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百年挑戰:英國公共廣電的生存危機與未來?

聯合新聞網 製碼/解碼
BBC今年迎接100週年,至今一直以創新和自省的態度,面對多變的媒體市場環境。左...

文/林玉鵬、蔡蕙如

英國廣播公司(BBC)成立於1922年,今年是第100週年;BBC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公共媒體之一,以沒有廣告、不接受商業利益及置入聞名,不過回顧BBC在1922年甫開播、尚未確立運作模式、還沒確定以執照費作為唯一收入之前,其實曾經有幾個由商業贊助的節目播出。

回到當年的時空背景,對於1920年代的英國收音機工業而言,眼見美國當時廣播電台發照與數量過多亂象(先有地方電台,後串聯成全國廣播網),英國官方與收音機製造商達成共識:「需要一個某種形式的公共廣播服務,才方便製造商促銷收音機裝備;單一的電台組織,最能符合統一技術規格的管制要求」,於是BBC作為世界第一家由國家成立的廣播機構,就此誕生。

另一方面,英國報業認為如果廣播可以播廣告,那會大大影響報業的收益,因此執照費成為當時BBC的單一收入來源。這個具有市場壟斷性、並且公共支付的運作方式,是當時各方角力協商下的結果,錄音機製造商要賣錄音機、報業不希望廣播產業瓜分他們的廣告市場、政客也不希望廣播落入敵對政黨或政府手裡。

在1927年英國政府第一次頒布給BBC的為期10年的特許狀(第一份憲章文件),內容包含其公共服務的目標、任務與價值,並且對於所有閱聽人一視同仁:「無論是地理區域分布或是品味的滿足,BBC均須在最大可能範圍,服務英國民眾」。在執照與協議狀(第二份憲章文件),也明確提及BBC在執照費收入之外,不能接受任何金錢與有價物,也不能播放任何「贊助節目」,至此奠定BBC以公共價值為核心精神與規範。

BBC成立於1922年,一百年來以服務英國大眾的公共價值為核心精神。圖為二戰期間...

2012年6月,緬甸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訪英的第一天,到倫敦BBC總部接受專訪。...

▌來自保守黨與市場派的質疑與挑戰

今年一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一篇報導指出英國保守黨與BBC之間的微妙關係:「保守黨議員討厭BBC,但保守黨選民喜歡看BBC」。戰後以來,保守黨政府對於BBC的評價一向嚴苛,包括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的丈夫曾稱BBC為BRITISH Bastard Corporation(英國渾蛋公司),邱吉爾也曾懷疑BBC是「紅色經營」(意指立場偏向社會主義)等。

事實上,BBC成立多年以來,保守黨一直想削弱BBC,無論是縮編其營運資金,或是凍結執照費。舉例今年1月,時任保守黨政府的英國文化大臣多里斯(Nadine Dorries)凍結BBC兩年的執照費,考量英國在2022年飆漲的通膨率(2022年1月是5.1%,至10月已高升至11.1%),這意味著BBC未來必須節省至少20億英鎊的營運資金。此外,多里斯更強調未來將有可能停止執照費制度,改以另外籌措資金的方式,維持BBC營運。

年初BBC就英國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的「派對門」 (partygate)事件進行一系列的報導與節目討論,激怒保守黨人士,他們認為BBC的節目主持人對強生質問太過尖銳,新聞影片片段缺乏政府觀點與說法,又加上煽情的配樂、引導性的旁白音,多里斯批評BBC表現出「左派偏頗立場」('Left-wing bias')。

多里斯認為BBC的皇家憲章將於2027年到期,加上觀眾轉向訂閱串流媒體服務,以及通貨膨脹等壓力,這代表:公營電視的日子已經結束了。(The days of state-run TV are over.)多里斯甚至在1月時公開表達她對抗BBC的意志:

「只要我還在這個位子,BBC就結束了。」

(It's over for the BBC as long as I am in this job)

由於保守黨政府對於執照費問題有所保留,致使BBC在經營上也必須有所因應,近日即指派曾任私募基金Perimira負責人布菲尼(Damon Buffini)為董事會副主席,執行財務結構改革,布菲尼也直言BBC應增加更多的商業活動。

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擔任英國數碼、文化、傳媒及體育(DCMS)大臣的多...

保守黨政府一直想削弱BBC,無論是縮編其營運資金,或是凍結執照費。圖為2019年...

▌BBC在21世紀的爭議與自省

BBC近年以來發生過幾次重大爭議事件,雖損及BBC作為公共傳播服務「公道伯/婆」美名,但相較於世界各地的商業廣電體系與頻道,BBC對於爭議事件發生後所進行的大規模調查與相關報告書,都在在顯示BBC作為公共媒體的職責與任務,以及面對重大爭議事件的反省。

(1)2003年的赫頓報告(The Hutton Inquiry):伊拉克戰爭報導與凱利博士之死

BBC在2003年5月指責英國政府誇大伊拉克生化武器威脅,質疑當時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的「伊拉克擁有45分鐘內就可發射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說法。這是因為當時英國政府武器專家、生化博士凱利(Dr. David Kelly)將內幕告知BBC記者吉利根(Andrew Gilligan),當時相關報導引發社會大眾對於布萊爾政府的負面評價以及反戰情緒,因此導致軒然大波,不過吉利根甚至在聽證會上都未洩漏凱利博士的真實身分。

後來因為凱利博士向國防部揭露「自己就是傳播消息的消息來源」,一週內國防部對外公布凱利的姓名身分,但凱利在公布姓名後約10天自殺身亡。

此事件導致布萊爾任命高級法官赫頓(Lord Hutton)進行調查責任問題,隔年發布赫頓調查報告指出,澄清政府並無不當行為,並指出凱利不應洩漏機密,並且強烈批判BBC的報導流程瑕疵,指出吉利根並未掌握確切證據內容(僅依據手頭筆錄)而進行大幅度、持續性地報導,構成對政府的汙衊。

該報告一出,BBC多名管理階層與吉利根辭職。然而該份報告卻也受到英國公眾的質疑,與英國《衛報》、《獨立報》等媒體批評,主流媒體大多認為該報告並未指正布萊爾政府的責任,並且評價BBC在該則新聞製播上,已善盡保護消息來源、並且揭露醜聞的媒體責任。

2003年8月,英國皇家法庭聽證會外,反戰示威者戴上布萊爾的面具、舉牌指責布萊爾...

赫頓報告一出,BBC多名管理階層辭職,其中包括時任BBC主席戴克(Greg Dy...

(2)BBC在2015至2017年間,報導刻意扭曲工黨黨魁柯賓

2015年柯賓(Jeremy Corbyn)上任工黨黨魁,光當年度的媒體曝光率就遠遠超過他1979年從政以來30多年的總次數,大多是抹黑、斷章取義的報導居多,其中最具爭議之一的媒體就是BBC。

柯賓為工黨黨內的批判派,加入工黨前也為工運分子,長年以來並非工黨核心人物,並且始終反對布萊爾出兵伊拉克、反戰、反撙節、支持英國鐵路公有化等,因此出現主流媒體都不願公正報導柯賓的現象。而在刻意扭曲報導科賓的大量報導中,BBC的報導也受到關注,英國媒體改革聯盟(Media Reform Coalition)和柏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所合作的研究報告就指出,BBC對於柯賓及其支持者的報導,多半是帶有負面和失敗的用語形容。

根據一份卡地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 )的研究報告指出,BBC比另外兩家公共媒體——ITV和Channel4——採納更多的右派消息來源。當時,英國導演肯洛區(Ken Loach)甚至公佈BBC受理閱聽人意見的專線,呼籲民眾撥打BBC專線,請BBC務必公正報導,善盡公共媒體的責任。BBC Trust的調查報告於2017年出爐,該報告指出BBC政治編輯昆斯伯格(Laura Kuenssberg)在2015年11月的新聞中,刻意扭曲柯賓在巴黎恐怖襲擊後對槍殺政策的看法,已違反廣電公司的公正性與準確性準則。

前工黨黨魁柯賓遭英國主流媒體扭曲報導,其中包括BBC。圖為2016年柯賓在步出B...

(3)BBC在2017年爆出性別薪資不平等

2017年BBC公布了明星主持人的薪水後,被發現其中最高收入的96位,只有三分之一是女性,最高收入的前七名皆為男性,因此受到女性對於薪資不平等的抗議與反彈。

例如BBC收入最高的明星主持人埃文斯(Chris Evans),當時年收入約220 萬英鎊,與另一BBC最高收入的「女」明星主持人溫克曼(Claudia Winkleman)相比,後者薪水僅有埃文斯的五分之一(年收入約45-50萬英鎊)。這次薪資公開的報告,引發輿論與可能的官司,受大薪酬差別待遇的女性明星主持人們對BBC提出性別歧視的訴訟——例如2020年,英國就業法庭針對女主持人艾哈默德(Samira Ahmed)的控訴案中,判決BBC敗訴。

同時,英國平等與人權委員會(EHRC)運用《同酬法》賦予的權力,自2019年開始調查BBC是否有對女性薪資歧視的問題,根據BBC所提供的所有薪資計算的歷史資料、系統與流程,與相關申訴系統問題。

調查報告雖然最後做出BBC並無任何非法的薪酬歧視行為,但建議BBC進行改進以提高透明度並重建對該組織內部女性員工的信任。相關的問題包括:投訴系統與流程未顯示其獨立性,內部溝通不夠完善且緩慢,對薪資結構的解釋不夠透明完整,亦對同工同酬的解釋不清。EHRC調查報告指出,BBC必須持續改善其薪酬制度與原則,並且與工會協商解決這些雇傭問題,每五年向EHRC報告同工同酬審計規範。

左為BBC收入最高的男性主持人埃文斯,右為收入最高的女主持人溫克曼,溫克曼的薪酬...

(4)2021年的戴森報告(Dyson Report):BBC訪問戴妃爭議

BBC在2021年發布戴森勳爵(Lord Dyson,最高法院大法官)對1995年BBC節目《廣角鏡》採訪威爾士王妃戴安娜的相關情況的獨立調查。這起因於BBC董事會2020年任命戴森勳爵檢視當時的文件和紀錄,並且訪問當時參與該節目的相關人士。

調查報告指出,當時《廣角鏡》節目製作流程不符合BBC採訪製播原則,包括節目中所顯露的物證為假,以及當時如何影響戴安娜接受訪問的方式與手段。

雖然這是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發生的事件,但針對調查報告結果,BBC也因此全面改革採編製播流程與程序,包括修改編輯指南、對於敏感訊息的處理方針、編輯人員的全面綜合培訓計畫、可能具有爭議的計畫應該特別標註「紅旗」;全面改革BBC投訴流程,必要時舉報人將可直接接觸BBC董事會而非高級管理階層,建立更明確的治理與責任體制。

1995年BBC節目《廣角鏡》採訪威爾士王妃戴安娜,內容引起英國國內軒然大波。 ...

▌數位時代新定位:BBC的獨特性

BBC節目在近年亦有遭到批評:

過度追求娛樂化、靠近商業廣電體制的內容,這樣的發展還需要公共廣電服務的存在嗎?

面對這樣的批評,BBC在2016年提出一個新報告書《A distinctive BBC》,指出BBC的獨特性,與其作為公共傳播服務,而被賦予公共資助的合理性。BBC提出了一個未來發展藍圖指標,特別是面對串流時代的挑戰,以及對抗長期以來,保守黨政府與市場派支持BBC縮編的論調。

該報告指出兩大挑戰:BBC廣電節目與線上內容都應努力成為該類型最好的節目,並且BBC的所有服務與產品都應明確區別於其他商業競爭對手。針對BBC未來發展,報告內容也提出幾個重要的指標:

1. 創意與編輯野心:執照費讓BBC可以承擔創意風險,並且提供高品質、具有挑戰性、創新性與吸引力的服務

2. 高編輯標準:滿足公眾對於公平、正確、公正的的高期待

3. 廣度與深度:提供廣泛的題材類型,確保提供各題材類型中最佳內容

4. 高水準的、首播的英國原創內容,支持本土創意與人才

製播高水準的、首播的英國原創內容,是BBC在過去長期、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至今BBC一直以創新和自省的態度,面對多變的媒體市場環境。即便BBC於2007成立的BBC iPlayer在當年已是公共廣電媒體創舉,但BBC仍不斷調整,在競爭激烈的串流媒體平台興起年代,選擇走向國際、聯合ITV共同創立新平台Britbox,建立新時代的BBC公共服務目標。

BBC近年更思索未來發展定位,主席戴維(Tim Davie)於今年就宣布《BBC Four》《CBBC》《Radio 4 Extra》三個頻道會轉為線上頻道,原有的電視頻道將關閉;12月7日又再宣示在未來十年內,希望能將全部頻道轉為線上頻道,這是百年BBC的巨大挑戰,一方面是因為它在傳統電視頻道上仍是領導品牌,失去頻道播出管道將有可能損及原有品牌價值,並且危及普及服務的任務與精神 (貧窮、高齡、鄉下地區、網路收訊不良的地區民眾有可能因此無法收看)。

其實在2016年時,BBC也曾將旗下的《BBC Three》改為線上頻道,但未達到預期的成效,2022年又回電視頻道雙軌經營。如今,數位化收視習慣已是當代趨勢,但以公共責任與普及服務原則,廣電服務存廢仍具爭議。若以《BBC Three》失敗作為前車之鑑,甫滿100週年的大公廣集團,如何保有原有精神,並持續克服數位化挑戰與公共資金短缺危機,則是BBC新的百年挑戰。

甫滿100周年的大公廣集團,如何保有原有精神,並持續克服數位化挑戰與公共資金短缺...

責任編輯/賴昀

製碼/解碼

林玉鵬、蔡蕙如,文化與政治雜寫游擊手,大眾文化碎片收集家。研究興趣包括新自由主義下的媒體與文化勞動、大眾文化民主化、串流時代的閱聽人視覺流動,現為熱愛研究努力教學的高教園丁。

深度專欄 英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