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紅樹林:東南亞最後一塊寶地的生命倒數
文字攝影.汪佳燕 Ann Wang
森林局警告過我們,以現在河岸侵蝕的速度,我們不用到四年就必須遷村了。
U Hla Moe Aung在這個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帶的小村裡跟我說道。
超過60年的軍政統治鎖國與歐美國家的抵制,在有限的開發之下,緬甸普遍被認為是東南亞最後的一塊寶地——豐富的天然資源、未被破壞與污染的大地。但過去這三年來,越來越多的報告顯示,緬甸的土地因為沒有規範的開發,已經受到嚴重的破壞,而現在的緬甸正處在關鍵時刻:到底是要繼續無止盡的開發呢?還是應該設立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
U Hla Moe Aung的小村貧窮的狀態非常明顯,多數人住在用竹子搭建成的小屋,家裡沒有水或是家具,村裡也沒有電。唯一的一所小學沒有固定課桌椅,學校放假時村民就各自搬回家使用。這個小村有約六百多人口,多數是從別處搬來的;約30年前,緬甸政府為了增加米的生產量,鼓勵農民搬到本來被全面被紅樹林覆蓋的三角洲地帶,開拓土地,種植稻米。
而這也成為紅樹林森林區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緬甸環境保育聯盟(Myanmar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Network)表示,三角洲地帶擁有全緬甸最大面積的紅樹林,但透過衛星圖像的比對,在過去的30年內已經失去約83%的紅樹林森林,對該地區的自然生態造成極大的影響。
伐木也是紅樹林消失的原因之一。在U Hla Moe Aung的小村,幾乎家家門前都放有高度及腰、捆綁好的柴木。當被問起木頭的用途時,大家的回答都出奇的一致:「是為了自家煮飯用的」。
森林局說,我們每砍一棵樹就要再種一棵。
U Hla Moe Aung帶著我,看他一棵一棵親手栽種的樹。我們走在用沙袋臨時鋪成的土路上,U Hla Moe Aung坐下休息,指了指眼前的河水,「這裡以前是我的鄰居家,因為河岸侵蝕,他們必須撤離,」當被問及這什麼時候發生的,「才三個月前呢。」他說。
大量的伐木與開拓其實已經造成緬甸靠海地區嚴重的河岸侵蝕問題。今年7月份在西邊的若開邦就有一百個家庭面臨迫遷。根據緬甸政府的統計,過去10年已有超過五百個家庭必須遷離,還有一百英畝的田地消失。岸邊紅樹林的消失,相對的也讓附近的村落少了面對天然災害時的保護,這也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在2008年遭遇特強氣旋納吉斯(Cyclone Nargis),失去超過13萬人口的原因之一。風災後,U Hla Moe Aung是他們家的唯一生還者。
「其實你剛剛去的村子,大家都非法進入明碼拉珒野生動物保護區(Mein-ma-hla Kyun Wildlife Sanctuary)盜取木頭,除了自己家庭煮飯用,也拿去市場賣。」在該地區做了超過17年船夫的U Myint Win表示。
大家都知道環境保育很重要,但是沒辦法,你不去找木頭,就沒有辦法煮飯,你不去伐木賣,增加收入,家人就有可能沒飯吃。
身為該野生動物保護區志願巡邏隊成員之一的U Myint Win感嘆,要是沒有開船載客人這份工作,他大概也會是非法伐木販賣的一員。
用Google地圖看,明碼拉珒野生動物保護區是該地區裡唯一綠色的一塊,也是該地區政府設立的唯一保護區,但在今天10月底首次曝光的無人機拍攝畫面顯示,保護區裡的大型樹木與紅樹林,幾乎已遭砍伐完畢,只有四散在保護區內的七個守護亭附近m,還可依稀見到紅樹林。
除了村民與本地的環境保育組職在河岸邊種植紅樹林外,森林局也是抓緊了腳步進行植木:
我們一年種植大約450英畝的紅樹林。
U Ohn Kywe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帶的一位森林局職員。在他簡陋的辦公室外,堆滿了正在腐爛的木頭,全都是從保護區非法盜墓者那沒收來的。
U Ohn Kywe抱怨,保護區太大,抓非法盜木的效果很差,除此之外還有賄絡的問題。「因此我們想要注重在植木上,」他表示這一代的人對於風災帶來的破壞還記憶猶新,很害怕災難再次發生。但他也坦承這工作很困難,從要跟農夫徵地、將幼苗運到種植地,到聘請工人,全都需要錢跟時間。但U Ohn Kywe感到無奈:
錢跟時間正是我們最缺的東西。
汪佳燕 Ann Wang
|
汪佳燕 Ann Wang
一名在男生堆裡求生存的攝影記者。台灣人,目前定居在緬甸。雖然常常沒水,沒電,沒錢(?),但這個開放中的國家有太多故事需要說,請持續關注我的作品。
▎作品網站:Ann W, the world and its people ▎Instagram: annwang077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