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鐵路節?從清國到民國的鐵道史「正統生日」問題
6月9日是「中華民國」的鐵路節,不過,你知道鐵路節為什麼選在6月9日嗎?你知道這個日子其實跟臺灣的鐵路沒什麼關係嗎?
根據1965年2月26日《聯合報》的報導,中華民國政府於當日正式核定我國鐵路節日期:「我國鐵路節日定為每年的六月九日,這是省方與中央研究後決定的,並將由中央公佈施行;公路節日則尚待研究。六月九日定為鐵路節日的由來,是因我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在這一天通車。」
依據報導內容,政府核定鐵路節日期是為慶祝唐胥鐵路的通車,但是「唐胥鐵路」......在哪裡?這是一條臺灣的鐵路嗎?相信對大部分臺灣人來說,這個名字、這條鐵路極其陌生。
▌鐵路節,他國事務
這條唐胥鐵路指的是唐山到胥各莊的一段鐵路,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現為北京至瀋陽鐵路的一段。唐胥鐵路鋪設於清光緒7年(西元1881年),洋務派首領李鴻章為了將位於唐山的「開平煤礦」礦產運送至天津、青島等出口城市,以及解決輪船招商局和北洋水師對煤炭的需求,於是向清廷上書請建鐵路,獲得同意後,聘請英國籍工程師金達(Claude William Kinder)擔任總工程師,總攬唐胥鐵路的建造事項。
金達選擇在1881年6月9日鋪軌,這一天同時也是他的英國工程師前輩、有「鐵路之父」之稱的喬治.史蒂文生(George Stephenson)百歲冥誕,究竟當時金達選定這一天,是有意向史蒂文生致敬還是因緣巧合?清廷主事者是否知曉這一天的由來?大概也只有金達和李鴻章本人才知道了,不過這邊有個插曲,也許可以供作揣測金達的心思態度的參考。
修築鐵路的首要問題是要確定軌距。有人基於經濟考量,主張採用2英尺5英寸(762mm),有人主張採用日本式的3英尺6英寸(1,067mm),但是金達則始終力主採用4英尺8英寸半的英國軌距(1,435mm),他深知唐胥鐵路作為中國第一條鐵路,一定有機會成為日後中國遼闊鐵路系統的工程標準,所以他強烈主張如果採用窄軌,雖然一時省錢,卻會對以後修路帶來不良影響——至今,選擇標準軌或窄軌,依然在包括臺鐵在內的各國鐵道圈爭論不休。。
在修築鐵路的實際操作上,其實並沒有哪一種軌距是絕對的標準,只有適合各自環境國情的軌距與工法。以臺灣為例,臺灣的縱貫鐵路從清朝鋪設的路段部分,就以1,067mm窄軌作為主要軌距,而後日治時期日本工程師認為台灣多山狹窄,地形與日本相似,適合繼續使用同樣由英國工程師為日本定下的「標準」來移植輸出;所以當初金達在中國堅持採用英國軌距,其實也只是為了大不列顛日不落國與其他國家爭奪中國築路的龐大利益,而亟欲打下的基礎罷了。
中華民國的鐵路法於民國47年(1958年)立法完成公佈,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也沿用了國際鐵路聯盟(UIC)1937年所採用的英國軌距(1435mm),將其定為「標準軌距」(鐵路法第13條)並一直沿用至今未曾修法——因此才在語意上顯得1,435mm以外的其他軌距變成「不標準」,事實上軌距的意義並非如此,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唐胥鐵路實際上是在5月13日動工,6月9日開始鋪軌,所以如果要說慶祝唐胥鐵路「誕生」的話,那應該是在開工日或鋪軌日之間擇一才是,但無論是動工日還是鋪軌日,皆非當時官方說法的「通車日」。
根據記載,唐胥鐵路的通車日期是同年的11月8日,所以若要以通車日作為鐵路節的話,也應選擇11月8日這一天;不過,《聯合報》在1983年6月9日的12版(綜藝版)重述了鐵路節的典故:
上述也是筆者在現存資料中唯一看到更正資訊的媒體,至少透過以上資料可以看出,當初制定鐵路節的主事者們,可能沒有搞清楚唐胥鐵路的始末由來。
《聯合報》的文章還寫著,唐胥鐵路是第一條「自辦」的中國鐵路——實際上中國土地上的第一條鐵路應該是1876年由英國商人興建的「吳淞鐵路」,但因為這是一條未經清廷允許建造的鐵路,結果在通車一年多後被兩江總督沈葆楨以28萬多兩白銀購回後拆除「以安民心」。
花大錢買鐵路然後再拆掉這種事,的確早在150年前就發生過了;也因為拆了,所以不算是存在過,自然也不能算是「第一條鐵路」;再加上「自建」的代表性意義對於想要繼承中國法統的臺海兩岸政府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雖然6月9日這一天,其實是一個外國工程師在慶祝另一個外國工程師的冥誕,雖然這一天既不是中國也不是臺灣第一條鐵路的通車日,但總之6月9日就成為今日臺灣與中國兩國共同慶祝的「鐵路節」了。
▌臺灣鐵路No.1
曾鯤化所述理由受到後世學者多所質疑,但唐胥鐵路通車初期以騾馬拖車確是事實。而唐胥鐵路之所以用騾馬來拖車,主要原因其實是一開始就以臺灣的鐵路為範本。
光緒元年(1875年)四月,當時的福建巡撫丁日昌奏准清廷在臺灣開採煤鐵,於是由當時的礦務督辦葉文瀾聘請英國礦業工程師至台北基隆(雞籠)一帶探勘礦藏情形,次年(1876年)為了建成煤礦、運送機器和出煤,鋪設了一條從山上礦井至基隆港,用騾馬拉車的「小鐵路」(軌距600mm左右,八斗子煤礦礦業鐵路,今臺鐵深澳線前身),也是臺灣第一條鐵路。
在唐胥鐵路籌備期間,李鴻章的副手唐廷樞於光緒三年(1877年)六月親赴基隆考察,對於這條小鐵路印象深刻,唐於八月回到直隸後向李鴻章報告,認為開平礦區可以仿效修造這條小鐵路:
如果單論時間上的「最早、最先」,上述的基隆礦業小鐵路理應是臺灣、以及海峽兩岸的「第一條鐵路」,然而其存在早已淹沒在歷史當中。但運行至今的縱貫鐵路,又為何無法做為臺灣鐵路的代表,以節日來紀念呢?
臺灣對於縱貫線鐵路比較「為人熟知」(歷史課本有寫)的內容是,1885年(光緒11年)清廷正式在臺灣建省後,派任劉銘傳擔任巡撫,並於1887年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聘請外國工程師擔任顧問準備在臺興建鐵路;而後在臺北大稻埕破土施工,為臺灣鐵路縱貫線奠基。
大稻埕至基隆路段於1891年通車,是縱貫線營運的開始。然而這條劉銘傳鐵路,其實後來長期經營不善、以及1895年日軍進佔臺灣時遭毀損,但是路基以及沿著鐵路開發的路廊仍然在當時大致持續沿用。
1895年進入日治時代後,臺灣鐵路建設由日本接手,1899年成立「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計畫全面興建西部縱貫鐵路,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全線貫通,4月20日於臺中站舉辦「汽車博覽會」(當時日語的「汽車」是指由蒸汽火車頭拉動的列車),10月24日於臺中公園舉行縱貫鐵路貫通典禮。
以上關於縱貫線鐵路的年代與日期,應該都頗具台灣鐵路代表性,但是歷任政府至今都未納入這些在地意義,就這樣一直沿用6月9日作為鐵路節,雖然鐵路節並非國定假日,但是隨著時空地理環境變遷發展,卻也逐漸產生出許多張冠李戴、意義錯亂的現象。
1981年(民國70年)6月9日鐵路節慶祝活動展開,是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之後最盛大的鐵路節,因為臺鐵受命要準備慶祝「中國鐵路一百週年」;到了1987年(民國76年)6月9日,這次臺鐵則是要慶祝「臺灣鐵路百年」。這個「百年」以劉銘傳擔任巡撫期間在1887年開工起算,但6月9日這個日期則依然保留,就這樣年份換了月日不換,又該怎麼把6月9日解釋過去呢?結果,只好把6月9日套成全臺鐵路商務總局成立的時間。
可是,全臺鐵路商務總局成立的時間是1887年5月20日,跟6月9日毫無關係,而就算要用「局慶」來當成鐵路節的理由,那麼1948年3月5日中華民國政府將「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改組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的日期似乎也會比滿清時代的日子更加適合。
儘管臺灣社會變遷迅速,民主風氣大開,但臺灣對鐵路節的論述始終就定調在1887年縱貫線鐵路動工為止,雖然中國鐵路的沿革不再被提起,但6月9日的由來卻也鮮有人再探究,僅有少數關心鐵路的學者專家以及鐵道愛好者過問此事。
▌各式各樣的鐵路節
參考世界各國的狀況來看,有些國家確實以鐵路的通車或正式運行日作為鐵路節,例如日本的鐵路節(鉄道の日)為10月14日,這是以明治5年(1872年)日本鐵路於新橋跟橫濱間通車作為最初的鐵路列車營運日而訂定的,如果像這樣以第一條鐵路商業營運的通車時間為標準的話,臺灣縱貫線鐵路於1891年11月20日基隆到臺北段通車,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而有些國家則是以竣工日,或著並不強調歷史沿革硬性制定日期。例如美國,2008年,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美鐵,Amtrak)為了推廣搭乘火車的優點以及美國鐵道的歷史,將美國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太平洋鐵路」完工日——5月10日,定為全國火車日(National Train Day),相關活動就由鐵路公司來進行,日期也不一定就在5月10日當天,一般會在每年最接近5月10日的週末來舉辦,每年都會辦理展示火車模型、鐵路設備或是試乘的活動。
不過因為美鐵預算遭到削減,美鐵的全國火車日活動自2015年起宣佈停辦,改以不定期的社區補助方式在各地零星舉辦民間自發性的活動,而各地的社團、鐵道愛好者、甚至博物館也常有自辦的鐵路節慶活動,例如比美鐵更早舉辦鐵路節的南加州鐵路廣場協會(SCRPA)所舉辦的「富爾頓鐵路節」(Fullerton Railroad Days),也是美國當地知名的鐵道迷盛會。
臺鐵2023年首次將鐵路便當節移至6月9日進行開幕,可說是捨棄日期歷史定義的嘗試,使用更加接近臺灣鐵路記憶的方式來度過鐵路節,另外也在臺灣各地主要車站與路段舉辦蒸汽機車展示、鐵道園區導覽等活動,也可以視為跳脫特定日期的框架,以鐵路或火車本身為主軸來辦理的慶典。
至於真正和6月9日中國、臺灣鐵路節日期有關的英國呢?英國其實沒有國定的鐵路節,與鐵路相關較為知名的活動是英國國家鐵道博物館(National Railway Museum)不定期舉辦的推廣活動,一般稱之為「鐵道嘉年華」(Railfest),由於活動屬於靜態展示性質居多,因此該活動也經常與雜誌社、模型商等聯合舉辦。
在1994年英國開始著手進行英國國鐵的民營化之後,鐵路相關的活動就分散到各私營鐵路公司自行舉辦,也從來沒有全國性質的鐵路節活動,而且,也並不是每個英國人都認識史蒂文生,更別提會記得他的生日是哪一天了。
在台灣的歷史上,除了環島鐵路作為主動脈之外,還曾有林鐵、糖鐵、鹽鐵、礦鐵、港線鐵路等各式各樣的軌道系統各自運作又相互接壤,像血管一樣密佈的輸送著養分到臺灣各個角落,在在顯示:我們曾經是一個鐵道的國度,我們曾經在軌道上茁壯——雖然鐵路是舶來品,但它的主體性與價值,我們得自己把握,而6月9日,真的是臺灣應該視作鐵路節的日子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