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木頭產生氧氣?加州一場高中化學期末考,揭開美國學區制度下「科學事實」的荒謬纏鬥
2025年春季,加州灣區佛利蒙(Fremont)一個家庭的10年級孩子,只因化學期末考中幾道錯誤的選擇題答案,與學區展開長達六個月的抗爭。這場看似微小的考題爭議,卻揭開了美國教育體系對科學事實與官僚程序之間的荒謬拉扯。
事情是發生在 Mission San Jose 高中的2025年春季班,一堂進階化學課(Chemistry Honor)期末考,出現了多達6題具爭議的選擇題,其中一題如下: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correct (about firewood combustion)?a. The cellulose and oxygen products indicate that this combustion reaction is endothermic.
b. The heat and light products indicate that this combustion reaction is exothermic.
c. The cellulose and oxygen products indicate that this combustion reaction is exothermic.
d. The heat and light products indicate that this combustion reaction is endothermic.
題目中文翻譯:
下列哪一項關於木材燃燒的敘述是正確的?
a. 產生纖維素與氧氣,表示這是吸熱反應。
b. 產生熱與光,表示這是放熱反應。
c. 產生纖維素與氧氣,表示這是放熱反應。
d. 產生熱與光,表示這是吸熱反應。
這位學生選擇「b 燃燒產生熱與光,屬放熱反應」;但老師卻堅持 c 才對,認為氧氣與纖維素是產物。學生母親 Shilpa Viswanathan 得知後指出,這違反最基本的科學常識,因為燃燒是消耗氧氣與纖維素的放熱反應。老師卻回覆:「燃燒不一定產生光」,並表示若要申訴必須照程序辦理。
結果,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連同其他有爭議的5題,竟需經過老師、校長、學校、學區四級程序,耗時半年,甚至還與教材出版商反覆確認。最終,學區承認6題中有3題錯誤,但在上述這題仍維持老師的判定,強調「燃燒不一定產生光」。
此事件在許多網路論壇也引起熱議,許多有化學背景的學者表示,這個題目嚴格來說不是個好題目,因為題意不清,但對高中程度的學生來說,若要在四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最合適的選項,b應該是最適選擇。如果老師覺得b無法接受的話,應該當作送分題才對。
家長表示,他們不是為分數而戰,而是為了維護科學正確。她強調在這個假新聞橫行、科學屢遭質疑的時代,堅持基本事實更顯重要。如果老師說木材燃燒會產生氧氣,那只能稱之為無能。有些人還戲稱,如果老師能說燃燒木材會產生氧氣,那森林大火是不是製造氧氣的環保行動呢?
更荒謬的是,家長在查看考卷時拍下題目,竟被學區警告違規,甚至威脅可能「追討成本」。這場本該是一堂化學課的爭議,最終變成了一場制度的黑色喜劇。
教師資格與自尊
雖然這個美國教育怪談只是單一事件。但是筆者兒子今年就讀美國的高中最後一年,經過美國公立教育的洗禮,只能說這樣的官僚僵化早已見怪不怪。
美國公立高中教師都必須取得州政府的資格審查或考試,並具有正式教學證書。但是在部分學區因為師資短缺或經費的緣故,有些科目會由非專業訓練的老師所擔綱。雖然這些老師都有通過教師資格認證,但有時因為對該課目無法完全掌握,所以依賴出版社或私人教育機構提供的教材和題庫,而出版社題目出錯在所難免。
當教材出錯或題義不清時,如果教師沒有專業判斷能力,自然難以確認題目是否錯誤。有時教師為了捍衛自尊,甚至會堅持題庫或是書商提供的答案。也正因如此,當錯誤出現時,學區與老師更傾向維護體制,而非迅速承認錯誤。
這篇新聞提到在6個有疑慮的問題中,有3題被改正,表示這個出版社所提供的題目有其疏漏或誤植的情形。如果老師能夠在第一時間將這些答案改正,或是改判成送分,或許不會引發這麼大的迴響和討論。
公校對誘因的反應:注重出席而非卓越
除了師資之外,公立學校僵化地「照本經營」(by the book)的官僚風氣,以及忽視卓越的心態,也是造成此次事件的另一個原因。
美國公立學校(K–12)的經營有許多眉眉角角,這類學校除了教育本職之外,經費是每個學校的教職員最關心的話題。各州的經費、教師資格等都有不同規定,但是經濟學告訴我們,「人對誘因產生反應」(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學區、學校、校長、老師的規定和行為,都是反應了這個系統所建構的誘因。而誘因中最強烈的莫過於學校經費的撥款機制。
美國公立學校經費的來源與分配方式相當複雜,且每個州都有不同公式。以加州而言,公立學校經費最主要來自州政府(約60%)和地方政府(約33%)。州政府撥款機制當中,每個學區和學校拿到經費的多寡又是依據地方自主經費公式(Local Control Funding Formula)而定。有趣的是,在這公式中,並沒有考慮學生成就或表現指標,反而考慮出席率 (attendance)和其他特教需求。這或許相當匪夷所思,但有其歷史因素。
2000年初,美國推動「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或譯為一個孩子都不落後),要求學校學生的表現必須達到特定的「年度進步」標準(Adequate Yearly Progress,AYP),否則可能失去經費、面臨改組或校長被撤換。 在這個誘因之下,一些公立學校老師不惜舞弊竄改學生成績。
例如亞特蘭大公校把考試成績視為關鍵指標,結果就是老師、學校集體修改學生的答案,後來被踢爆後在2009-2015年之間,至少有 178 名教師與校長涉嫌修改學生答案,以提升標準化測驗分數。部分學校甚至舉辦「擦改派對」(erasure parties)集體改卷。 2015 年,11 名教育人員被定罪(部分依《組織犯罪與腐敗法》起訴)。另外在德州、芝加哥、加州都有類似案件發生。因此政府逐漸捨棄「經費綁定學生成績」的誘因方式,改由學生出席率或是特教學生的需求當作撥款依據。
在地方自主經費公式的誘因下,公立學校最關心的是學生有沒有來上學,以及學生有沒有辦法順利畢業,而不是鼓勵學生追求卓越。因此只要孩子一缺課,當天家長就接到學校電話,要孩子到出席辦公室交代。另外當有些孩子希望多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課時,學校的輔導員(counselors)通常會勸退,希望孩子不要修太多難的課,以免到時沒修過,甚至無法畢業,進而影響學校整體畢業的數據。
地方政府經費也是另外一個具爭議性的話題。地方政府提供的教育經費,主要是來自房屋地價稅(property tax)。因此越貴的學區,每戶繳的房屋地價稅更多,該區的公立學校教育經費也愈充足。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與教育智庫 EdBuild的統計,房價高的地區往往能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房價與學校評比呈正相關,貧富差距進一步轉化為教育與機會的不平等。
美式教育沒希望?
不少人讀到這,可能悲觀地認為美國的教育是不是沒希望了。或是認為老師程度這麼差,怎麼教學生?平心而論,正如許多新聞一樣,我們不能因為個案而一竿子打翻一船老師。在美國學校中,認真負責、學歷與教學熱誠兼備的老師大有人在。另外在美國,越進階的課程,學生們越是獨立學習。在某些大學先修課(Advanced Placement,AP)中,許多老師是用大學的方式在教學生,以啟發、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自我獨立學習。這也讓學生在熟悉學科之餘,能夠想到自己未來希望解決的問題、貢獻的方面,或拓展的領域。
這樣的教學精神,其實正回到教育的初衷,不是單純灌輸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尋找真理。
這種理念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早已根深蒂固。教育的核心從來不只是「老師教、學生聽」這麼簡單。美式教育雖然常被批評鬆散,但它真正的精神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與批判思考能力。這樣的學習環境中,老師的角色更像導師(mentor),負責點燃學生的求知慾,而不是單純灌輸標準答案。當一個學生能主動去探索問題、勇於挑戰權威、並且懂得與他人合作尋求解決方案,那才是教育成功的象徵。
真相之爭
「燒木頭產生氧氣」事件的另一層面,其實折射出美國社會中近來流行的「假新聞」文化。凡是不合自己意見的資訊,便被輕易地冠上「假新聞」的帽子,從總統、白宮發言人、衛生部長,到媒體、網路討論,無一倖免。人們在資訊的海洋中來回漂浮,真相似乎越來越難以呈現。真與假、實與虛,彷彿公共討論場域被一層迷霧籠罩,透明與清晰成了奢侈品。
更令人擔憂的是,科學領域也被這樣的言詞所感染。新冠病毒疫苗是否有效?兒童是否應該接受疫苗?止痛藥會不會引起自閉症?這些都是可以透過科學驗證和實驗來回答的問題,但都被直覺派或是反智派貼上懷疑標籤。這種文化不僅影響民眾的判斷,也在無形中重塑權力結構。誰能界定什麼是真實,誰就能掌握話語權。當真相不再是客觀可驗的事實,而是依附於立場與情緒的選擇時,公共決策、社會共識乃至科學討論,都可能陷入斷裂與混亂。
在這種環境下,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事件,也會被放大成「真相之爭」的象徵。燒木頭產生氧氣的爭議,看似荒謬,卻恰恰揭示了現代社會對資訊的不信任。人們不再尋求理解,而是尋求確認自己的偏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成了日常生活的背景噪音,也成了整個社會難以言說的焦慮與困境。
從一題高中化學具爭議的選擇題,到耗時半年的四級申訴,最終仍堅持維護體制,而非承認誤植或錯誤。這不只是無知,更是一種體制性的荒誕。這個事件,或許正是美國大環境的縮影:一個社會寧願保護權威,也不願正視科學、承認錯誤。
當教育系統將程序正義凌駕於科學真理之上,學生學到的已不再是知識,而是服從。這種荒謬,不僅限制了思考,也折射出整個社會對真相的漠視:從教室到公共討論,從錯誤的考題到「假新聞」的論戰,真與假的界線變得模糊,荒誕成為日常。
最終,我們面對的不只是教育體系的僵化,也是一種文化性的迷霧:人們在資訊與權威之間徘徊,選擇相信偏見而非證據,選擇維護程序而非追求真理。當真相成為可選的立場,而非可驗的事實,荒謬便不再是個別事件,而是整個社會的常態。正如馬克・吐溫所言:「愚弄人比讓人承認自己被愚弄要容易得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