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苦戰到此結束:拜登憤怒答辯的「阿富汗終戰總結論」
【2021. 9. 01 美國/阿富汗】
20年苦戰到此結束:拜登憤怒答辯的「阿富汗終戰總結論」
「美國總統的『戰爭結論』...有道理嗎?」美國血戰20年的阿富汗戰爭,2021年8月30日深夜終於隨美軍最後一架C-17的撤離,終於畫上了血腥、混亂與懊悔交織的歷史句點。盟軍全軍撤離後,興高采烈的塔利班大軍也全面接管了喀布爾國際機場(KBL),並在興奮嬉鬧的情緒中,拉著大量美援繳獲軍械,就地擺拍合影,於世界面前展開了一場勝利小閱兵。但同一時間,因撤退時的混亂傷害而被重壓指責的美國總統拜登,31日晚間卻在白宮發表了一場總結式「終戰演說」。
拜登強調:美國在阿富汗淪陷後,14天內竟能空運撤離12萬人,「絕對是令人驕傲且無人能及的行動成就與成功」,但同時也強調決心撤退的戰爭抉擇,本就是不可能避免風險的零和遊戲,「美國在阿富汗學到了教訓...硬著頭皮繼續戰爭,只會讓中國與俄羅斯漁翁得利!」
針對拜登的終戰演說,美國媒體輿論大多認為「拜登的語氣和姿態都非常強勢」,甚至故意展現了自己面對阿富汗歷史決策爛攤的「怒氣」,試圖以此重新喚醒並連結那些因駭人撤退亂象而開始動搖,但其實心裡早已絕對厭戰、不想再繼續阿富汗征伐的美國主流民意,「暗示自己其實只是代替美國利益做了不得不作的抽身決定。
但像是戰略立場相對保守的《華爾街日報》等質疑派媒體,卻反被拜登強勢的終戰結論給激怒,甚至以報社立場正面發出了極為強烈的譴責性社論,痛批拜登政府「不思悔過的強辯」只會推卸責任,不誠實面對、甚至逃避自身錯誤的邏輯,讓人不得不高度質疑拜登在未來3年半任期的適任性與政策判斷力。
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總撤退行動,已於2021年8月30日晚間23點59分正式結束。阿富汗境內,包括駐守喀布爾國際機場協助平民空運的6,000名美軍緊急應變部隊,也隨著最後一批C-17運輸機的起飛而全數離境。
根據最後的撤退總數,從7月底開始至8月30日為止,美軍總共從阿富汗運出了12萬3,000人,其中除了5,500名美國公民外,其他絕對多數都是阿富汗本國籍人士;但與此同時,因安全與時間因素未能隨軍撤離,卻還有400名美國公民與6萬名富汗特殊移民簽證申請者(幫助美國工作或可能被塔利班威脅生命者),至今仍滯留於阿富汗境內,無路可退。
美國撤軍之後,派兵接管KBL機場的塔利班大軍,31日上午也在機場內舉行了匆促但歡欣鼓舞的「勝利小閱兵」。除了塔利班高階領導們親自巡視機場基地,大批換裝「繳獲美械」的塔利班特種部隊,也在現場供外媒拍照。許多基層士兵們更是喜洋洋地鑽進阿富汗戰機駕駛座裡「自拍擺拍」,快樂的塔利班幹部更是號召眾將士排排站好,以被俘虜的阿富汗C-130運輸機為背景「合影留念」。
雖然塔利班臨時政府承諾:「未來幾天之內,KBL機場就將重新開放民航...屆時持有合法護照與外國有效簽證者,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公民,都可自由出入境。」但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目前卻以阿國局勢嚴重不穩、「民航系統無人指揮控制」且有遭遇恐攻威脅為由,對阿富汗空域下達了禁飛令。
因此,在恢復民航遙遙無期,阿富汗各地又陸續傳出報復屠殺與恐攻內戰之際,美國國務院與塔利班正在交涉的「透過外交管道接手平民撤離」一案,目前暫時還沒有可信的執行眉目。
正當阿富汗戰爭正式與「美軍脫鉤」之後,美國總統拜登31日下午也在白宮發表了大長篇的「阿富汗戰爭終戰演說」,內容主要分為:
(2)美國會繼續協助滯阿美國公民平安離境,「但有些人被困住是因之前不願離開」;
(3)拜登政權接手的阿富汗難題,就是「硬拚撤軍」或「重新戰鬥」的零和遊戲,沒有任何折衷選擇;
(4)部份華府的鍵盤軍師一直嚷嚷著可以「低強度增兵」來施壓塔利班談判,但他們根本不理解戰爭之於戰士代價的本質;
(5)美國會持續獵殺ISIS-K,「用盡手段制裁他們直到世界盡頭」;
(6)美國以後不會再搞這種「幫人重建國家文化」的開放式無盡戰爭,未來的軍事行動都必須要有一個「短期而可行的任務目的」;
(7)美國必須集中精神應對俄羅斯與中國的「明日爭霸」,阿富汗戰爭已翻過歷史一頁了。
拜登的演說開頭,先是稱讚了美軍力拼撤離的驚人成果,在短短兩周內撤出超過12萬人的數字,無論是空運規模、任務難度、或者是執行的風險能量,美軍都辦到了超過所有人想像,甚至數倍於預期的偉大成果,
「沒有別的國家!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別的國家能辦到——唯有美國!只有我們有這種能量與執行實力,而我們也確實辦到了。」
與一般的想像設定不太一樣,拜登演說中先是以「撤退行動的勝利」來安慰美國人民對於「阿富汗戰爭失敗」的沮喪意識。接著再提起於826機場恐攻中,被ISIS-K自爆炸死的13名美軍陣亡將士,藉此凸顯救出12萬人的行動成就,是各界冒著高度風險與勇氣執行的「犧牲成果」,美國民眾理應對此引以為傲。
之後,拜登話鋒一轉主動解釋:阿富汗目前仍有100~200名美國公民滯留待撤。未來的行動任務將由國務院透過外交管道接手,雖然不會再動用美軍出面,但美國對自家人的撤離救援將一直持續「不會有時間停損」——但此時,拜登卻巧妙地把「滯留責任」默默轉移了回去。
拜登表示,根據國務院所掌握到的情資,目前尚滯留在阿富汗的美國公民,大多是「阿富汗裔的雙重國籍者」,「雖然早從3月開始,國務院就已經連續19次向滯阿美國公民發出了『撤離建議』」,但這些有在地家累或故鄉情節的雙重國籍者卻遲遲無法下定決心斷捨離,這才會導致最後時刻的各種疏散混亂與要走來不及。
澄清了美國對於「遺棄國民」的背景理由後,拜登也把演說拉進了重要主題:拜登政府所堅持的「831總撤軍命令」究竟合不合理?對此,拜登則維持了之前的堅持立場,並加碼強調「美國只能快刀斬亂麻...沒有更好的無傷選項。」
拜登再度重申:自己1月就職之後接手的,就是川普前朝惡搞的阿富汗爛攤。一方面,是因為川普此前以與塔利班完成了「單方面撤軍談判」;二方面,是川普在卸任之前,強行把駐阿美軍再度撤半,只剩下不到2,500人的侷限兵力。
依照川普與塔利班的和平約定,美軍只要在2021年5月1日前撤軍,塔利班就不會對美國人發動攻擊,並同時與阿富汗政府展開和解談判、切割自己與恐怖組織們的糾纏關係;但在同一時間,川普雖然施壓了阿富汗政府釋放5,000多名塔利班重刑戰犯,但合約裡卻沒有辦法有對等機制能夠有效約束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的談判進程,因此從2020年合約簽後開始,塔利班的武裝力量就直線上升,攻擊數量與結盟兵力全都來到了2001年開戰以後的最顛峰。
拜登表示:自己上台之後,必須在100天內決定是否遵循川普的5月1日總撤軍承諾。於現實來看,當時的直接撤軍,將提前阿富汗政府與社會的總崩潰;但就現實而言,美軍在阿富汗的現存力量與籌碼,並不足以逆轉這樣的敗局頹勢,
「除非重新對阿富汗增加派兵...但這又回到無盡戰爭循環的惡性輪迴裡。」
拜登表示,「重新對阿富汗增派美軍」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戰略選擇:一方面是美國民心對阿富汗戰爭的「厭戰情緒」非常明確,政府沒有理由一意孤行;二方面是重新增兵,等同全面撕毀與塔利班的和平談判框架,這會讓佔盡優勢的塔利班,有藉口對在地美國利益採取更侵略性的立場;三方面是短期增軍行動,並不能保證退場之路,畢竟增兵容易撤兵難...就算美軍重新升級戰爭,也無法對充滿問題的阿富汗政府,起到任何左右關鍵的「結構幫助」。
事實上,美國國會跨黨派的「阿富汗研究小組」(Afghanistan Study Group),曾在戰況總崩之前,向拜登政府提出「替代建議方案」,內容就認為:美國應盡可能避免阿富汗政府的「瞬間總崩」,因此短期性的增加駐阿美軍兵力,把原本只剩2,500人的規模拉到4,500人以上,或許能替阿富汗局勢增加更多談判彈性。
國會報告認為,無論是川普和談還是拜登撤軍,美國政府對塔利班的談判方針都有點「主從錯置」,陷入被對方牽著鼻子走的狀況。假若塔利班就是鑽和談漏洞來進行兩手策略,那麼美國也應該果斷地予以痛擊,以快狠準的短期重返,痛打打醒塔利班的錯誤幻想。
然而對於這種「微增兵」與「短戰爭」的政策邏輯,拜登卻非常不以為然——美國總統強調,反覆增兵的故事,在過往阿富汗經歷裡已經試過很多次,最後都只會造成「無盡托延的無法退場」;更何況,在刀光劍影的前線戰鬥中,只有美國派出了地面兵力,就根本不存在「微戰鬥」的二線可能性,各種戰場的壓力、敵軍的針對性攻擊,都將繼續消耗與犧牲美國大兵的生命,「此一政策只會確定『戰爭必定血腥繼續』,並無法保證能爭取到『更寬鬆的撤軍條件』。」
美國總統表示:有的意見認為美軍太早撤,導至阿富汗政府提前總崩;有的意見則認為美軍太晚撤,才讓美國公民與數十萬阿富汗盟友最後身陷險境。但撤離行動之所以無法提早啟動,一部份其實都是來自阿富汗政府的「政治求情」,沒想到在各種掙扎之後,最後自己提前崩潰還自行逃跑的,卻又是此前不斷要求「美國人要走請安靜不要影響我國軍民士氣」的阿富汗高官領袖。
「有些意見主張,阿富汗戰爭都已經持續20年了,為什麼不繼續打到30年、打到真正勝利為止呢?」拜登說:「對於這些問題,我反而要問:『對於你們來說,甚麼才是美國關鍵的國家利益呢?』就我看來,美國之於阿富汗只有一個目標——不能有任何敵意組織,膽敢再利用阿富汗充當攻擊美國本土的恐攻跳板。」
拜登強調,美國開啟阿富汗戰爭的關鍵目的就是報復911、殺死賓拉登。而此一目標早已在2011年就已完遂:
拜登表示,雖然蓋達殘黨與ISIS-K的威脅仍在,但美軍的軍事科技已經能殲敵與千里之外,美國的反恐能力也學到了20年的教訓,就算這些恐怖組織仍是美國之敵,但卻已沒有人能有效與結構性地對美國本土發動如同911事件一般的大規模恐怖攻擊。因此,重整戰略資源與目標,把箭頭瞄準到對美國國安利益更有威脅的俄國與中國,才是更合理的作法。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世界的局勢正在轉變——美國正與中國進行著激烈的戰略競爭,在各方戰線上我們也得迎接俄國的各種挑戰。我們有網路攻擊的問題、核武擴散的問題。我們必須重新整理美國國家競爭力,才能帶著國人面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演說分析,拜登的終戰演講顯得「非常憤怒、強勢且具有政治侵略性」;而《金融時報》也認為拜登的最新演說,已相當有力的方式,試圖為自己的阿富汗政策做出「棺材封釘」的最後解釋——自此之後,阿富汗戰爭無論帶來多少難堪回意,都將成為「美國的過去式」。
不過一向在外交政策上保持著保守立場的《華爾街日報》,就非常生氣地批評拜登的終戰演說「諉過、推卸、狡辯逃避的毫不誠實」。
《華爾街日報》認為:拜登所提的「川普爛攤」或前朝困境,雖然情有可原,但作為「現任的三軍統帥」他本來承擔著修正國家政策的全部責任,怎麼可以兩手擺爛、卻始終不對這一聯串的政策與官僚瑕疵做出檢討與反省?假若撤退行動真的是「美國歷史性大成功」,那我們有該如何面對那些從飛機上摔下來的阿富汗人?被自爆炸死的美國大兵?以及還有6萬多名被遺棄在後方等待未知命運的阿富汗本地盟友?這樣荒腔走板的歷史,又真的能滿足美國的國家利益嗎?
「拜登執迷不悔的演說語調,同時也象徵著白宮巴不得馬上把阿富汗翻過歷史一頁,全心衝刺內政問題——當然啦,就算搞出這一堆亂七八糟的事,內閣裡也沒人會需要負責丟官,大家此後都會一致口徑。但這只會讓國會與媒體更堅定決心,繼續追打拜登政府各種災難決定,為美國帶來的國安破口而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