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真的離去:迎接逝者靈魂歸家的墨西哥亡靈節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亡靈節期間,許多參與慶祝者會扮裝成卡特里娜(La Catrina)的形象——露齒...

▌你不曾真的離去:迎接逝者靈魂歸家的墨西哥亡靈節

「死亡不曾將家族分離,離開的人年年都會回來一次。」每年的11月1日、2日是墨西哥「亡靈節」,不僅是墨西哥本地,擁有大量拉丁裔移民的美國部分地區也自10月就開始準備慶祝;亡靈節融合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傳統和天主教影響,生者藉節日緬懷、紀念逝去的親人。亡靈節的圖騰,例如骷顱頭、萬壽菊等,隨著2017年皮克斯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熱映而廣為世人所知。墨西哥人相信,在亡靈節期間過世的親人會返回家中,隨著美國萬聖夜文化流入,亡靈節慶典更加盛大,其意義也從原本的紀念死者,再增添了慶祝生命本身的意涵。

亡靈節(El Día de los Muertos)在墨西哥是與家人朋友團聚、一同緬懷逝者及祈福的重要節日,慶祝日期是天主教的萬聖節(11月1日,又名諸聖節)和萬靈節(11月2日)——歐美文化所盛大慶賀的「萬聖夜」Halloween,實際上是「Hallows' Eve」或「Hallows' Evening」的縮寫,意思是「萬聖節的昏夜前時」,在11月1日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10月31日裝扮慶祝。

為期兩天的亡靈節當中,11月1日是專門紀念已故兒童、11月2日則紀念成年人,慶祝活動從10月就開始;如同萬聖夜的豐富多彩,亡靈節雖是屬於死者的節日,但並無傷感、陰鬱氛圍,而是大肆慶祝,在世的生者歡迎歸家探望的逝者靈魂、從慶祝活動中紀念已故親人並將其在生時的故事傳承給下一代。

墨西哥城盛大遊行,迎接亡靈節。 圖/歐新社

就如《可可夜總會》(Coco)電影所呈現,家家戶戶會布置一座祭壇(ofrenda),祭壇有3至7層,上面放置死者照片、其使用或喜愛的物品、蠟燭、以及其他慶祝用品來紀念,也會到死者墓前憑弔、布置墳墓;墨西哥人相信,在亡靈節所做的一切都應象徵光明,以便引領歸來的親人靈魂尋路返家。

《洛杉磯時報》引述聖地牙哥大學教授梅爾卡多(Antonieta Mercado),指出亡靈節起源於奧爾梅克人、托爾特克人、米斯特克人、薩巴特克人、馬雅人和阿茲特克人等墨西哥地區原住民傳統,在凜冬將至之際,會舉行儀式來紀念死者並分享秋季收穫。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人類學研究員梅迪納(Andres Medina)也表示,亡靈節根植於西班牙殖民前,墨西哥當地農業社會信仰,梅迪納表示墨西哥原住民的主要作物玉米在種植時被埋進土裡,經過一段時間後發芽、成為新的一株植物重新出現;這個過程中的玉米粒,就被視為相當於逝者過世後下葬的骨骸。而骷髏形象正是亡靈節的核心符碼,象徵骨骸就像埋在土中的種子一樣,在暫時消失後,每年亡靈節之際,如同年年秋收一般回歸現實世界。

亡靈節最大的意義,在於記憶先祖,阿茲特克文化認為,人的死亡有3個階段,第1個是當心臟停止跳動、第2個是下葬、第3個、也是生命真正消亡終結之時,就是被遺忘的時刻——當活著的人不再記得逝者、沒有人再談起逝者,那麼逝者就真正地永遠離開了。

墨西哥城的亡靈節遊行。 圖/路透社

家家戶戶會布置一座祭壇(ofrenda),祭壇有3至7層,上面放置死者照片、其使...

隨著美國文化進入、影響墨西哥,以及大量墨西哥移民定居美國,墨西哥人慶祝亡靈節的方式不斷演變、愈加盛大,同時全美各地的拉丁裔社區也將亡靈節活動帶進了美國,除了墨西哥本地的各式慶祝活動外,例如德州埃爾帕索(El Paso)等美墨邊界城市也會舉辦遊行,凝聚社群。梅迪納說:

「現在的慶祝活動受到了美國萬聖節的影響,這些元素在節日的原始意義——紀念死者——之外承載了新的意義:慶祝生命本身。」

亡靈節期間,許多參與慶祝者會扮裝成卡特里娜(La Catrina)的形象——露齒而笑、戴著花俏飾品的骷髏,卡特里娜本來是墨西哥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波薩達(José Guadalupe Posada)的版畫創作,原先充滿諷刺意味,嘲弄放棄墨西哥文化,以歐洲美學打扮來迎合上流社會的婦女,但其形象卻意外貼合了墨西哥的混血社會風貌,而波薩達常用的骷髏圖像,也帶有「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味。

亡靈節祭壇上的物品也各有意涵,例如明亮橙色的萬壽菊是最標誌性的亡靈節元素之一,萬壽菊在阿茲特克的宗教儀式中,是掌管亡靈世界的女王——米克特卡西瓦托(Mictecacihuatl)的象徵,阿茲特克文化的死亡祭祀節日、也就是屬於米克特卡西瓦托的節日,在西班牙統治墨西哥之後,融合了天主教文化成為亡靈節。

另外祭壇上也會放置水、蠟燭、還有掛上彩色紙張剪成的皮卡多(Papel picado),分別象徵大自然元素的水、火、風元素——水能夠淨化返回生者之地的靈魂,也為歸家的逝者解渴;蠟燭為從黑暗地下世界歸來的靈魂照亮回歸世間的道路,通常蠟燭會排成一排,直通祭壇;風從皮卡多的孔洞上流過,象徵靈魂歸來的旅程,皮卡多也為祭壇增添繽紛色彩。

明亮橙色的萬壽菊是最標誌性的亡靈節元素之一。 圖/美聯社

墨西哥城的亡靈節遊行。 圖/美聯社

墨西哥人也會在祭壇上焚香,透過煙的氣味來吸引靈魂,還有放上逝者的照片,讓靈魂知道祭壇是獻給他們的——《可可夜總會》劇情裡,因無人紀念而無法返回世間的海克托(Hector)就懇求主角米高(Miguel),將他的照片放到自家的祭壇。

食物也會盛盤被放在祭壇上,以供前來的靈魂食用,墨西哥原住民相信靈魂必須經過漫長旅程才能回到人世,沿途可能會飢餓,所以準備了親人最喜歡的菜餚,墨西哥人的主食玉米也經常被放上祭壇。還有一種名為Pan de muertos的麵包,這種麵包頂部大多會有代表死亡的十字架造型,這是西班牙時代後帶來的影響。

而現在亡靈節最常見的食物,或許莫過於糖頭骨(Calaveras),頭骨是地下世界的象徵,代表死亡與重生,可食用的糖頭骨通常是糖做的,用糖霜裝飾,色彩鮮艷,有時會在糖頭骨的額頭寫上逝者的名字;糖頭骨其實並非源自原住民傳統,而是高度商業化,墨西哥各地市集、商店經常可以看到販售糖頭骨,並不限於亡靈節期間。

糖頭骨的生產過程注重美觀,而非滋味或是食用安全,精心製作的糖頭骨被認為是藝術展現的形式之一,因此許多糖頭骨會有不可食用的裝飾品,例如羽毛、珠子,或是用不可食用的材料做成,像是黏土,而購買者也未必會吃糖頭骨,可能擺置幾天之後就丟掉。

融合天主教信仰與原住民傳統的亡靈節,慶祝方式隨著時代推進而演變,但不變的始終是凝聚家族、傳承家族記憶的核心精神,來自墨西哥瓦哈卡州的瓦倫西亞(Paola Valencia)就表示:

「我們的祭壇表明了我們是誰,我們非常傳統,我們喜歡感覺他們(逝者)每年至少會和我們在一起一次。」

精心扮裝的亡靈節遊行參與者。 圖/路透社

鏡頭背後 墨西哥 拉丁美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