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嚇破膽的大法師:導演威廉佛瑞金87歲逝世,改變世界電影的一代巨匠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以經典恐怖片《大法師》、警匪片《霹靂神探》聞名的美國電影導演——威廉.佛瑞金(W...

文/林齊晧

「人間萬事皆與信仰、命運有關,《大法師》要說的,正是信仰之奧祕。」以經典恐怖片《大法師》、警匪片《霹靂神探》聞名的美國電影導演——威廉.佛瑞金(William Friedkin)——證實於8月7日在洛杉磯逝世,享壽87歲。拿過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的佛瑞金,最常被提起的是1973年把全球觀眾都嚇破膽的《大法師》,不僅是開啟好萊塢大片時代票房的里程碑,也奠定了恐怖片、宗教驅魔類型的經典地位。

威廉.佛瑞金1935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父母都是為了逃離俄羅斯的反猶太屠殺,而從烏克蘭遷移到美國的猶太裔。佛瑞金的電影啟蒙,是1941年的《大國民》(Citizen Kane),有人說這是導演童年時代的影像震撼,但根據佛瑞金自己的回憶說法,是到1960年代時才看到這部片,而後奠定投身電影工作的志向。

但無論如何,影像的魔力很早吸引了青少年時代的佛瑞金,從他戰後的1940年代末到50年代,佛瑞金喜愛電影、也熱衷於當時流行的「新媒體」——電視,高中畢業後就去芝加哥甫成立不久的電視台WGN-TV工作,而且在1962年27歲的時候,就執導完成了芝加哥一起涉及種族與司法爭議的刑事案件紀錄片《The People vs. Paul Crump》,也成為後來進軍好萊塢的契機。

從他的經歷來看,佛瑞金不曾受過任何正統的影像訓練、也沒有上過相關專業學校,從起初在電視台的收發室工作,就這樣因緣際會開啟了影像創作之路。

早年的佛瑞金對於「紀實」似乎情有獨鍾,在完成《The People vs. Paul Crump》之前,佛瑞金就受到二戰名記者——愛德華.蒙洛(Edward R. Murrow)——深刻的影響。蒙洛在戰後繼續擔任《CBS》的廣播製作,也投身電視節目主持人;1950年代蒙洛以電視新聞的調查報導,公開挑戰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而轟動全美,而後又以製作電視紀錄片報導,在美國電視史上留下斐然成就。

之中就包括了1960年探討美國農業與勞動困境的《恥辱的豐收》(Harvest of Shame),佛瑞金曾表示蒙洛的這部電視紀錄片,對自己的影像創作有不少影響。這或許也是佛瑞金的作品裡,會帶有紀實感的原因。

這種含有紀錄片感的作品,代表作就是1971年《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劇本就是改編自1969年出版、探討法國與美國販毒網的非虛構犯罪作品,36歲的佛瑞金靠這部片拿下第4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而後1973年,佛瑞金推出改編自小說、靈感取材真實事件的恐怖片《大法師》(The Exorcist),成為電影史和佛瑞金一生的經典作品。

《大法師》劇本改編自作家威廉布拉蒂(William Peter Blatty)的同名小說,不過小說的靈感則是取自1940年代的一系列教會驅魔的真實事件,重新創作人物和情節。佛瑞金執導的《大法師》,故事描述12歲少女被惡魔附身,引發周遭一連串詭異可怕的現象,而後由兩位來自羅馬天主教會的神父進行驅魔儀式。劇情內容不單只有靈異恐怖,《大法師》的角色們各自有其立體的人物塑造,像是兩位神父的人性善惡弱點、對於日常生活的無力和罪惡感,讓《大法師》的層次更為豐富。

圖/《大法師》劇照

1973年2月9日的紐約派拉蒙戲院,民眾排隊買票看《大法師》。 圖/美聯社

不過光是電影呈現的駭人場景,就足以令當年的觀眾嚇破膽,例如頭顱前後反轉、經典的女孩翻轉倒立爬行、嘔吐噴汁...等等驚悚畫面,回想起來都令人坐立難安。佛瑞金在拍攝時,也刻意會營造緊張不安的拍攝環境,諸如朝演員臉上突然地賞一巴掌、好捕捉瞬間的情緒反應,或在片場開槍製造緊張感,或刻意隱瞞演員動作表現,把以為會噴灑到胸口的嘔吐物,臨場改成噴到臉上。諸如此類的手法,現今看來不免有些爭議,但在當年佛瑞金的創作脈絡裡,或許是一種探尋追求「真實感」的嘗試。

《大法師》的上映,在票房上就開出令人驚訝的佳績,成本1,200萬美元,在北美票房就超過6,630萬美元(若加總全球票房、多年重新發行的版本紀錄,累計可超過4.4億美元)。當時的70年代初,已是電影工業的分水嶺,從1972年柯波拉的《教父》(The Godfather)、到1973《大法師》,以及1975史蒂芬史匹柏的《大白鯊》(Jaws)、1977年盧卡斯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票房的高收入迎來好萊塢的商業大片時代。

引用電影評論家庫辛思(Mark Cousins)的說法:從《大法師》、《大白鯊》到《星際大戰》,票房的成功促成電影工業的改變,「製作電影的理由,變成觀眾想看的,而非導演想拍的。」

1979年10月29日的台灣《民生報》,刊載文化界人士對於《大法師》電影的觀後感...

佛瑞金的《大法師》就捨棄了過往電影拍攝曾一度流行的「嚴肅藝術」,儘管拍攝的主題涉及宗教信仰、人性善惡,但《大法師》並沒有採取實驗性或藝術電影的形式,而選擇用更直接敘事、更近似於紀實的手法鋪陳故事和角色,或許也因此更貼近當時美國觀眾的市場。《大法師》的成功不單是商業,對於恐怖片、宗教靈異題材的類型電影,更創造了經典地位,比原作小說更影響了大眾和流行文化中對於西方驅魔的印象。

或許是《大法師》的里程碑太令人印象深刻,反而佛瑞金晚期的作品相較不太有討論度。2019年還有紀錄片《超信仰分析:大法師》回顧佛瑞金當時拍片的想法,一時又掀起恐怖經典的分析討論;在這部片的訪談中,佛瑞金如此表示:「萬事萬物都和信仰或命運有關,而《大法師》講述的,正是信仰之奧秘。」

佛瑞金自己在2017年拍了紀錄片《神父阿摩特與惡魔》(The Devil and Father Amorth),以羅馬著名的驅魔神父阿摩特為主角,紀實拍下他的生活和驅魔儀式。2023年8月7日,佛瑞金的家屬證實,一代電影巨匠佛瑞金已於家中逝世,享壽87歲。其遺作是《The Caine Mutiny Court-Martial》,預定在今年8月底的威尼斯影展上映,惜已無緣現身會場。

《大法師》電影重啟系列——《大法師:信徒》(The Exorcist: Believer)——也將在2023年10月問世,這是接續1973年《大法師》故事的正宗續集,導演是《月光光新慌慌》的大衛高登格林(David Gordon Green),而且1973年演出被附身小女孩母親的艾倫鮑絲汀(Ellen Burstyn),也將睽違多年再次以當年的角色重回《大法師:信徒》。

過去24小時 美國 電影 歷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