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海霸王?《歐亞海上之主》中俄海洋博弈新紀元

聯合新聞網 廖珮岑
2022年5月5日,克里米亞的俄羅斯海軍學員進行勝利日閱兵彩排。 圖/美聯社

「每年去調查的時候,田埔水庫海邊的沙坡都不一樣。第一年的時候很完整,第二年再去時,沙坡斷面缺了一角,被海水侵蝕,第三年的時候,本來很高的沙坡,因為底層掏空,上層沙往下滑落,整個沙坡就變矮了。」長年在金門海邊做野生動物調查的研究人員,一邊在紙上畫著「沙坡動態圖」,一邊對我說。

在金門,海邊沙坡的移動原本是很正常的現象,尤其在冬天東北季風的吹拂下,沙丘總是會重新堆疊,每年換上一個新的形狀出現在眾人眼前。「有些地方(的沙)甚至會誇張到移到馬路上。」

但是近幾年的金門,海沙的移動幅度異常,這跟金門對面的中國沿海的抽沙作業船有極大的關係。臨岸海底因為抽沙而深度變深,海浪打到沙灘上後就會將岸上的沙回填入海,海岸的沙也就越來越少,面臨崩塌向內縮的局面。「金門沿岸許多碉堡地基被掏空就是,例如那個天空之城。」研究員說。

就算這些抽沙船只是在中國近海作業,只要過度抽沙,一樣會造成金門面臨沿岸內縮的狀況,也就意味著國土面積縮小的事實,何況這些中國抽沙船時常越「界」。邊界是國家主權的象徵,然而海上的邊界時常隨著海流、海沙和海上的漁船浮動,這些「浮動邊界」似乎預示著當今歐亞大陸大國崛起的新契機。

中國在6月的休漁期,常有快艇、漁船及抽沙船趁勢越界到馬祖海域。 圖/馬祖海巡隊

講到歐亞大陸各國的角力,很容易先聯想到19世紀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大博弈。當然,歷史上所稱的「大博弈」結束後,並不表示歐亞大陸的大博弈就真正的結束了,依然會有下一場「大博弈」出現,為彼此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明爭暗鬥,於是有了20世紀蘇聯及美國的冷戰。

大博弈並非只是表面上的兩國相爭,更多的是這些位於大國邊陲地帶的民族如何掙扎求生,以及小國與大國之間如何互通有無,因此,可以說是這些發生在邊境的鬥爭,才能成就歷史上諸多帝國的興盛。正如本書開頭就引用地理兼國際關係學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說過的一段話:

「誰掌握了邊陲,就主宰了歐亞;誰主宰了歐亞,就掌控了世界的命運。」

位於這些大陸邊陲的港口及沿海地區勢必得被考慮進去,更不用說那些主權混沌不明的海洋區域,海洋可以說是一個權力轉移的重要舞台。因此,《歐亞海上之主》即是一本從歐亞大陸邊境的海洋區域出發,重新思考與理解冷戰結束至今,崛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與美國及其盟友所形成的海上競逐新時代,是一本難得以海洋為主要詮釋視角看待整個世界局勢的書籍。

關於中國、俄羅斯與印度為何在本世紀積極向海上發展,作者提供的線索有三個,分別為達成地緣經濟實際效益、建立全球的強權地位和保障自己在地緣戰略上的安全利益。為此,必須加強經濟影響力、強化海軍部署,以維護海上要道的安全無虞,而這就會反應在各國之間的結盟、海軍基地的建設、商船運輸系統的建立,以及漁業的發展等行動上,形成多個國家一邊衝突、一邊競爭的海上博弈局面。

美軍航空母艦雷根號。 圖/美國海軍

中國、俄羅斯、印度與美國及其盟友形成海上競逐新時代。圖為2021年6月,美國與印...

中國、俄羅斯與印度在本世紀積極向海上發展。圖為北京一家書店所販售的地球儀,上面標...

不過,除了本書從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經濟,來看各國的貿易、投資與能源安全政策之外,我也想稍微聚焦在地,從國家試圖在海上伸展手腳的邊界(不管虛實,雖然通常都是虛的),來看看這場正在發生的海上博弈。

邊界無所不在,國家邊界的成形關乎國家主權如何延伸,以及如何掌控資源。不過,相較起陸上邊界的劃界,這種立體非平面的(相對陸上也較難偵測)、流動的、曖昧不明的海洋邊界界定,似乎不能輕易用陸上思維來思考,也因此更難以被想像。尤其在海洋資源逐漸枯竭、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今日,海上邊界的劃分正在面臨新的機會與威脅角力。

跟台灣息息相關的,無非就是作者提到的,目前情勢持續升溫、海上要道繁複涉及多國且貿易量將近全球三分之一的南海地區。而中國在南海的擴張基本上得從陸上的領域化,並將其延伸到海上來看待,也就是在南海地區諸國進行上至協助上游地區水壩等的基礎建設,下至各國沿海港口興建投資的行動,藉由經濟合作方式獲得地緣經濟的利益及未來需要時的戰略部屬。

穩固陸上建設的同時,中國政府的政策也延伸至造船、航運以及物流供應鏈的串聯,並且與國內的水產養殖及遠洋漁業資源進行整合。而這些都跟中國的一帶一路及海上絲路政策有著極大的關連,也是陸海串聯的實際樣貌。為了保護上述漁業利益,中國也擴編海上民兵,將漁船軍事化。這些漁船基本上就類似於「移動的中國基礎設施」,進入所謂的「海上灰色地帶」,造成公海上諸多漁權問題的產生。

2018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海主持解放軍海上閱兵。 圖/美聯社

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在南海進行遠海作戰訓練,一架艦載J-15戰鬥機準備降落。 圖/...

事實上,除了作者一再強調,為了國家戰略利益而建立的海上民兵系統外,沿岸海洋資源的過度捕撈,以及國內乃至於國際上龐大的漁業資源需求,也是導致漁民向海上灰色地帶拓展的原因之一。為解決海洋資源枯竭問題,中國政府進而鼓勵內陸水產養殖的發展,然而,養殖飼料依然需要取自海洋,並且隨著中國國內越來越注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人民也開始提倡與追求海洋中的「天然」水產。

因此,上述種種原因皆造成灰色地帶的漁權及各國主權問題,使得海上邊界不斷挪移,同時,挑起南海諸國的敏感神經,更不用說還有各種其它資源分配的問題了,例如本書極少提到的海底電纜線,以及本文初期提到的抽沙船等海底結構問題。

若將焦點轉移到俄羅斯,在這片大陸上,過往的其它政權也是早早對於海洋資源深感興趣。早在18世紀時,彼得大帝就曾經將眼光放到波羅的海,建立濱海城市聖彼得堡。後來的蘇聯也積極推動海軍部署等軍事行動。而2014年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克里米亞戰爭以及今年發生的烏克蘭戰爭,皆與海洋地緣政治、經濟利益脫離不了關係。

2022年4月,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在烏克蘭戰爭中被擊沉,烏克蘭郵政局...

2022年5月8日,烏克蘭襲擊佔領黑海蛇島的俄軍,俄軍陣地和一架直升機被摧毀,濃...

除了波羅的海、黑海、內陸裏海及地中海的串聯,在全球氣候變遷,北極冰層融化,打開北極航道的情勢下,陸上大半領土都與北極的北冰洋連接的俄羅斯,自然也是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作者提及的俄羅斯在北極的地緣經濟利益,不外乎就是保護天然資源,包含石油、天然氣以及漁業資源等,同時,想盡辦法利用科學研究、擴增破冰船數等方式操控逐漸疏通的航道。除了與北極接壤的諸多國家政府與地區居民捲入北極資源之爭外,國土沒有直接接壤的國家也開始覬覦北極資源,例如本書提到的中國,正積極與俄羅斯合作開設一條「冰上絲綢之路」。

比較特別的是,北極的海冰呈現季節性的浮動,時而結冰,時而融化,且不同地區的時間性不同,讓資源的爭奪更具挑戰性。這不只反應在海平面的船隻航行問題,也包含漁權、能源探勘及水下電纜線鋪設等。這些都讓本來就混沌不明的「邊界」跟著冰層的變化而浮動,也讓主權更具爭議與挑戰。

或許正如這些總是虛實不明、不斷被挪移與被爭奪的國家「邊界」一樣,變動是常態。國際局勢不斷變化,隨著主要對抗美國的中俄印大國崛起,已經被捲入的我們,勢必得從這些最具爭議性的海上區域開始,重新建立認知世界的框架及想像。

北極的海冰呈現季節性的浮動,讓海洋資源的爭奪更具挑戰性。圖為挪威北部斯瓦爾巴群島...

《歐亞海上之主:群雄紛起的海上大亂鬥》

作者: 傑佛瑞‧格雷許

譯者: 葉文欽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3/22

內容簡介:第一本完全從海洋視角出發,綜觀歐亞國際局勢的著作!本書作者傑佛瑞‧格雷許將帶領讀者從歐洲到印度洋、太平洋,一探當前海上戰略形勢的消長。對於北極冰帽的融化會如何創造新航路,又會如何讓各方露出猙獰、搶占天然資源,也有嚴謹的觀察。在其筆下,我們不但看到美、中、俄、印等強國爭霸,也看到地球的面貌正在改變,不久後的未來可能就是歐亞海上新紀元的開始。

廖珮岑

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期望以人地關係的角度紀錄世界。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時報報導文學獎、鍾肇政報導文學獎。自從在蒙古和中亞流浪一段時間後,對遊牧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除了持續關注中亞議題,最近也開始關注圍繞台灣猛禽棲架所組成的生態農業實踐。持續累積專題《遊牧過渡帶 Inner Asia Travel》的內容。

深度專欄 中國 俄羅斯 南海主權爭議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