆還添加了禁止攜帶手機進入投票區劃票的規定。

除了國陣、國盟與希盟三大聯盟競爭之外,許多議席還面臨前首相馬哈迪領軍的祖國鬥士黨...

再來,相較於上一屆選舉,有「一馬公司」、「中資入侵」、「改朝換代」等議題作為選舉的主軸,本次選舉可以引起討論的話題有限,或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意願。再加上三大聯盟的競選宣言都表現得中規中矩,既有政治改革的內容也有惠民政策,在一些議題上都有共識。如國陣和希盟分別要讓總檢察長和檢控官分權,在國會設立跨黨派委員會遴選反貪會、選委會主席及總警長等關鍵公職人選;希盟和國盟也提出要設立《政治獻金法》;三大聯盟承諾勝選後要修憲讓「大馬籍母親海外產子獲公民權」,並對低收入群體及婦女在教育和稅務問題上給予優惠等。

三大聯盟的區別只是在政治光譜上:希盟一方更強調平等的多元族群聯盟、國陣一方更主張馬來人領導下的多元族群聯盟,以及國盟一方更突出馬來穆斯林主導的聯盟。因此,聚焦於國內問題的選戰使得這次選舉在國外受到的關注特別少。而前四年的朝野政爭,也進一步沖淡選民的政治熱忱。

許多分析家不約而同指競選初期選民的表現十分冷淡,這樣的情緒未知是否會影響投票意願。畢竟在2018年的全國大選馬來西亞的投票率高達82.32%,為自由選舉的民主國家所罕見的。

許多分析家不約而同指競選初期選民的表現十分冷淡,這樣的情緒未知是否會影響投票意願...

▌選民怎麼選?

在這之中,選民的意願也是關注焦點。第一,馬來選民的投票去向為何?

2018年5月的全國大選希盟能上台執政有兩個因素,一是當時馬哈迪與土團黨是希盟的一份子,他們被認為是吸引馬來選民的關鍵因素;二是伊斯蘭黨在全國競選製造大規模多角戰進一步分裂馬來選票,導致馬來選票分別被瓜分到國陣(約四成)以及希盟和伊斯蘭黨(兩者分得六成)三邊。但是如今馬哈迪已經退出希盟自組新黨,未知希盟內部馬來人居多的公正黨及誠信黨會吸引多少馬來選票。

而土團黨在本屆選舉與伊斯蘭黨結盟(按:國盟),兩個馬來民族主義政黨聯盟未知會帶走多少在2018年全國大選支持希盟的馬來選票;亦或馬來選票是否會重演今年3月柔佛州議會選舉的結果,即在整體投票率低的情況下,反對國陣的馬來票被希盟及國盟均分,最終在「領先者當選制(FPTP)」的選舉制度下,讓國陣重奪三分之二的州議席。

根據馬來西亞民調機構默迪卡中心(Merdeka Center)截至11月8日的民調結果顯示,馬來選民對國盟的支持率從提名日前的14%翻倍增長至35%,國陣的支持率則從37%下滑至28%,希盟則維持在15%左右。目前,對國盟支持率提高的解釋是他們主打「反貪」的議題成功吸引了不少厭倦國陣腐敗的保守馬來選民。

圖為11月5日,站在國陣(左)與希盟(右)支持者之間的站崗警察。 圖/路透社

而土團黨在本屆選舉與伊斯蘭黨結盟(按:國盟),兩個馬來民族主義政黨聯盟未知會帶走...

第二,在西馬選戰中,非馬來人群體是否能再次扮演「關鍵少數」?

從上一屆的經驗來說,非馬來人整體的投票傾向和投票率會決定一個聯盟是否有機會執政。當時,希盟在僅獲得兩成馬來選民的支持之下,再加上九成的華裔選票和八成的印度裔選票便成功執政中央。這是由於馬來西亞的社會由多元族群組成,雖然從人口比例來看如今馬來人佔到69.9%,華人和印度人分別只有22.8%和6.7%,但因為各族群是散居分佈在各選區,所以選區中混合區居多。這屆來看,儘管希盟難以吸引馬來人的支持,但是在非馬來人群體中卻依然廣受歡迎。

根據默迪卡中心的民調,華人和印度人對希盟的支持率分別達到68%與67%,使希盟的整體支持率達到35%,超越國盟22%和國陣21%。因此,在馬來票分裂的前提下,如果非馬來人能像2018年那樣的高投票率、並集中支持同一個聯盟成為「關鍵少數」,該聯盟便有可能在西馬勝出。然而,由於希盟22個月執政期間未能妥善處理好族群議題,或會影響非馬來人出來投票的意願。由此,國陣和國盟也藉此大力爭取華裔選票的肯定,避免一邊倒向希盟。國陣方面的消息指華裔選民的支持度已經從5%回流至15%。

這屆來看,儘管希盟難以吸引馬來人的支持,但是在非馬來人群體中卻依然廣受歡迎。圖為...

圖為11月10日淹水的雪蘭莪,一位男生經過競選的橫幅海報。 圖/路透社

第三,新選民和青年選民的投票意向為何?

隨著18歲及以上選民自動登記制的落實,本屆大選一次新增了580萬名選民。增加幅度約28%,意味著全國符合資格的選民從上一屆1520萬名增至2100萬名。其中, 18至21歲的新選民佔了整體的21%,約120萬左右,這一群新的青年選民投票意向為何,非常值得關注。

與希盟合作的統民黨,簡寫MUDA的發音恰好為馬來語「年輕」的意思,便是以吸引年輕選民為對象。與此同時,民調結果顯示本次選舉「中間選民」的比例也比過往來得要高。

默迪卡中心於10月19-28日展開的民調指出,「不確定要投給哪個候選人」的選民所佔的比率達到了31%。該機構11月8日公布的新民調顯示,仍然有22%選民的投票意向並未明朗,很多人都在觀望中,所以這兩週各政黨都竭盡所能想要爭取這些人群。為此,看守政府在前幾日宣佈18日投票前夕和19日投票當天列為公共假期,這兩天全國30條高速公路免費通行,以期增加選民的投票意願。

11月14日,當地一所大學舉行模擬選舉,讓第一次投票的選民了解選舉程序。 圖/路...

目前距離選舉日剩下不到一週,馬來西亞的選情進入了膠著狀態,沒有一方有明顯的贏面。各聯盟都在放話聲稱己方形勢一片大好,網絡上也有各種「希盟將勝選」與「國陣將大敗」的民調和假消息瘋傳,顯示有人試圖要操作「棄保效應」來催票。

不少政治觀察家與學者預計,沒有一個政黨聯盟能在19日單獨獲得112席的執政門檻,本屆選舉很有可能將會出現懸峙議會的局面。2022年10月《反跳槽法》的生效以後,各政黨無法再透過挖角敵對政黨議員來增加席次,能做的唯有改變政黨的結盟方式。到時,若東馬本土政黨聯盟(砂拉越政黨聯盟GPS、沙巴人民陣線GRS)能各自贏得三分之二的議席,他們的合作意願將成為決定哪一方執政的關鍵因素之一。

相信經過了前四年的政治紛爭,最高元首和各黨領袖已經有更成熟的政治智慧來面對選後可能出現的困局,祝福馬來西亞。

圖/路透社

鄧世軒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生,馬來西亞華人。本業是中國研究,平時也關注馬來西亞的政治動態。

深度專欄 馬來西亞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