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頁告別書:香港的最後一份《蘋果日報》...寫了什麼?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香港《蘋果日報》,在6月24日畫下句點,以破紀錄的100萬份發行量結束26年的歷...

▌十二頁告別書:香港的最後一份《蘋果日報》...寫了什麼?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香港《蘋果日報》,在6月24日畫下句點,以破紀錄的100萬份發行量結束26年的歷史。出刊前一天晚上,蘋果大樓裡的編採部正如火如荼地趕工,在各大媒體記者的鏡頭注目下,執行總編林文宗埋頭校對報紙和排版,以趕上送印時間。大樓外,大批民眾早已聚集,紛紛舉起手機閃光燈聲援《蘋果》,在人行道上形成零星燈海。這一幕成了蘋果日報最終章的頭版照片,標題大大寫上:「港人雨中痛別,『我哋撐《蘋果》』」。同時附上了一份12頁特刊:「再會!給港人的告別書。」

昨夜,在蘋果日報大樓外的吶喊聲持續進行,有情侶一起前來、父母帶著小孩、還有拄著拐杖的老奶奶,他們高呼不同的口號聲,包括:「多謝蘋果」、「我好鍾意食蘋果」,甚至也有人關心起趕工的記者「記得吃飯」。臨近晚上11點,在林文宗完成所有審批的報紙版面後,編輯室隨後響起熱烈掌聲,他感謝在場同事撐到最後。

《立場新聞》報導,在24日凌晨12點40分,當第一批《蘋果日報》新鮮出爐之時,各大報攤已經出現排隊人潮,以行動支持《蘋果》。當中,還有部分民眾一口氣買下幾十份報紙,連報販也驚訝表示,過去26年來從沒見過這樣的情況,「只有蘋果日報才會有這麼多人購買。」為了應付不斷出現的人潮,也有不少攤販紛紛追加報紙數量,相信可以全數售出。

出刊前一天晚上,蘋果大樓裡的編採部正如火如荼地趕工,在各大媒體記者的鏡頭注目下,...

報販也驚訝表示,過去26年來從沒見過這樣的情況,「只有《蘋果日報》才會有這麼多人...

另一邊,深夜的蘋果大樓外,員工也在現場免費派送最後一期《蘋果日報》,記者們隨後出現,向在場支持者鞠躬感謝,高呼「多謝讀者」。其中一位從市民手中接下鮮花的陳姓記者,也感概對《立場新聞》表示,「與其說不捨得《蘋果》,不如說不捨得沒有《蘋果》的香港。」隨著人潮開始散去,這一漫長的夜也隨即落幕——《蘋果日報》的網站、臉書和社交平台已經停止更新與運作。

《蘋果》最終章的內容,各大版面——包括港聞版、國際版、娛樂版、體育版等——除了更新新聞近況,也都回顧了《蘋果》如何參與時代見證。其中,相關版面也提及《蘋果》遭打壓的事件追蹤、國際輿論反應,以及其將如何衝擊新聞自由等。此外,報章也同時記載了編輯部如何「傳承不畏強權的DNA」,一代代紀錄了香港的故事。

在最後一期《蘋果》也加印了12頁特刊,題名為「再會 給港人的告別書」,細數1995年以來《蘋果》曾經做過了關鍵頭條、回顧報紙見證的海內外新聞時刻,凝結26年來的蘋果日報發展史,也是見證香港政經社會脈動、娛樂八卦的縮影。

1995年以來,《蘋果》曾經做過了關鍵頭條、回顧報紙見證的海內外新聞時刻,凝結2...

告別書特刊也展示了多年來獲得新聞獎項的作品,藉此尋求一個歷史定位的自我省思:蘋果從被人稱「毒果」的小報起步,在爭議之中摸索、轉型,「若無蘋果的革新與衝擊,香港報業可能早已步入絕境,而蘋果已今時不同往日。」

最後除了各界意見領袖的告別感言之外,這份特刊仍有經典的「蘋論」專欄,然而一言難盡的感慨,這篇最後的蘋論選擇回到了1995年6月20日,香港蘋果日報創刊第一期的首篇社論,以此原點作為向港人的告別:

「我們屬於香港。距離主權移交只有兩年,生於動盪,《蘋果》卻像那時選擇留下來的香港人一樣,面對前景不明朗、儘管忐忑,卻仍抱有希望,對這片土地這個家,堅持不放棄: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

若無《蘋果日報》的革新與衝擊,香港報業可能早已步入絕境,而《蘋果》已今時不同往日...

「與其說不捨得《蘋果》,不如說不捨得沒有《蘋果》的香港。」 圖/歐新社

無奈的是作為蘋果日報的創辦人,已被捕的黎智英無緣見證蘋果的最後一刻。目前黎智英正於赤柱監獄服刑中,而先前被抓捕的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蘋果日報總編羅偉光,兩人已因違反國安法而被起訴、遭法院拒絕保釋。相關案件審理,要延後至8月中旬,另外3名蘋果高層——副社長陳沛敏、執行總編張志偉、營運總裁周達權——已獲警方保釋候查。

蘋果的停刊或許只是一個揭幕,中國與港府對壹傳媒集團的清算仍在進行中,包括後續案件的審理和判刑、以及壹傳媒剩餘資產的處置,仍處於步步進逼的窒息壓迫。支持蘋果的香港民眾,繼續以買報作為意見反抗的行動,也有人痛心至無語,擔憂言論自由的徹底死亡。蘋果給港人的告別書,最後則如此寫道:

「蘋果被埋葬在泥裡,種子卻長成滿樹更大更美的蘋果。永遠愛你們,永遠愛香港。」

支持蘋果的香港民眾,繼續以買報作為意見反抗的行動,也有人痛心至無語,擔憂言論自由...

鏡頭背後 香港 中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