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粒手榴彈與世界大戰?如何判斷烏克蘭東部前線的擦槍走火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該如何判斷『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因為一枚手滑的手榴彈而起?」2月17日一早,...

▌下一粒手榴彈與世界大戰?如何判斷烏克蘭東部前線的擦槍走火

「該如何判斷『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因為一枚手滑的手榴彈而起?」2022年的烏克蘭危機至今還在戰爭迷霧中渾沌不明,但17日一早,不少媒體卻引用了《俄新社》引述烏克蘭東部分離主義者部隊的說法,指控烏克蘭政府周四凌晨向烏東地區發射迫擊砲與手榴彈「多次轟炸」,擔憂此舉可能會讓烏克蘭戰局擦槍走火、「開火?開戰藉口第一槍?」等新聞標題,亦成為台灣、甚至日本等國的熱門網路話題——但發生在烏東的「互轟開火」,本來就是過去8年、每天都在演的「頓巴斯戰爭日常」,17日的通報故事,只是烏東日均200起違反停火的通報之一——但在這種戰爭迷霧中,我們又該如何判斷是媒體的「反應過度」?還是擦槍走火的大戰火苗確實已經「意外燃起」?

以過去72小時來看,無論是頓涅茨克還是盧干斯克,都沒有出現明顯的衝突升級。根據OSCE烏克蘭停火特別監督觀測團的通報資料,兩區內累積的互射開槍、狙擊砲火、還是迫砲手榴彈...等等烏東每日的「常態性違規開火事件」,從2月14~16日之間,就累積有564案。

564案的數字看似驚人,但卻只是頓巴斯衝突的「消耗戰日常」。就算過去3個月來俄國在烏克蘭三方邊境佈下了15萬大軍壓境,但就最緊張的過去一個月來看,烏東前線的砲擊與零星交火,卻仍維持在低度衝突等級,沒有特別多、但也沒有突然變少。

圖/美聯社

烏克蘭政府軍與戰壕裡的野狗。在頓巴斯戰爭的前線,由於8年的內戰消耗,在地有許多因...

那所以台灣與日本媒體的「烏東開火新聞」是在緊張什麼呢?相關報導多引用「《俄新社》引述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的指控」說法,內容譴責烏克蘭政府軍在17日清晨2點30分,朝至少4個親俄武裝據點發動手榴彈與迫擊砲的轟炸砲擊,「烏克蘭政府軍違反停戰協議!」相關的控訴新聞,也同樣在烏克蘭親俄派的社群網路內傳播,頓巴斯的親俄武裝亦也據此譴責烏克蘭政府意圖撕毀明斯克和平協議。

一時間,各種「烏東開火!」、「烏克蘭發砲了!」的新聞也引發了網路騷動,但直到基輔時間17日上午10點為止,這些迫擊砲與手榴彈並未引爆更進一步的烏俄衝突——烏克蘭政府軍並沒有先發制人發動攻勢;俄國大軍與親俄部隊也沒有以此為「反擊藉口」發動入侵——相關的發言只來自於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真實的國際情勢並沒有如新聞報導一樣的激烈反應。

在國際的最壞估算裡,「烏東的擦槍走火」一直是最有可能挑起烏俄大戰的起火設定。但在現實狀況裡,除非頓巴斯戰爭出現了明顯的「部隊突進」,否則都很難直接引發交戰危機。

事實上,無論是過去的喬治亞戰爭、克里米亞危機,或者是其他比較不直接相關的敘利亞戰爭,俄國軍隊如果真的要使用武力,幾個大型的全國性媒體都會密集宣傳「出兵大義」——考慮到烏克蘭危機的出兵難度高(必須多路戰線同步、海陸空三軍併進),後續民生影響極大(動武部隊超過15萬人,且可能引發極為嚴厲的經濟制裁),克林姆林宮幾乎不可能在「不妥善大內宣」的狀態下無端動武,因此俄媒對於衝突事件的報導強度,無論是煽動性還是密集性,才是真正判斷「戰爭風險層級」的風向球。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在烏東引爆手榴彈之際,國際媒體——無論是俄系媒體還是歐美觀察——敏感關注的「擦槍走火熱點」,反而是在南方的地中海東岸:在周一俄國國防部長邵伊古訪問後,俄軍周四突然臨時在敘利亞佈署了4架Tu-22M3轟炸機,並帶著有「航母殺手」之稱的Kh-32飛彈,遙相挑釁正在亞德里亞海戰備待命的美軍航母杜魯門號戰鬥群;與此同時,美國海軍16日也有3架P-8A海上巡邏機,同樣在「地中海東岸」遭到數批俄軍Su-35戰鬥機,以極為危險、可能直接引發空難的「極近距離挑釁」接觸騷擾。

不過在這場國際迷霧之中,美俄雙方虛虛實實的疑兵之計,也確實讓新聞傳播充滿了相當高的難度與不可預測性。譬如說俄國國防部16日上午就宣佈「陸軍多支部隊」即將結束軍演,並撤離克里米亞半島的對峙前線。

照理來講,這是衝突降級的大好信號,但細究俄國官方公布細節資訊,幾支收到撤離命令的部隊——例如俄國陸軍的第3與第150摩托化步兵師——駐地基地本來就各在俄國西部、距烏克蘭邊境40~100公里內,因此俄軍這種調度,真的有「和平誠意」嗎?在這場數十年罕見的緊張對峙裡,故佈疑陣、搞來搞去的各種混亂賽局,卻也極為經典卻更需冷靜。

圖/美聯社

鏡頭背後 俄羅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