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研究的女性先驅:珍古德的傳奇人生(1934-2025)
文/林齊晧、李牧宜
珍古德(Dame Jane Morris Goodall)出生於1934年英國倫敦,其家庭背景沒有科學家的淵源,而是經商的父親與一位專注寫作的小說家母親。珍古德的童年歲月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40年納粹德國發動對英國的「倫敦大轟炸」(The Blitz),躲避空襲的恐懼日常,是珍古德的童年戰爭陰影。
一般人可能會想像,珍古德日後能成為傑出的研究者,必定是求學時代受過紮實的學術訓練。但實際上,珍古德沒有大學學位,過往幾乎是靠自己的閱讀與熱情,投入野生動物和自然環境的領域裡。
1953年珍古德18歲時就讀秘書學校,學習打字與記帳等技能,在女性知識分子仍屬稀罕的年代,秘書工作已經是許多時人女性可以糊口、還算體面的職位。不過珍古德的志願不囿於此,存到一筆錢之後,1957年珍古德受朋友之邀前往非洲肯亞的農場,並且遇到生涯的貴人——肯亞的英裔考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
利基看中珍古德的細心與敏銳觀察力,聘請成為研究團隊秘書,甚至鼓勵珍古德參與研究。利基認為,沒有經過大學正規學術訓練的珍古德,能夠跳脫學科思考框架,反而是投入黑猩猩觀察研究的最佳人選,而這也是當時亟欲尋求突破的靈長類動物學所需要的人才。
在利基的安排與募款下,1960年7月14日,年僅26歲的珍古德踏上了坦尚尼亞的貢貝溪國家公園(Gombe Stream National Park),開始研究黑猩猩的社會和家庭生活。珍古德透過遠距離的觀察,以及耗費了好一番功夫才得以近距離融入黑猩猩社群,貢貝黑猩猩研究找到了震驚世人的成果。
珍古德一反過往學界慣用的編號方式,將她所觀察的黑猩猩逐一命名,但這種方法被當時的學界批評「過於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加上珍古德取得黑猩猩社群的信任、融入其中,而被學界認為有產生依戀、欠缺客觀性的問題。而這些說法,多少也有針對珍古德根本沒受過正規學術訓練的質疑。
然而在珍古德的觀察中,發現了其中一隻黑猩猩——珍古德取名為「白鬍子大衛」(David Greybeard)——出現世人前所未見的行為:用一根樹枝釣取白蟻來吃。也就是說,過去普遍以為「只有人類才會製造、使用工具」的認知,在名為白鬍子大衛的黑猩猩身上,找到完全顛覆的證據。珍古德的發現讓利基十分驚奇,使利基有了後世經典的發言:「我們現在必須重新定義工具、重新定義人,或者接受黑猩猩也是人。」
人類與黑猩猩之間的淵源與連結,在當時找到了突破性的成果,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於所有物種之外,而是有跡可循;透過對黑猩猩的研究,有可能找出人類行為、社群發展的解答。
珍古德後續的研究發現,黑猩猩有擁抱、親吻、拍背,甚至故意搔癢等等,這些都被視為「很人類」的行為,在黑猩猩身上都找得到。這些行為證明了黑猩猩社群內部,存在著更親密且持久的情感關係。
在繼「白鬍子大衛」之後,珍古德另一個重點觀察對象——母黑猩猩芙洛(Flo)——所發生的親子故事,也成為令世人動容的研究。芙洛有5名子女,分別被取名為 Figan、Faben、Freud、Fifi、Flint,透過芙洛親子互動的觀察,珍古德認為黑猩猩確實存在著像人類一般,喜怒哀樂多樣而複雜的情感。其中福林特(Flint)是芙洛最小的兒子,芙洛對其照顧有加、形影不離,在芙洛過世後,頓失依靠的福林特顯現出悲傷的行為,還拉著媽媽遺體的手替自己理毛。最後福林特躲回媽媽構築的樹窩,但體重已經下降許多的福林特,不久之後就死去。這段觀察透過《The Sunday Times》新聞報的公開,獲得不少迴響,也有不少人從中找到親情的共鳴。
不過珍古德同樣發現了「黑暗面」,在黑猩猩社群裡看見為了爭奪領地而發動攻擊,甚至出現群體之間類似「戰爭」的行動。在黑猩猩社群內部,也有為了鞏固地位或爭奪資源,彼此攻擊、殘殺幼崽的行為。儘管有學者質疑其研究方法,在黑猩猩社群中設置餵食站的方式,有可能干擾並改變了黑猩猩們的覓食生活與社會關係,甚至因為餵食站的出現而導致黑猩猩們之間的戰爭。但珍古德認為,餵食站其實並沒有改變黑猩猩的本質;這個方式後來已經有所改進,但黑猩猩們的行為,仍是解答人類社群的重要線索,尤其在「人類為何戰爭?」、「人類為何發動暴力?」的疑問。
1970年代以後:從研究者到保育領袖
珍古德在1977年43歲時,創立了「珍古德研究所」(Jane Goodall Institute, JGI),用以繼續深入研究貢貝黑猩猩計畫。隨著研究發展,珍古德也注意到黑猩猩的保育問題,以及更根本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經濟發展之間的影響,而開始從研究者的身分投入倡議工作,為非洲森林與野生動物保育議題而奔走。
到後來1991年創辦「根與芽」計畫(Roots & Shoots),將目光轉向青年世代、培育年輕人關心議題和投入工作,珍古德一直活躍於世界各地,加上傳記圖書的出版、紀錄片的介紹等等,珍古德的形象在大眾媒體的傳播下深植人心。她的貢獻也獲得了全球的肯定,包括2002年被任命為聯合國和平大使、2004年獲封英國女爵士,以及2025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等無數榮譽。
珍古德芭比娃娃
美泰兒公司在2022年7月14日世界黑猩猩日推出了珍古德芭比,以進一步感謝她的重要研究及她為人道主義、科學領域的貢獻,也作為她26歲離開英國、前往坦尚尼亞進行開創性研究的62週年紀念(7月14日是當年珍古德踏入貢貝溪國家公園的日子,也是一切的開端)。
這款娃娃原型是年輕時的珍古德,身穿戶外卡其色襯衫和短褲,配備一副永不離身的雙筒望遠鏡、一個藍色筆記本,玩偶的旁邊還有她最著名的「研究夥伴」白鬍子大衛。
為了符合珍古德幫助地球的使命,這個芭比是由回收的海洋廢棄塑膠製成的,還獲得國際組織氣候行動夥伴(Climate Action Partners)的碳中和認證。為了達成認證標準,美泰兒公司除了對娃娃製作過程和原料進行嚴格評估,還從澳洲、迦納和美國的環境專案中購買碳抵消(carbon offsets)製成此商品,期待透過珍古德芭比訴說永續故事、激發孩子了解綠色職業。芭比娃娃的愛好者顯然對珍古德的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推出不久後即銷售一空。
珍古德表示,她希望這個芭比能為孩子提供啟發和靈感,這是她的童年時代背景缺少的。不過有趣的是,在珍古德小時候,她的父親曾經送給她一個名叫Jubilee的黑猩猩絨毛玩偶,和其他小女孩會喜愛的泰迪熊完全不一樣,甚至在旁人看來還有點「怪異」。但珍古德回憶,這個Jubilee黑猩猩玩偶其實是她愛護動物的啟蒙。
她回憶道,在成長過程中鮮少有被多加討論的女性榜樣,她看過許多小女孩玩芭比娃娃,但應該要有些不同的選擇。她希望女孩們不只是將明星作為夢想,也可以選擇像她一樣,走出去到大自然中研究動物。因此她很樂意與美泰兒合作,鼓舞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並為這個世界作一些改變。
直到晚年,珍古德依然保有十足的活力,在世界各國巡迴演講。2025年91歲高齡的珍古德,也來到日本、台灣等不同國家演講,珍古德曾經在2023年接受日本《朝日新聞》的專訪,討論到全球歷經了氣候變遷、Covid-19疫情時代、到俄烏戰爭的爆發,似乎越來越多人失去了希望與信心。珍古德對此現象表示:
珍古德勉勵世人,一個人微小的力量其實就能帶來改變。珍古德說她從來不會散播絕望,而支持著她的理由,是四個珍古德所相信的希望:「人類的智慧」、「大自然的恢復力」、「年輕人的力量」、以及「不屈的精神力」。
珍古德去世之前人正在加州,依照原定計畫,準備於帕沙第納與上千名年輕學生對談。她曾表示,自己長年來一直致力於為動物、人類和環境創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在這個飽受摧殘的世界中,年輕人是她最大的希望。比起年輕時的自己,他認為現代的年輕人表達能力更強、也有更大的熱情,他們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相信自己也相信環境的夥伴。
或許是感知到自己年事已高,珍古德在2025年的巡迴中,多次向外界提到「人生的下一段冒險旅程,就是死亡」。2025年10月1日,人在加州巡迴的珍古德,於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壽91歲。
珍古德的貢獻是全球公認、獨一無二的科學家,替人類的溯源和研究,留下豐厚的智慧遺產。而追溯珍古德的人生,在她的童年已有啟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讓珍古德懷疑人類殘酷的行為究竟從何而來,而童年時代接觸的大自然,奠定了對地球生命的感性。在珍古德的少女時代,透過《人猿泰山》以及《怪醫杜立德》的閱讀,我們看見珍古德嚮往的世界;曾經擁抱著名為Jubilee的黑猩猩玩偶,她踏上非洲大地,在純粹與野性之間,尋找人類的奧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