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眼】從高樓蔬菜到新生水,新加坡的資源戰略

聯合新聞網 地理眼‧GeogDaily
新加坡NEWater水處理廠。 圖/路透社

文/劉凱健(台灣大學化學系學生、馬來西亞人)

校稿編輯:萬宗綸

在缺乏土地的新加坡,為了要滿足目前約四百萬人民的蔬菜量,單靠進口是不夠的,因此新加坡近年來,便出現了由Sky Greens註冊專利的高樓式垂直耕作技術:在小於20畝的土地上,建造出高樓大廈,並種植超市常見的溫室捲心菜與中國包菜,藉由水的動力驅動,在鋁製A型框架上慢速旋轉,每八個小時經過水槽一次,在獲取陽光的同時也會從水中取得充足的養分,所有的過程只需要少量的能量與水、大概是一顆60瓦特電燈泡所需的電量,約三塊錢新加坡幣(約新台幣72元)就可以維持一個月的運作,並能將碳排放量降到最低,費用卻只有從中國進口的40%。

不僅如此,在農場的有機垃圾還可作為堆肥再利用。原先新加坡僅自產7%的蔬菜,預計未來可達到50%,還可以惠及全球,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因為對新加坡而言,一切都務必要減少、重複使用、再循環,目標是高產能以及自給自足。到底自然資源對新加坡而言,有多麼的急迫?光從水這件事便可略知一二。

1990年,新加坡曾為擺脫鄰國馬來西亞對其生存命脈的制約,展開了海水淡化的研究,但由於成本太高,每立方公尺約需要0.78至1.4美元(約新台幣23.4至42元),進而在2000年開啟了新生水計畫(NEWater),成本僅為前者的一半,能量需求也只有前者的四分之一。雖然,由於缺乏大型縱深的河流,星國政府專門修建了多個蓄水池,用以收集平常降雨所帶來的水源,儘管降雨量不少,仍然是國際平均值的兩倍,卻遠少於國人每日兩億加侖的用水量(約7.6億公升),因此新加坡目前接近40%的水源主要是從馬來西亞進口。正因如此,2011年開始每天把200萬加侖的新生水摻入蓄水池中,約佔國內供水量的2.5%,做為飲用水的間接供應,預計會大大降低對外來水的依賴。新加坡政府承認,他們在說服人們克服飲用新生水的心理障礙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同時也指出,新生水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衛生標準。

其實馬來西亞自新加坡建國以來,賣水給新加坡的價格從1960年代之後沒有變化過,馬國第四任首相馬哈迪(Mahathir)曾說,香港從中國大陸購水的價格,差不多是馬來西亞向新加坡提供水價的260倍。但畢竟合約簽訂的時間有限,目前是簽至2061年,占國內供水的50%以上,並且就水價問題兩國也不斷紛爭。從長遠來看,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不利的。於此同時,據預測到2050年,地球上將近40%人口將沒有足夠的水可用。地球上的水,97%是鹽水,剩下3%的淡水,大部分在南北兩極和山峰結成冰塊,而留給人類飲用的不到1%。若以永續發展的角度考量,如果我們這一代把所有資源都耗盡,下一代又將如何呢?此外,也有水資源專家表示出,未來的戰爭,是為水而戰。即使是水資源再充裕的國家,如果不善加利用,也會有耗盡的一天。

「簡直把水當作戰略物資」去新加坡參訪過的台灣經濟部水利署科長王藝峰說。以台灣而言,其實也有類似的再生水計劃。新加坡對於新生水方面的研究完全公開化並歡迎各國效法。但與新加坡不同的是,台灣的再生水卻遇到阻攔,原因在於台灣本身便有豐富的水資源,就降雨量而言,台灣在全球屬於「多水國」,因此自來水價格相較再生水來說更為便宜,使用者也不會有使用上的心理壓力。由於心理因素,新生水不適用於灌溉和飲用,若只為洗手間使用又顯得利用不足;反觀新加坡則是以價制量,還設立了「李光耀水資源獎」,以表彰對於水資源問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士或機構,得主可獲卅萬新幣和金質獎牌,並透過教育加強人民的認識、減少抵觸的聲音。此外,由於新生水售價遠低於其他不使用新生水的家庭與工商業用水,也無須繳納汙水費與節水費,每度至少可節省30至50%的水費,使新生水政策相當成功。

世界各國的再生水,大多用於農業灌溉、工業冷卻、設備洗滌或植物澆灌等,但新加坡卻將不能用的汙水全面回收,並且採取高科技創造出可飲用的新生水,成為世界矚目的創舉。個人認為,新加坡會執著於創造水以自給自足,原因其實在《李光耀回憶錄》中有提到:日軍於1942年2月進攻新加坡,駐守的十餘萬英軍在糧食彈藥充足的情況下,仍然被迫投降的原因就是因為日軍佔領了柔佛(Johor)的蓄水池,並切斷輸向新加坡的水供;馬來西亞的馬哈迪曾對英國最高專員署表示,新加坡獨立後的施政若影響馬來西亞利益,將會切斷水供。因此,有遠見的領導人,應該要居安思危,在了解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缺點以後,在危機未真正降臨以前,找到新的出路與解決方案,在未來的資源之戰上,佔足先機。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理眼.GeogDaily」:從高樓蔬菜到新生水,新加坡的資源戰略

地理眼‧GeogDaily

《GeogDaily地理眼》由一群年輕的地理學領域學生創立,希望能讓地理從課本中走進真實運作的社會,進而成為地理學社群的交流平台與認同符號。網站:「Geogdaily.地理眼 」

新加坡 環保 經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