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滅的和平談判?以色列空襲卡達引發國際譴責,哈瑪斯宣稱「領導幹部未被擊殺」
以色列在9月9日突然發動對卡達首都杜哈的空襲,宣稱目標是要擊殺哈瑪斯領導階層及停火談判團隊,已知空襲造成6人死亡,其中5人是哈瑪斯組織成員。這是以色列首次攻擊海灣國家,然而長久以來卡達一直扮演調停國際衝突的中立國角色,更是在以色列與哈瑪斯的激戰裡負責斡旋停火的關鍵國家之一;如今遭到以色列侵犯主權、直接向首都轟炸,卡達強烈譴責以色列公然違反國際法,同時引發各國對於停火談判的憂慮:所有促成停火的外交努力是否已經破滅?當一個國家執意執行軍事行動時,中立國家也可能沒有安全保障?
▌以色列出動15架戰鬥機向卡達首都「精準打擊」
攻擊行動發生於9月9日,以色列向卡達首都杜哈發動空襲,位於杜哈北部卡塔拉區(Katara district)遭到轟炸。以色列軍方聲稱此次為「精準打擊」,出動15架戰鬥機、向單一目標發射了10枚彈藥;空襲任務的目標是要擊殺哈馬斯領導人及其談判團隊。根據卡達政府的說法,哈馬斯多名成員居住的住宅大樓遭到轟炸,而哈瑪斯方面也出面證實,有5名談判代表團成員在此次空襲中喪生。
不過哈瑪斯官方強調,領導階層在空襲中倖存,並且表示「以色列企圖暗殺談判團隊的行動失敗了」。卡達則表示有一名安全部隊成員喪生,這次以色列的空襲目前已知造成6人死亡(5名哈瑪斯成員、1名卡達安全部隊成員)。
雖然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對外宣稱這次的行動「正當合理」,並且表示這是回應報復9月8日耶路撒冷發生的槍擊事件;但是向中立國家卡達發動攻擊一事,仍引發各國的譴責與憂心。
首先當事國卡達就完全不能接受以色列為了剿滅哈瑪斯,幾乎無視國際法的軍事行動。卡達政府譴責以色列的襲擊行為相當魯莽且「公然違反國際法」,而且襲擊目標地點又是住宅區,已造成卡達公民的安全威脅。
卡達做為海灣國家之一,過去長久以來以「中東的瑞士」中立國角色自居,在國際衝突中扮演調停與斡旋停火的第三方角色。在以色列與哈瑪斯衝突爆發後,卡達也成為讓雙方可以談判的理想地點,而哈瑪斯在卡達也更相對有自由活動的空間。
這一次以色列直接向卡達砲轟,也嚴重影響了卡達作為調停者的角色,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表示,這次襲擊「公然侵犯卡達主權和領土完整」,法國、英國等也反對這次以色列的行動,擔憂將會導致局勢惡化。
▌當調停斡旋的中立國被轟,會有什麼後遺症?
而卡達最大的盟友美國又在這次空襲中扮演什麼角色?空襲前美國是否知情?根據以色列媒體的報導,這次襲擊應是早有計畫,而且在襲擊之前「已通知美國」,只是美國總統川普的特使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在接到訊息後向卡達通報,但為時已晚。
美國總統川普的態度則相當微妙,承認美國事前確實接到以色列的通報,不過川普強調「這是納坦雅胡的決定,不是我」。
一方面川普認為這次襲擊是「不幸的」(unfortunate),白宮也表示在卡達這個主權國家和美國的親密盟友境內,發動單方面的轟炸「無助於推進以色列或美國的目標」。川普也安撫卡達,「保證以後這種事情不會再次發生在卡達領土上」。另一方面,川普也說「消滅哈瑪斯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目標」(eliminating Hamas... is a worthy goal),間接地支持以色列的行動。
然而以色列為了剿滅哈瑪斯而向中立國境內開轟,此事帶來的後續負面影響可能會相當嚴重。其一是卡達擁有美國的戰略合作關係,也有美軍基地駐紮,但在以色列的執意下並未能確保其國防安全,有可能影響盟友之間的信任。而以色列的案例,可能也意味著——當一個國家執意發動軍事行動時,作為中立國的角色也有可能遭受池魚之殃。如果角色代換,當俄羅斯聲稱要剿滅「烏克蘭的納粹」而持續侵略、或是中國聲稱要「消滅台獨、維護祖國統一」發動攻擊,這些侵略行動不僅無法被即時有效遏止,還有可能造成其他調停國或中立國的安全威脅。
▌海灣國家的心思與反應
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老大哥沙烏地阿拉伯9日也迅速譴責以色列的攻擊。沙國王儲、實際掌權者穆罕默德.本.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快速致電給卡達的埃米爾(國家領袖頭銜)塔米姆(Tamim ben Hamad Al Thani)表達慰問,並譴責以色列當局此舉是「犯罪行為」,還表示沙國將全力支持卡達加強維護主權與國家安全。
沙烏地新聞通訊社發布的王室聲明稱:「王儲陛下代表王國全心與卡達站在一起,譴責以色列明目張膽地攻擊卡達,已構成犯罪行為並公然違反國際法和慣習。」
值得注意的是,沙國聲明還寫著:「『以色列佔領者當局』(Israeli occupation)持續的犯罪行徑,將帶來嚴重後果」。因為自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造成數以百萬計的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之後,沙烏地阿拉伯70多年來從未承認以色列,儘管沙以關係前幾年一度在川普斡旋下有正常化趨勢,但巴勒斯坦問題始終是未解癥結之一,而自從2023年以色列開始圍攻加薩以來,兩國再度因此疏遠降溫。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外長阿卜杜拉.本.札伊德( Abdullah bin Zayed)亦在社群平台發文表示:「全心支持親愛的卡達姊妹國」。除此之外,同為海灣國家的巴林、阿曼、葉門皆出言譴責,並表示支持卡達、呼籲戰事切勿升級。科威特媒體同樣稱呼以色列為「錫安主義實體」而不直呼國名。
對於上述國家而言,以色列的攻擊不僅凸顯其在美國支持下氣焰高張、不惜一切擴大戰事所帶來的威脅日益嚴重,更讓海灣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政治矛盾與糾葛浮上檯面。以油元致富的海灣國家中,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和卡達近年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持續擴張,許多衝突事件都可見其介入支持某一方或擔任調停角色。
然而,卡達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長期存在嫌隙——卡達不僅與伊斯蘭教什葉派宗主伊朗交好,卡達政府資助成立的半島電視台更經常批判中東威權政府(儘管卡達本身也是君主專制國家),由於對諸多人權團體和反政府勢力報以同情,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遜尼派海灣國家都批評卡達支持恐怖組織,2017年還曾發生連續7國與卡達切斷關係的雪崩式斷交事件,足見歧見之深。
話雖如此,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海灣國家仍有其他層層考量,儘管伊朗勢力減弱是這些國家所樂見的,卻也可能帶來兩種後果:首先,以色列身為中東唯一擁核國,其絕對的壯大對於周邊穆斯林國家而言絕非值得安心的事,這一點從以色列近兩年為剷除哈瑪斯而不惜攻打黎巴嫩、伊朗、葉門和敘利亞就能想像得到。
第二,若伊朗勢力削弱,促成伊朗自身或其他國家的民主化或轉變為共和制,可能鼓勵海灣君主國、埃及等專制國家內部的國民起而反抗、形成動盪與威脅,一如2010年代的阿拉伯之春浪潮,所以也非海灣國家樂見。
因此,海灣國家對以色列的譴責可說並不意外,他們或許可以口頭支持巴勒斯坦、實質上漠視以色列佔領和屠殺作為,甚至與以色列發展正常化關係(阿聯、巴林、摩洛哥等),但當以色列軍事攻擊範圍持續擴張,甚至嚴重威脅到區域內部的主權國家時,海灣各國也會以區域和政權穩定為最優先考量而加以譴責、反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