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如何干預波蘭大選:重點不在贏,而是製造對立、假資訊擾亂社會
近來境外勢力干預選舉已成全球熱議焦點,在台灣社會極化的情境下,此議題仍呈現信者恆信的現象,難以達成共識。但對其他民主國家而言,專制政權干預本國政治已是不爭事實——關鍵在於如何有效抵禦。波蘭總統大選剛於6月結束,開票結果由保守派的納夫羅茨基(Karol Nawrocki)勝出。雖然俄羅斯力挺的候選人並未當選,但本次波蘭大選正是檢視這類挑戰的範例,可了解敵方的干預手法及應對策略。
早在2025年4月,波蘭數位事務部長(Krzysztof Gawkowski)媒體訪問時直言:「波蘭正處於與俄羅斯的數位戰爭,俄國對本次總統選舉的干預規模前所未有」。波蘭政府數據顯示,俄國不僅大規模散佈虛假訊息,還發動混合攻擊,針對政府系統等關鍵基礎設施,這些活動強度更比2024年國會大選高出許多,可謂盛況空前。
票數慘澹的親俄候選人
過去專制政權常以民族主義作為虛假敘事的掩護,如蘇聯曾以「斯拉夫兄弟情」對波蘭進行意識形態洗腦,卻在反蘇情緒高漲的波蘭徹底失效。這種情緒只能用於是非不清、認同不明的地方。今日俄羅斯則轉向更隱蔽的代理人操作,試圖在民主國家內部製造裂痕,而非直接征服民心。
如本次總統大選親俄候選人馬恰克(Maciej Maciak)曾公開為普丁入侵烏克蘭辯護,稱普丁為優秀政治家,並以和平主義者自居,頻繁現身白俄羅斯國營電視台闡述反歐立場。俄媒與代理人網絡為其造勢,卻僅換來0.19%的選票(約3.6萬票),在13名候選人中排名倒數第二。
如此悲慘的得票數,是否代表俄國在波蘭並無市場?以及俄國判斷失準?事實上有調查顯示,近九成(86%)波蘭人視俄羅斯為威脅,普丁政權從情報即可判斷反俄民意在波蘭極具壓倒性。俄國扶植馬恰克並非以勝選為目標,真正作用在於測試極端親俄論調在波蘭的迴響極限,為後續資訊戰校準力度與方向。
移民問題讓俄羅斯有介選空間
不似專制政體,民主國家通常是百家爭鳴,很容易出現各種攻訐對手的聲音。在此前提下,社會往往會被簡化成正、反意見,立場越靠近中間的候選人理應越容易獲得多數民眾認同。但當社會的包容性漸低,少了中間派的聲音,兩極化就成為日常。這就是專制政體可以利用之處:專制政體可以藉由宣傳某些極端觀點,來破壞民主國家的團結與穩定。
例如,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波蘭已接收了超過200萬來自烏克蘭的難民,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截至2025年10月還有超過100萬人在波蘭境內生活,難民問題遂成為大選討論的主要議題之一。有些偏右翼的人民擔心波蘭政府在支持烏克蘭難民方面投入了太多資金,這就成為俄國得以介入的破口,俄國能以各種虛假消息煽動波蘭人民的情緒,削弱波蘭人對烏克蘭與難民的支持。
自2022年來,Qurium媒體基金會和歐盟DisinfoLab合作,共同追蹤俄國的虛假行為網絡,並將這些俄國代理人網絡命名為「分身行動者」(Doppelganger),可說是第一個系統性分析俄國「分身」的計畫。在本次波蘭大選中,它們發現俄國的分身行動者透過發送推文,加劇不同群體的衝突,並醜化歐盟領導者,藉以達到俄國分裂對手的目的。
俄羅斯的介選策略
俄國策略目前頗見成效,透過放大波蘭社會裂痕,成功滲透選戰。根據調查,有近40%波蘭人認為,繼續援助烏克蘭會延長戰爭,所以不該繼續聲援烏克蘭;也有77%的波蘭人擔心,廉價烏克蘭產品會反過來傷害本國經濟。這些民意直接反映在候選人政策上,如極右派門岑(Sławomir Mentzen,第一輪得票第三),他便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或北約,並要求限縮外國人的社會福利,以免濫用社會資源。
即使勝選的總統納夫羅茨基(Karol Nawrocki),也為了在第二輪投票中,能獲得門岑的選民支持,簽署門岑提出的八點宣言,反對烏克蘭入北約。納夫羅茨基上任後更否決延長難民福利法案,強調每月800波蘭茲羅提(約台幣6686元)的兒童補貼僅限已就業的烏克蘭家庭,並計劃限制醫療補助。此舉雖獲右翼支持,卻暴露民主社會內部呈現兩極化,為俄國資訊戰提供肥沃土壤。
西方國家的選舉保衛戰
俄羅斯除操縱波蘭民眾情緒、利用歷史恩怨加深波、烏裂痕外,更核心的戰略目標是摧毀歐洲整體團結。俄國的首要標的鎖定北約與歐盟:將北約污名化為「戰爭販子」,把歐盟描繪成外來勢力對波蘭的統治,從而在波蘭播下懷疑與混亂的種子;同時在歐洲各國複製相同戰術,系統性削弱歐洲對俄羅斯的戰略嚇阻。
波蘭政府為反制境外干預,推出捍衛選舉的「選舉保衛傘」(Election Umbrella)計畫,由數位事務部、國土安全局等單位跨部會統合,透過即時監控社群媒體假訊息、對非政府組織、記者與選舉委員會進行反干預培訓,並強化選舉資訊系統的網路安全,確保全民公平、正確取得選舉資訊。
在歐盟層面,2023年底啟民主防禦配套方案(Defence of Democracy Package),強制要求代表第三國政府的遊說實體須進行登記,以揭露境外不當影響。2024年歐盟進一步宣布「歐洲民主盾」(European Democracy Shield)行動,專注打擊外國干預與虛假資訊,構築跨國防禦網。
面對俄羅斯介選僅能亡羊補牢?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波蘭與歐盟的反制措施終究屬於亡羊補牢,即使堵住既有漏洞,專制政權仍能迅速開鑿新缺口。俄羅斯已將戰術升級為混合戰爭(Hybrid Warfare),不再僅依賴傳統巨魔農場(troll farm,國家動員的網路作戰人員)推送大量假消息,而是轉向碎片化的在地管道:收買網路社群意見領袖、操縱邊緣新聞網站,悄然滲透輿論底層。
俄國更在入侵烏克蘭後與西方徹底撕破臉,現在的俄羅斯已棄守最後偽裝,轉向赤裸裸的激烈手段。俄國開始在他國選舉的關鍵時刻,直接切斷油氣供應進行經濟脅迫,點燃民眾對執政者的怒火;或是運用AI人工智慧生成難辨真偽的深度偽造內容,系統性抹黑對手;同時動員在文化與宗教界的代理人,從價值觀層面左右選民意志。
最後,波蘭2025年總統大選帶來的啟示是,該國在移民、LGBTQ+與歐盟關係等議題上,仍深陷保守派對決自由派的分裂,這種結構性對立為俄羅斯散播虛假資訊提供了溫床。雖然納夫羅茨基的當選對克里姆林宮不利,主要對手佐薩斯科斯基(Rafał Trzaskowski)也同樣批評普丁,但只要波蘭內部持續分裂,俄羅斯即坐收漁利。
當前虛假資訊的殺傷力已不亞於傳統戰爭,它不再只是左右單一選舉,而是長期侵蝕民眾對民主制度的信任。民主領袖若要反制虛假資訊,必須積極面對並處理移民、經濟不平等與民族認同等灰色地帶議題,以政策化解反建制民眾的不滿,才能鍛造社會韌性。
責任編輯/張郁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