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2025搞笑諾貝爾獎:日本「斑牛」驅蠅法、蜥蜴吃什麼披薩、小孩喜歡蒜味母乳嗎?
精選2025搞笑諾貝爾獎:日本「斑牛」驅蠅法、蜥蜴吃什麼披薩、小孩喜歡蒜味母乳嗎?
文/林齊晧、王穎芝、李牧宜
「最嚴肅的搞怪研究,先讓你笑笑、再讓你想想。」2025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在9月18日於美國波士頓正式頒獎,秉持一貫態度認真、方法嚴謹的科學精神,表揚全球各地看似惡搞荒誕、但實則饒富意義的研究。今年受到矚目的研究成果,包括日本的「斑牛」驅蠅法、蜥蜴的披薩口味選擇、媽媽吃大蒜是否影響哺乳、實證喝酒可以提升外語能力、以及長達35年每天紀錄指甲生長的觀察日記。
美國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今年35周年,18日在波士頓大學舉行2025頒獎典禮。獎項由線上雜誌《不可思議的研究年鑑》(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辦,為了戲仿,頒獎典禮通常選在諾貝爾獎前幾周舉行。儘管從名稱到獲獎研究都「不太正經」,獎項宗旨卻是「慶賀那些先讓人發笑,再引發思考」的科學成果,其實深具意義。今年的主題是「消化」(digestion)因此得獎研究多少都與消化有些關聯。
搞笑諾貝爾獎的原文「Ig」據稱來自德文「Ignoble」,意為不光彩的。不過,主辦單位都會邀請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擔任頒獎人,他們也會替未出席的獲獎者朗讀獲獎感言。今年頒獎者就是因研究脫貧議題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杜弗洛(Esther Duflo)。
生物獎:「斑牛」可以降低蠅類叮咬
「斑牛」研究的論文名稱是:「Cows Painted with Zebra-like Striping Can Avoid Biting Fly Attack」,這是來自日本農研究機構(NARO),由研究員兒嶋朋貴的團隊在2017年至2018年進行實驗。「斑牛」並不是發現或研究新生物,而是探討如何讓牛隻可以避免蠅類叮咬,團隊的研究靈感就來自斑馬——因為斑馬身上黑白相間的條紋,除了有偽裝和干擾掠食動物的效果之外,也有避免蠅類叮咬的功能。
那如果其他動物身上出現黑白條紋,是否也會有同樣的功效?研究團隊就以黑毛牛為實驗對象,把黑毛牛用塗料化妝成「斑牛」,看看能不能騙過蠅類,防止叮咬。
實驗將黑毛牛分成a、b、c三組:a組牛用白色漆料塗成「斑牛」,b組牛則用黑色漆料塗成黑條紋牛(雖然都是黑色,但有一點色差),c組牛什麼也不做,就是一條黑毛牛。
觀察a、b、c三組牛身上停留的蚊蟲數量發現,a組斑牛的蚊蟲數量平均56隻、b組黑條紋牛蚊蟲數量平均111隻、c組的原版黑毛牛則是128隻。對照c組,斑牛身上的蚊蟲數量大幅減少,b組黑紋牛則是略為減少一些。同時再觀察三組牛隻的驅蟲行為(搖頭、尾巴擺動、踏腳等),a組斑牛確實也減少了這些行為次數,降低約25%。
研究團隊實驗結果認為,塗成斑牛確實有降低蚊蟲叮咬的功效,如此一來就可以降低殺蟲劑的使用量,同時減輕牛隻的壓力。對牛或是農場主來說,這個方式可以增進牛隻健康,避免傳染病,是一個人牛都快樂的方式。
不過這個方法也還是有當前的侷限。像是實驗使用的塗料沒有辦法長時間附著,而且如果真的要廣泛應用的話,你是一隻一隻一隻牛去塗,實在費時又費力。研究員兒嶋朋貴表示,接下來的研究是要開發效果更持久的塗料、以及可以輕鬆簡單塗成斑牛的方法。
兒嶋朋貴於9月18日,出席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也很幽默地拿出蒼蠅道具上台。兒嶋接受《NHK》訪問時表示,「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站在這樣的舞台上,非常驚訝,直到上台領獎時才有實感。我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科學那種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樂趣,讓孩子們也能感受到。」
日本已經連續19年都有研究團隊獲得搞笑諾貝爾獎,任何事情都極度認真的態度,似乎讓不少日本人共鳴,在今天9月19日掀起媒體和網路社群的熱議。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文學獎」分類的獲獎者,是已故的醫生威廉.賓(William B. Bean),1941年到 1977 年長達35年的指甲生長記錄日誌,堅持不懈的巨冊內容獲得「文學」肯定,不過這個熱愛記錄指甲生長的行為,實在太像日本知名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當中的反派——吉良吉影——有蒐集自己的指甲並記錄長度的癖好。
營養學獎:蜥蜴愛吃的披薩口味
營養學獎項方面,獲獎的研究主旨是「彩虹鬣蜥愛吃的披薩口味」,發現蜥蜴愛吃「灑上4種起司的披薩」,研究團隊成員來自奈及利亞、多哥共和國、義大利與法國。
研究摘要寫道,彩虹鬣蜥(Agama agama)產於西非的多哥共和國,覓食採機會主義,主食是昆蟲、蜘蛛等節肢動物。但在多哥南部一處海濱渡假勝地裡,某個族群的彩虹鬣蜥常常被餵食人工食品——披薩,而且牠們展現了明顯偏好,在所有披薩裡最喜歡綜合4種起司的口味。該研究認為,這些彩虹鬣蜥可能受到某種化學因子吸引,才會特別喜歡起司披薩。
吃披薩的蜥蜴雖然頗有喜感,卻反映出人類活動的影響超乎想像,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近郊的動物習性可能改變,有何長遠影響或衝擊還不得而知。舉例而言,台灣花蓮2020年就有民眾發現一隻中華眼鏡蛇(Naja atra)竟大口吞食路人餵食流浪犬的「米飯」,過程超過10分鐘,相關研究也被發表在兩棲爬蟲動物學期刊。蛇類為全肉食動物,推測米飯中可能摻有肉類或肉汁,才會吸引牠食用。
國立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指出,野生蛇類通常不愛吃死屍,即便寵物蛇也需訓練才能習慣吃解凍的大小鼠,但近年越來越多紀錄有些蛇類會撿拾新鮮的路殺動物為食(並導致自身也遭路殺)。不過,蛇類直接進食人工食品的正式紀錄仍屬罕見,最接近的案例是偷吃庭院的狗罐頭。但無論是眼鏡蛇或彩虹鬣蜥的研究,都顯示人類在戶外餵食動物的行為亟需重視,後果不僅可能傷害動物,甚至加強人類與動物衝突。
兒科獎:母親吃大蒜對母乳和嬰兒行為的影響
獲得兒科獎的研究為《母親飲食改變母乳的感官品質和嬰兒行為》(Maternal diet alters the sensory qualities of human milk and the nursling's behavior),這項研究發表於1991年10月的醫學期刊《小兒科》(Pediatrics)。本研究探討了母親攝取的食物如何影響母乳的品質,並進一步觀察嬰兒的反應和變化。美國莫內爾化學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生物心理學家博尚(Gary Beauchamp)和營養學家梅內拉(Julie Mennella)發現,母體攝取大蒜顯著改變母乳的氣味,且哺乳的嬰兒能夠明顯查覺到這些氣味變化。根據研究,當母乳帶有大蒜味,嬰兒表現出更長時間的吸吮行為。
該研究是在人們對母乳普遍缺乏知識的時代背景,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母乳平淡無味,甚至出現哺乳女性應避免食用大蒜的警告,擔憂嬰兒會因此拒絕母乳——會選擇大蒜作為實驗對象,除了本身氣味特殊外,是因為科學家發現以野生大蒜為食的奶牛會產出帶有香氣的牛乳,以此做為人類應用研究的啟發。研究小組表示,母親攝取大蒜後一小時內,氣味強度無明顯變化,但在攝取2小時候會達到高峰,並逐漸減弱。而在高峰期,嬰兒附著在乳房上吸吮的時間更長。
在該研究基礎上,科學家在往後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孕期食用大蒜也會改變羊水的味道,多種食物風味也會傳遞到羊水和母乳等「最初食物」(first food)中。研究證實,年幼的哺乳動物在生命初期就具有對味道的辨識能力,這項對大蒜的意外發現,也為數十年來關於生命早期對味道的感官研究奠定基礎。
莫內爾化學感官中心是位於賓州費城的獨立非營利研究機構。該中心成立於1968年,旨在推廣嗅覺、味覺等感官科學領域的研究,以解決世界的健康、社會和環境挑戰。博尚和梅內拉博士對獲得2025年搞笑諾貝爾獎感到榮幸,在頒獎典禮上嚴格的60秒時間限制內發表了他們的感言,他們表示,希望這項研究中帶有幽默感的面相能幫助開啟人們的眼界、鼻子、嘴巴等等,讓更多人認識到科學的美妙、支持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梅內拉表示,如果可以用幽默作為更容易理解科學的方式,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時刻。博尚則是引用了腦神經科醫師及生物學家Oliver Sacks的散文作品《Filter Fish》的最後一句話說道:
「(味道)會像它在82年前引領我進入這個世界一樣,引領我離開這個世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