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BBC也會抄網路?老牌媒體的網路報導大冒險

2015/11/12 康庭瑜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媽,我上電視了!」是句國內網路論壇批踢踢的流行用語。網路論壇裡的熱門討論頁面,往往在隔日便成為主流新聞媒體的素材。從「媽,我上電視了」、「媽,我在這裡」到「記者真好當」,這些網友流行用語,道出網路使用者對於記者挪用網路素材的敵意與不安。

記者使用網友產製的資訊(包括拍攝的影片、私人的經驗談等),究竟為什麼令人有倫理上的不安?我們真的應該對它感到不安嗎?新聞媒體使用網路素材,在國內時常被抨擊並非為追求公共利益,而僅僅是為了收視和點閱率,和為了降低新聞生產的成本。果真是如此嗎?若此為真,那麼新聞媒體應該完全放棄使用網路素材,才符合倫理嗎?

這一系列的爭論不只發生在台灣,也發生在老牌英國媒體BBC。

在網際網路初初發展成熟的兩千年代初期,BBC這個老牌的新聞媒體內部,對於使用網路素材抱持很大的敵意。「我們怎麼能查證它的真偽呢?」、「都用網友的照片,以後就不要雇用記者好啦?」、「也許整個新聞產業都不需要存在了?」

在當時,BBC對網路素材的使用意見分歧。敵意派質疑,在使用網路素材時,由於網路資訊的匿名性,很難操作傳統的新聞產製常規(如:公正性、確證真偽、平衡報導)和其他新聞倫理準則(如:確認當事人意願與隱私保護)。而科技派(通常是那些年輕的網路原生世代)則認為,網路資訊是時代的趨勢,新聞媒體不能逃避,反而應該擁抱它;大膽地採用網路素材,才能跟上觀眾的腳步。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網路取材的正當性基礎:公共利益

這個爭議沒有持續太久。許多新聞事件發展趨勢——特別是突發的災難事件,使敵意派漸漸同意,在當代,新聞媒體必須在網路上取材。

BBC內部第一次對網路取材發展出相當的共識,是在2005年倫敦的地鐵爆炸案。案發當下,記者無法在第一時間取得爆炸的現場畫面;但當時手機拍照功能的發展已相當成熟,讓現場目擊者取得了新聞記者無法取得的即時畫面。

原本政府僅推測是單純的電力故障,直到看了網友照片才能進一步判斷,這是一起蓄意的人為攻擊行動。這些由「素人」拍攝的現場畫面,最後上了當時BBC最重要的新聞時段。

從2004年的南亞海嘯、2005年的倫敦大爆炸、2007年的緬甸革命,到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不光是BBC,各國許多老牌新聞媒體都漸漸體驗到,在這類的新聞事件中,使用網友產製的報導素材,不只是為了壓低資訊取得的人力成本(即,不只是關於小氣的媒體老闆與懶惰的記者),而更是為了追求公共利益,這是因為網路取材有許多不可替代的重要特性:第一,現場觀眾有時知道的比記者多;第二,這些觀眾可以幫助記者更快的得到資訊;第三,這些觀眾可以幫助記者得到更正確的資訊。

BBC內部第一次對網路取材發展出相當的共識,是在2005年倫敦的7月7日爆炸案。...
BBC內部第一次對網路取材發展出相當的共識,是在2005年倫敦的7月7日爆炸案。 圖/美聯社

▎數位查證大作戰:對付網路匿名性

為了更嚴謹地使用網路素材,2005年,BBC催生了「網路素材中心」(User-Generated Content Hub, UGC Hub)。

初期這個中心僅作為收發窗口,被動地接收觀眾寄送來的數位資料。但它隨後逐漸發展為主動在網路上搜尋素材,也就是網友說的「記者上網找新聞」。在上網找新聞時,BBC網路素材中心也建立起查證與平衡報導線上素材的操作準則,試著處理網路取材為人詬病的匿名性與真實性等問題。

在這些網路資料的查證過程中,網路素材中心打過幾場成功的戰役。

近期的「敘利亞男孩影片事件」,就是BBC線上查證的代表作。2014年底,全球網路瘋傳一部影片,是關於一個敘利亞小男孩把一位小女孩從槍下救下。各國媒體馬上報導了這個影片,譴責敘利亞將兒童暴露於戰爭暴力之下。然而BBC網路素材中心透過常規程序查證後,發現了影片中幾個不合理的技術細節。

BBC網路素材中心的查證常規,包括了:與上傳者、拍攝者和被拍攝者取得聯繫進行訪談、翻譯語言、分析聲音和人物動作是否相符、拍攝模式和技巧、攝影機的類型、使用衛星攝影來確認拍攝地點的真偽、使用圖片搜尋確認是否曾在其他網路位址出現過、查看當地的天氣資料以確認是否於所宣稱的地點和時間發生、線上搜尋資訊上傳者的資訊......等。

透過這些程序,BBC回答了一個令新聞人不安的問題——「若是記者報導網路素材,這個社會還需要記者嗎?觀眾何不直接收看網路素材就好?」

BBC試著使用查證常規來告訴觀眾:記者的角色,在於幫助觀眾快速挑選出與公共利益相關的重要網路資訊,並區辨真實和虛假的網路素材。在敘利亞男孩影片的例子裡,這些常規程序幫助BBC確認了這個影片的真正來源,真相大白:它是一個挪威導演為了喚起大眾對戰區兒童的重視,所拍攝的一部虛構的影片。

  

▎網路取材的困境與希望

然而,網路匿名性並非容易對付的對手,BBC網路素材中心也有它不堪回首的過去。2012年,媒體都收到「敘利亞發生大規模殺戮」的消息,網路也盛傳一張號稱是敘利亞屠殺後,大量遺體的照片「證據」。BBC網路素材中心依照查證程序,聯繫上這張圖片在Twitter上的原始上傳者,訪談之中,對方提供了身分和圖片的來源,網路素材中心並按程序認證,最後刊登了圖片內容。

然而,這張圖片很快地被發現是造假,所謂的「敘利亞屠殺照」竟是由另一名攝影師於2003年在伊拉克所拍攝的。BBC鬧了個國際知名的大笑話,輿論一片譁然,許多同情中東情勢的網友,更將此事評為「西方媒體粗糙處理第三世界議題」的最佳例證。

BBC失誤,誤用照片來報導網路上流傳的敘利亞屠殺。 圖/網站截圖
BBC失誤,誤用照片來報導網路上流傳的敘利亞屠殺。 圖/網站截圖

BBC網路素材中心所面對的困境可不只這些。藉由科技的進步,在不久的將來,媒體不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就可以完成網路素材的查證。從衛星照片比對、氣候資料與地點比對、到線上以圖搜圖,許多網路素材查證工作,都將仰賴科技自動完成,而新聞媒體中的網路素材小組也可能面臨縮編和裁撤。這些因為資訊科技而生的新興工作,最終竟然也由資訊科技的進步而走向終結。

未來,資訊科技將可用來查證網路新聞素材,這對於台灣的新聞產製來說可能是一大福音。許多研究指出,台灣的新聞媒體由於投注在新聞生產的成本較低,過於要求新聞產出的「速度」,因而很少能投入足夠的時間和人力在網路素材的查證,只好直接使用未經確證的網路資料。未來若是能有成本低廉且效率高的網路素材查證科技,期待它能催生台灣新聞媒體使用網路素材的不同想像。

然而,便宜又快速的網路素材查證科技,不是台灣新聞生產的唯一藥方。有研究指出,國內新聞媒體的網路取材,時常是用在人情趣味類的新聞,用以製造娛樂性高,但公共性低的內容。將公共性與網路素材也更緊密的關聯起來,也許也是另一條可能的路。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康庭瑜

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牛津大學博士。研究和寫作興趣為全球化、跨國遷移,和當中一切新奇好玩的文化現象。

作者文章

莎莉‧魯尼的第三部小說《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最近也發行了中文版。故事始於一位...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莎莉魯尼再談愛、性、成名左翼的自憎

2022/09/07
圖左為這次引起爭議的蓋瑞克俱樂部的圖書館,英國影星康柏拜區(Benedict C...

沒有女人的天堂?英國「紳士俱樂部」禁女令的特權與挑戰

2021/11/18
《海的另一端》為法籍韓裔導演尹聖雅(YOON Sung-A)的作品,深入菲律賓女...

性、母職、國家工具人:《海的另一端》...菲律賓移工的女性困境

2020/10/12
許多英國民眾認為,95%的牛津大學學生都是來自學費高昂、菁英家庭專屬的私立中學,...

多錢入學?英國牛津大學的「弱勢錄取」大改革

2019/11/12
「(性別)不是藉口。」即使是在如此「現代」的今日西方社會,傳統的、歷史之中的厭女...

《女力告白》:性別偏見的時光機,被噤聲的女人史

2019/04/04
我飄向北方?「人口外流」是近幾年台灣媒體和政策論述中熱門的話題。 圖/美聯社

我漂向何方?全球「外移人口」的治理大作戰

2018/11/21

最新文章

第四種平交道設備相當簡易,不過卻是地方住民方便的通道。2024年4月發生小女孩闖...

小女孩的鐵道亡命悲劇:日本「第四種平交道」安全問題

2024/04/24
鄭㵛汝是一名濟州四三事件受害者家屬,也是一名天主教宣教士,現年57歲的她,自20...

無法入眠的南島(下):濟州4.3受難者家屬的生命與和平堅持

2024/04/23
濟州島南邊江汀村的海軍基地大門口,每天早上都有民眾在此,為了保護生態及維護和平進...

無法入眠的南島(上):濟州江汀村從未停歇的反軍港運動

2024/04/23
弘前公園的三位櫻守,左起海老名雄次、橋場真紀子、丸居和,三人都擁有樹木醫生資格。...

百年櫻樹的守護者:青森弘前公園「櫻守」團隊的照護傳承

2024/04/22
1985年軍政府審判,在阿根廷是人人熟知的歷史事件。 圖/TIDF提供

永不再犯:《阿根廷正義審判》究責骯髒戰爭的90天,拉美轉型正義的歷史時刻

2024/04/22
圖為2024年世越號船難事件10週年的紀念大會。世越號船難,南韓政府當局的救援怠...

世越號船難後的國家暴力:軍情人員非法監控罹難者家屬

2024/04/19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