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制裁經濟學」:設立石油價格上限會比禁運有效嗎?

聯合新聞網 Closer to Europe
示意圖。烏俄戰爭爆發後,俄國石油的海運出口量其實是增加的。 圖/路透社

文/徐曉強

俄烏戰爭開打後,歐美政府為制裁俄羅斯,紛紛宣佈將停止購買俄國石油。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在戰爭初期的2、3月,就開始禁止企業進口俄國石油;歐盟則將於今年12月和明年2月,分階段禁止購買走海運的俄國原油及相關產品(例如:粗柴油、揮發油、汽油),同時也禁止歐洲企業替俄國石油運輸提供任何保險、再保險、貸款等金融服務。但以現況數據來看,制裁措施似乎並未損及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反讓西方通膨困境加劇;不過在9月2日,G7國家領袖改採新招:對俄國石油及油品設定價格上限——直接禁止俄國石油為何不見成效?「價格上限」措施能確實產生制裁效果嗎?

西方國家禁止俄國石油進口,照理說會造成對俄石油的總需求下降,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俄國石油油價會因此下跌,從而造成俄國出口石油收入減少,達到經濟制裁的目的。(俄國也可以減產維持油價,但數量下降同樣會造成石油出口收入減少)

但爬梳近期公布的新數據後可以發現,西方祭出禁運措施後,事情好像還沒有按照他們原先預期的方向走,反而造成自身嚴重的通膨問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6月中公布的數據,俄國石油出口量雖然在3月開始下降,跟戰爭前相較每天大約減少50萬桶,但戰爭爆發後國際油價高漲,反而使俄國同期賺得比往年還多。

俄國雖然石油出口量下降,但因國際油價高漲,反而讓俄國賺得比往年同期還多。 圖/國...

禁運俄國石油的效果,沒有按照歐美國家原先的預期,反而造成自身通膨問題。圖為俄羅斯...

▌為何歐美禁運措施效果不如預期?

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實施制裁之初的4月份,俄國原油產量一度從原先約一天1,000萬桶掉到910萬桶,之後卻開始慢慢增加,7月就已經差不多回復到戰前的水準,僅微幅下降31萬桶左右,對俄國經濟影響遠沒有想像中的大,為什麼會這樣呢?

答案其實查看俄國石油的海運出口後就一目瞭然。

俄國生產的石油超過八成都出口,分別經由海運、陸地管線送到其他國家,

而戰爭爆發後,俄國石油的海運出口量其實是增加的。

商品市場數據分析公司Klper發布的6月數據顯示俄國原油的海運出口量,從今年第一季平均每天約 310 萬桶增加到第二季的平均每天約 380 萬桶。

從第二季開始填補美國及其盟友造成俄國石油需求缺口的大買家,是中國、印度和土耳其。

其中印度的進口量更是從二月的零、快速增加到現在一天100萬桶左右。歐洲來自荷蘭、義大利和波蘭的買家,也趕在12月禁令生效前大舉採購,使得歐洲對俄國石油的海運進口量從4月起不減反增

國際能源總署8月份最新的報告中也寫道,俄國對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的石油出口量雖然下降了220萬桶,但這個缺口的三分之二被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國家補足,俄國為了吸引新買家、擴大舊買家的進口量,甚至祭出每桶石油按照國際油價減少20-30塊美金的價格優惠。

上述因素加總起來,俄烏戰爭爆發後的六個月期間,俄國因為國際油價高漲、中國和印度等國擴大購買這兩項因素,石油出口收入其實賺的比往年都還多。反觀歐美卻因為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高漲,飽受高通膨之苦,石油制裁傷害自己比傷害敵人還多。

當然,現在就宣稱歐美對俄國的石油禁購措施沒效果稍嫌過早,畢竟歐盟—超過一半俄國石油出口的目的地—還沒有正式禁止購買,石油制裁若依照計畫年底開始分批生效,俄國石油需求將會大幅減少,這個缺口可能是中國、印度等國無法在短時間內填補的,因此理論上預期俄國需要進一步降價求售,但若以整個國際市場考量,其他產油國的油價也會因為歐盟、其他國家的需求移轉過來而上升,造成國際油價居高不下,加劇全球通膨問題。

禁運俄國石油的效果,沒有按照歐美國家原先的預期,反而造成自身通膨問題。圖為運送石...

俄國對歐美日韓的石油出口量雖然下降,但缺口被中國等國家補足;自烏俄戰爭開始以來,...

若以整個國際市場考量,其他產油國的油價也會因為歐盟、其他國家的需求移轉過來而上升...

▌如果對俄國課徵石油進口稅,有用嗎?

石油禁購之外,也有一派經濟學家建議對俄國石油課徵進口關稅,並將課徵到的稅額直接拿去資助烏克蘭對抗俄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課稅之後,生產者因為利潤下降,生產誘因隨之降低,導致產量變小;而對消費者來說,商品價格變高,需求量也會下降。

如此主張的經濟學家希望透過「課稅」的方式,既降低俄國石油收入、又減低歐美本身對俄國石油的需求,但這個方法並沒有避免掉價格上漲的通膨問題,歐美終究還是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獲得俄國石油。

通膨問題已經夠嚴重了,烏克蘭的盟國們除了禁止購買俄國石油或是課稅之外,難道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可以同時減少俄國石油收入,又不影響自身進口石油的負擔嗎?

停泊在俄羅斯港口城市納霍德卡附近海岸的油輪。 圖/路透社

▌「價格上限」會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現在G7準備採取的措施,是針對俄國石油進口成立「買家卡特爾」(cartel)、訂定一個石油購買「價格上限」。這個想法最早由美國提出,3月初時G7的財政部長就已經對此構想表示認同,不過因為實施細節複雜,進展緩慢,一直到6月底,G7國家領袖才同意開始認真討論,並在9月2日終於同意對俄國石油及油品設定價格上限。

雖然實施「價格上限」的許多細節至今G7都還沒說明清楚,但概念上,是希望設定一個稍微超過俄國生產石油邊際成本的價格(《彭博社》報導可能設定為一桶40-60塊美金),讓俄國還是有動機生產、出口石油,而不至於影響國際石油供給,同時達到減少俄國石油收入、歐美獲得合理價格石油的雙重目標。

有人質疑只有G7國家實施「價格上限」的效果有限,畢竟俄國還是可以繼續賣石油給中國、印度等國家,不過有跡象顯示,這兩個「友俄」國家能夠繼續購買俄國石油的空間可能已經不大。根據《路透社》報導,中、印兩國佔俄國原油出口從去年7月的21.7%增加到今年7月的41.4%,不過兩國的進口量已經在6月時見頂、7月開始下降。

而且G7訂的價格,未來也會對中、印購買俄國石油的價格產生影響,他們在購買俄國石油時會有更大的談判籌碼,如果俄國不願提供更大的折扣,他們大可被動參與「價格上限」機制,或是間接透過G7國家購買便宜的俄國石油(《經濟學人》資料顯示,中、印現在的購買價格大約落在63-73塊美金之間)。

G7國家不擔心其他國家不加入「價格上限」機制的另一個關鍵點,在於歐洲和英國企業目前對俄國石油海運的保險、再保險和貸款的業務上,幾乎是擁有獨佔的地位,囊括了高達85-90%的市佔率,未來只要俄國石油售價高過G7的價格上限,這些企業按照規定就無法提供相關金融服務,俄國石油當然也就無法順利出口到其他國家。

G7國家認為上述這些因素會迫使俄國不得不配合接受他們訂定的「價格上限」,大幅減少俄國石油收入的之際,也能讓參與國繼續獲得低價的俄國石油,使他們的石油需求不會像實施禁購令一樣,完全轉移到其他產油國、推升國際油價,造成嚴重通膨問題。

G7準備針對俄國石油進口成立「買家卡特爾」、訂定一個石油購買「價格上限」。圖為接...

反戰團體在德國沿岸附近的俄羅斯油輪船身寫上「石油為戰爭助燃」。 圖/美聯社

▌俄羅斯會不會反制「價格上限」?如何反制?

面對烏克蘭盟國更犀利的經濟制裁手段,俄國當然也不會坐以待斃,將會積極培植G7國家以外的企業提供石油出口金融服務,力求維持一定的石油出口量;或是俄國也可能接受價格上限,但用包裹其他商品的方式連同石油一起出售,以減輕經濟衝擊。

也有分析師認為俄國可能會使出極端手段,乾脆大幅減產石油,推升國際油價、加劇歐美國家的通膨問題。有鑒於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出口收入佔俄國財政預算約 45%,俄國如果真的出此下策,等於是要比拼俄國和歐、美誰的經濟先垮台,如此玉石俱焚的做法目前看來機率不高。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分析,G7「價格上限」機制推行之後,國際石油市場將會被分成三塊:非俄國生產的石油(佔國際市場總量90%)會用國際油價交易;一部分無法繞過G7企業的俄國石油會用價格上限交易;而剩下的俄國石油,則會用介於價格上限跟國際油價的價格,與制裁國以外的國家進行交易。

但要能成功推行「價格上限」機制,G7必須有辦法訂出一個剛好的價格才行:訂太高,對俄國石油收入影響有限;訂太低,俄國寧可不賣,效果會跟歐、美不跟俄國買石油一樣。

俄國生產石油的邊際成本,可能成為影響俄烏戰局最重要的情資。

要能成功推行「價格上限」機制,G7必須有辦法訂出一個剛好的價格才行:訂太高,對俄...

責任編輯/賴昀

Closer to Europe

徐曉強,愛上歐羅巴的亞當斯密學徒。巴黎政治學院歐洲事務碩士畢業,曾在歐盟、智庫、政治顧問公司以及立法院服務。目前為自由投資人及專欄作家,希望能透過文字分享自己對歐洲社會、文化和時事的觀察。

深度專欄 俄羅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