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布爾機場倒數48小時:阿富汗第三波恐攻與「死神」最後的互相傷害?
【2021. 8. 30 美國/阿富汗】
喀布爾機場倒數48小時:阿富汗第三波恐攻與「死神」最後的互相傷害?
「這是亂軍之中,無妄卻無可避免的『間接殺傷』...?」美國與北約聯軍的阿富汗大撤退行動,即將於8月31日深夜全面結束。29日,最後一批英軍大兵已提前全數離境,而留在喀布爾國際機場(KBL)「獨自斷後」的美軍部隊,雖然已在14天內空運歷史性地救走了超過12萬阿富汗人,但來自ISIS-K的恐怖攻擊,周日下午卻再度出現,一輛由ISIS-K操控的「自殺炸彈車」,在意圖攻擊機場前,就遭到空中巡弋的美軍MQ-9「死神」攻擊無人機,於喀布爾城區邊緣空襲殲滅。但到了30日清晨,多枚「火箭」卻再度從喀布爾北郊城鎮朝KBL發動轟炸,儘管火箭彈最終沒有直接擊中機場,但卻也顯示美軍少量兵力斷後的最後48小時,KBL機場或將成為各方陰謀的「恐攻活靶」。
除了最後的斷後行動得冒著極高的遇襲風險外,美軍「死神」的空襲保護傘,雖成功阻止了ISIS-K的自殺炸彈車,但落在喀布爾城區狹窄巷弄的空襲打擊區,卻也傳出了至少9名路過的阿富汗平民與其中6名幼童「全家遇難」。
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8月26日ISIS-K所發動的機場自殺炸彈攻擊裡,根據《BBC》與《自由歐洲電台》(RFE/RL)的採訪證詞:上周四死於機場恐攻的至少170名阿富汗平民中,除了被ISIS-K槍手自爆殺死之外,「...其實有大量死難平民,是被恐慌的美軍給開火擊斃。」
雖然戰場上的「間接傷害」與喀布爾機場幾乎不可能有效防守的地理特性,都讓這連續幾起殺傷事件顯得極其悲慘卻無可奈何。但那些還留在阿富汗的本國籍記者,卻也記錄到了幾個微妙的發展眉角:(1)塔利班政權其實故意壓制了826機場恐攻的本地新聞與平民死亡數字;(2)美國雖然取得了相對精準的ISIS-K恐攻情報,協助美方最後反恐的配合單位,卻極可能是塔利班旗下唯一被美國認證為「恐怖組織」的武裝支部——哈卡尼網路(Haqqani network )。
喀布爾機場的撤離行動,8月30日已進入了最後的「收尾階段」。從8月14日喀布爾政府崩潰開始,截至28日深夜為止,美軍14天內已從KBL機場空運接走了11.2萬阿富汗難民。儘管29日以後的撤離數據未有即時更新,但預計撤離行動在8月31日全面落幕之前,美國主導的空運撤離行動,必能超過12萬人以上——此一救援人數,也將是1975年西貢淪陷時「常風行動」的15~20倍。
不過駐守喀布爾機場的美軍部隊,奉總統拜登的命令,已確定要「繼續平民撤離行動...直到最後一刻」。但與美軍同步進駐KBL的英軍部隊,29日晚間卻已結束了所有軍民撤離行動,並拉走所有英軍「全軍撤退」——
換言之,在喀布爾機場行動的最後48小時裡,KBL撤離區裡,只剩美軍有留「斷後部隊」。
北約各國之所以紛紛「提前撤收」,主要的觸發原因仍是8月26日的喀布爾機場連環恐怖攻擊。在這場由ISIS阿富汗支部(ISIS-K)自承發起的自殺攻擊裡,目前已確認美軍13人死亡,現場排隊等待機場撤離的阿富汗平民死傷人數,則從一開始的60死,上修到90死,再上修到「至少170死」。
在826攻擊事件之後,美軍周末雖派出了MQ-9「死神」攻擊無人機,成功狙殺多名ISIS-K的主謀幹部。但美軍的空襲出手,非但沒有嚇阻對手的接續攻擊,第二波與第三波的KBL機場攻擊行動,仍分別在8月29日與30日上午,以「汽車自爆炸彈」與「城區火箭」的方式往美軍襲來。
美軍發言人表示,喀布爾機場外圍的829美軍空襲行動,是接獲可靠情報後的「自衛行動」,一輛滿載爆裂物的自爆汽車,在不顧警告的狀況下從城區往機場方向直衝而來,因此滯空戒備的美軍無人機「才會發射飛彈將之摧毀」。
雖然美軍在第一時間表示:這起「空襲反恐」行動非常順利,成功擊殺了ISIS-K的自殺炸彈客。但美軍地獄火飛彈在人口稠密區攻擊,以及觸發炸彈汽車的爆炸,卻也造成了多名無關平民死亡——根據《CNN》的在地說法,現場的爆炸已知9名死者都來自於同一家族,其中6人還是未成年的兒童。
「我們確實知道這起反恐空襲事件,與數名平民死傷相關。」在面對記者提問時,略顯尷尬美軍發言人如此說明:在兵荒馬亂的高風險時刻裡,相關單位尚無法確認確切的現地死傷,「但聽到有無辜者因恐怖攻擊而死,總是讓人感到遺憾與傷心。」
事實上,發生在都會人口稠密區的反恐行動,無論成敗都有可能造成無關平民的大量死傷。但826的喀布爾空襲行動之所以格外引發媒體關注,其背後的主要原因有三:
(2)在現地情報來源混亂不足的情況下,美國如何確定「空襲目標就是ISIS-K」?
(3)在826的KBL機場自爆恐攻中,被「美軍恐慌射殺的現場死亡平民」證詞,又該如何後續交代?
在8月26日的機場自爆攻擊事件中,雖然造成13名美國軍人死亡,但現場的阿富汗平民卻也有「至少170人被殺死」——此一事件,不僅是美軍自2011年以來的最大單一日陣亡數;也是阿富汗自2001年阿富汗戰爭開打以來,單一事件的最慘平民罹難數。
但根據《BBC》留駐阿富汗的前線記者克曼尼(Secunder Kermani)報導的目擊者說法:死於機場的170名阿富汗平民中,除了被ISIS-K犯案槍手現場射殺與炸死的第一波死難者之外,
「不少平民死者,都是被遇襲後陷入恐慌的美軍開火射殺。」
面對《BBC》所陳述的目擊者證詞,五角大廈與美國政府都拒絕回應。但事實上,826案發的修道院門(Abbey Gate),當時本來就擠滿了撤離平民,在恐怖分子的開火與自爆聲響後,現場的平民人龍也恐慌地彼此踩踏,並拚了命地想要「衝撞硬闖機場基地」,以避免被身後的攻擊槍火殺死(當時現場無法確認開火的是不是機場外圍的塔利班,突如其來的混亂狀況造成了無法控制的人群災難)。
正也因此,在這種瞬間爆發的極端狀況中,要於當地人的混亂恐慌中「精準辨識敵我」,對於外來且遇襲混亂的美國大兵來說,確實是不可能妥善處理的必輸災難。
除了美軍的現場誤殺之外,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善後應變」,也引發了阿富汗記者群的嚴重質疑。根據《自由電台》的現場記者貝贊(Frud Bezhan)的說法:826恐攻事件,至少造成阿富汗平民「3位數以上」的死傷慘況,本該在當地時間周五清晨就有所眉目,但各地的醫院、社區與新聞通報,都被塔利班政權下達了「封口令」,導致沒人敢牴觸塔利班官方的死傷報告與事件敘述。
由於現場的混亂與塔利班事後的新聞管制,許多機場死難者並沒能有效的統整驗屍,就必須按按照信仰習俗速葬入土。但像是各地醫院通報的不明槍傷,以及百餘名阿富汗死難者的名單背景,一團混亂之中未被解答的不僅是事發真相,就連恐怖份子有幾人?機場外圍保安是否存在漏洞或串謀的可能性?塔利班政府也是模糊仗式的不願深究。
事實上,在826的機場攻擊事件後,美國與塔利班政權的「反恐合作」,也迅速從檯面下的默契談判,升級到雙方各自公開承認的「權宜事實」。就像是美國各級政府對外說明的一樣:
美國主張的「塔利班利用論」,是從美國總統拜登、白宮發言人、國務院、五角大廈乃至於美軍中央司令部...各級權責單位上上下下都同樣公開主張的說法。但於政治倫理與國安規定的事實上,美軍與塔利班理所當然的「反恐接觸」,卻也衍生出尷尬難解的政治問題。
美國公開自己正與塔利班「交換反恐情報」後,來自本國輿論的譴責聲量,都開始砲轟拜登政府的「與虎謀皮」——因為塔利班目前雖然確實正與ISIS-K敵對作戰,但負責主導塔利班情蒐與「反恐」的權責單位,或可能是塔利班昔日的第五縱隊、因恐攻手段殘酷暴虐而被美國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哈卡尼網路」。
簡單的來說,反對派意見質疑的,是美國「找上恐怖組織幫忙反恐」的道德爭議與可能的觸法法問題。因為阿富汗塔利班本身雖不是美國列名的「恐怖組織」,但其旗下負責發動敵後行動、殺害平民與美軍無數的哈卡尼網路,卻是美國通緝的「恐怖份子」。照理來講,美國法律規定政府單位不得接觸交涉或與恐怖組織合作。因此美國與塔利班的反恐情報交換,是否會觸犯與哈肯尼網路的交涉禁令?拜登政府雖然難堪辯解,但卻也交代不清。
然而正當美軍撤離前的「斷後反恐行動」,留下了種種互相矛盾的問題黑洞之際。30日上午6點30分,KBL機場卻遭到了從喀布爾城區北郊發射的「多枚火箭」轟炸奇襲。
儘管截至目前為止,朝機場發射的火箭彈幾乎全都打在了城北的住宅區,並沒有任何火箭打中機場、或落在可能威脅跑道起降的安全範圍裡,但美軍、塔利班與阿富汗的記者社群裡,卻都無法第一時間確認火箭發射的攻擊數量,以及確切可能的威脅範圍。
鑒此種種的情報混亂與失控——包括美軍更進一步地找上塔利班「分享在地反恐標的」的迫切需求——或也將在美軍最後的48小時撤離行動中,埋下更多戰略伏筆與威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