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們拿起槍:烏俄戰爭陰影下,兒童玩耍的「戰爭遊戲」
「我想趕快長大,當一個真正的戰爭英雄...」烏克蘭戰事不休,街頭玩鬧的孩子開始熱衷於戰爭遊戲,更多也期許自己成為保家衛國的軍人。軍事衝突無疑令兒童生活在巨大壓力之中,聯合國統計,約150萬烏克蘭兒童將面對心理困擾。而隆隆砲聲下的日子,如何改變了他們的童年生活?
隨著俄羅斯入侵逾一年半,軍事衝突大幅度改變烏克蘭人的日常。《法新社》報導,烏克蘭街頭現在可見到兒童熱衷於「戰爭遊戲」。學齡前的孩子互相追打、壓制,「不准動!你已經是人質了!」;而10歲出頭的男孩們身著迷彩服、頭戴舊鋼盔,扛著玩具衝鋒槍蹲在自己挖出的戰壕中窺伺。看似可愛的場景,反映出戰爭如何滲透社會最幼小的成員。
「我很喜歡玩打仗遊戲,我想趕快長大,當真正的戰爭英雄,」10歲的穆德拉克(Maksym Mudrak)拿著大賣場就能買到的藍橘色軟彈槍,表情卻無比嚴肅。
穆德拉克的父親(Oleksiy Mudrak)不是軍人,但他在基輔市內搬運物資時遇襲身亡,得年僅40歲。當時是2022年3月4日,距離戰爭開打還不到10天。穆德拉克的奶奶說,隨著時間過去,這孩子愈來愈沉浸在戰爭遊戲裡,更期待自己成為軍人。
「我把俄羅斯人當成最可恨的敵人,」穆德拉克說。
穆德拉克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住在基輔的牙醫雪夫申科(Lesya Shevchenko)表示,她的8歲女兒達娜(Dana)受轟炸影響改變很多,非常害怕巨大聲響。達娜以前遇到其他小朋友只問名字,現在則會先問「你是哪裡人?」若對方是俄羅斯人,達娜就會默默走開。雪夫申科說,儘管她教育達娜不需要討厭所有人,達娜仍表示「我覺得俄羅斯人都很邪惡。」
▌無聲的傷亡
聯合國統計,烏克蘭戰事至今至少已有500名烏克蘭兒童身亡。烏克蘭社福單位則說,至少已有9000名兒童因為戰爭變成孤兒。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CEF)估計,約150萬烏克蘭兒童恐要面對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其他心理健康風險。
英國慈善組織「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指出,戰爭下長大的孩子,可能面臨轟炸、學校或住家周遭變成廢墟、親友死去、挨餓、逃難等等,這些都會對人的心理狀況造成無法計量的長遠傷害。該組織長期援助災難地區的兒童,對衝突地帶如敘利亞、葉門、烏克蘭等地多有研究,這些地區一直都存在兒童普遍愛玩槍的現象。
即便沒有經歷生死交關的經驗,孩子依然面臨著隱藏風險。救助兒童會駐敘利亞的心理師解釋,當兒童失去遊樂場、失去娛樂方式,連出門都不再安全,他們無處可以宣洩精力,可能就會漸漸變得具攻擊性。該組織心理師也在波蘭境內的烏克蘭難民營觀察到,那裡的青少年難民慢慢浮現攻擊傾向,為了不讓他們拿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出氣,心理師致力用遊戲化的方式引導孩子發洩滿腔怒火。
▌殘酷遊戲抑或心理安慰?
軍事化的兒童語言令人怵目驚心,但心理專業者未必會強烈反對這些遊戲。《BBC》報導點出,戰爭之下的心理師不僅要避免將自身創傷投射到個案身上,處理個案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以往。例如心理師通常需要引導個案放下心防並面對情緒,然而,如果個案還要繼續生活在恐怖動盪的環境裡,要求他們放棄賴以維生的防衛心態是否真的合適?
烏克蘭心理學家哥茨堡(Kateryna Goltsberg)也隱晦指出,小孩玩的戰爭遊戲未必只有負面效果。她認為遊戲固然是現實的投射,但也是一種消化自身經驗的方式。哥茨堡說:
美國心理學家泰德斯奇(Richard Tedeschi)和卡洪(Lawrence Calhoun)於1990年代提出創傷後成長理論,雖然大眾普遍認為災難帶來重大打擊,他們卻發現有些人仍能將創傷轉化為正向經驗,對自我的認知、與他人的關係等多種層面都可能有所成長。
英國《Sky News》報導,記者在烏克蘭東部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行動時遇上一群年約10歲上下的男孩,他們手持玩具衝鋒槍或BB彈手槍,認真把守「檢查哨」。這群孩子的領袖納札爾(Nazar)說,他們每天從早上九點站崗到晚上九點。納札爾細數俄羅斯軍隊的暴行:轟炸和殺戮、強暴女性、把火炬丟進民宅等,但他強調自己現在「什麼都不怕」。
這群男孩並沒有把檢查哨當成遊戲,他們是全心在守衛村莊。納札爾表示,他們會攔下車輛盤查司機是否為俄羅斯人,方法是叫駕駛唸出兩個詞:「Ukrzaliznytsia」和「Palianytsia」 ,前者是烏克蘭國家鐵路(UZ),後者是一種烏克蘭傳統烤麵包,而這兩個詞很難用俄語發出正確發音,孩子們因此得以測試通關者的真實身分。事實上,這也是正規烏克蘭軍人使用的方法之一。儘管玩具槍毫無嚇阻能力,男孩們還是學著用聰明的方式保護家園。
▌心理支持刻不容緩
無論戰爭遊戲是否真能緩解一部分壓力,烏克蘭兒童的心理健康仍是外界關注重點,畢竟童年時期的創傷,很可能帶來一生的無形影響。《BBC》報導,很多沒有逃走的烏克蘭心理師或諮商師都在盡力幫助同胞,甚至會無償提供協助。
《美聯社》也報導,烏克蘭境內許多慈善組織都將重心放在心理輔導。「兒童之聲」(Voices of Children)已經協助過700名兒童,他們的父母通常因發現孩子行為異常而前來求助。「誠摯之心」(Sincere Heart)則設立短期營隊來幫助兒童和母親恢復心理健康,至今已服務超過8,000人次。救助兒童會、無國界醫生(MSF)等跨國組織都在努力拓展心理方面的服務。
正如兒童之聲理事長羅茲瓦多夫斯卡(Olena Rozvadovska) 所說:
「搭配長時間、品質好的協助,我們知道孩子能輕易克服所有創傷。」
文/王穎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