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宏落難記:德國大選的受害者?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的總統之路甚為順遂:從一開始,勁敵費雍(François Fillon)因弊案選情直墜,馬克宏從中得利;到第二輪投票面對極右派候選人勒龐(Marine Le Pen),馬克宏輕鬆獲勝。同時,法國的經濟狀況也逐漸好轉:依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統計,2017年法國行業投資比2016年提高6%,還有國內失業率向下修正;而不論是歐元區還是歐盟的經濟信心指數(ESI),都比去年再成長了1.6%與1.4%,逐步回復到金融風暴前2007年的最高表現。
馬克宏的好運,要一直到正式擔任總統一職才出現狀況。馬克宏上任後一連串的施政瑕疵導致法國勞工抗議不斷,法國國九月的大選結果,更讓人覺得,好運是否正在遠離?
德國大選結果出爐後,梅克爾(Angela Merkel)雖然再次連任總理,但政治版圖出現了變化——德國境內極右派民粹主義的支持率提高了、親歐的社民黨只剩下20%的選票——這與馬克宏原先期待的德國政治新局差異甚遠。法國政府對於選後德國的對外走向,開始感到不確定。
但為什麼馬克宏要如此在意德國的政治?這或許要從馬克宏的「歐盟政策」談起。歐洲和歐元的角色對馬克宏總統很重要,今年9月7日,他在希臘雅典又一次宣誓:
我們需要一更為團結整合的歐元區,因此需要設立一個真正歐元區的共同財政預算、永久的財政部,也就是對於歐元區具有一種民主的代表性。
馬克宏的政治立場為親歐派和支持歐盟的改革,並認為如果要突破歐洲的經濟困境,和抵禦歐洲愈來愈壯大的民族主義,歐盟必須深刻改革。當前的馬克宏需要強大的挺歐盟友——梅克爾勢必為首選。
馬克宏需要德國人的支持,也就是能夠大力支持他的歐洲新政策藍圖的德國總理和議員們。在英國脫歐之後,氣氛低迷的歐洲需要一種新的氣象,而馬克宏也正在營造並創立這股抵禦民族主義氾濫成災的「歐洲革命」;同時,他也自認是最為適合代表這種新氣象的歐洲領袖。但若沒有德國的支持,法國幾乎無法推動這波革命。
因此,馬克宏是否是德國選舉結果隱匿的受害者?乍看之下,他就是。
雖然馬克宏的偉大盟友梅克爾仍續任德國總理,但她的政治支持度銳減,這意味實質掌控的權力減少,只獲得33%的得票率(2013年為41,5%)。
而排外民粹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這次大選中成為第三大黨,未來將在國會中扮演強而有力的反對勢力。AfD在過去幾個月選舉時,並沒有站在親歐盟、力挺歐元的立場,該政黨的年輕領導者一直反對「歐盟預算」的想法——但歐盟預算對馬克宏來說,正是為了穩定歐盟財政所推出的改革第一步。
同時,正在與梅克爾籌組聯合政府的自民黨(FDP),也相當抗拒馬克宏的財政藍圖;他們反對歐盟財政更進一步的統合、宣稱希望希臘退出歐元區,並主張如果歐盟國家的公共赤字超過3%,歐盟會提出一些自動制裁措施。
不論是AfD還是FDP,都足以破壞馬克宏「再次壯大歐洲」的雄心(似乎有意匹敵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強大」)。
除了德國大選結果的挫折,馬克宏的內政也困難重重:法國自薩科奇時代起,經濟政策傾右的政府變就一直以德國作為典範,推行將國家財政政策維持在3%,並推動國內勞動市場的改革;不論是落選的費雍,還是當上總統的馬克宏,都希望按德國的要求鬆綁勞動市場(如:調高退休年齡、給予企業更彈性的解雇員公方案等)。
馬克宏擁護德國的經濟邏輯,抨擊那些反對柏林的想法——但來自國內勞工強烈的反彈,讓馬克宏想與梅克爾更密切合作的美夢破裂。
梅克爾對法國總統相當友好,理論上應該會鼎力支持馬克宏的抱負才對,但政治的現實總讓人卻步,別忘了當下德國政局的變動,AfD勢必發動反擊,甚至是政治杯葛梅克爾的一切親歐政策;而在FDP對法國提出的歐盟財政藍圖極力抗拒下,馬克宏的歐洲大夢更是岌岌可危。
在這樣的狀況下巴黎和柏林的權力關係與往來互動會變得如何?本來訂定歐元的目標之一,是會員國透過統一貨幣彼此合作、消弭分歧,但若歐盟沒有任何的深刻的變革,歐元反倒會讓歐盟國家愈來愈分崩離析,更加促成民族主義運動長足發展。
對於法國而言,德國選舉的結果並不是梅克爾一人的挫敗,更可以說是對馬克宏原先推動的計劃產生致命的殺傷力。同時,民族主義的運動在整個歐洲繼續進展,並逐漸弱化歐盟的建設。當前極右派的蓬勃發展,是繼納粹德國掌權之後,最為興盛的時刻。然而與其攻訐,倒不如多鼓勵德國的政治人物,再次喚醒身為歐洲人的人文素養,以開放的心胸承擔歷史考驗——推崇歐盟的現代價值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