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我救世正能量?因疫大熱的「吸引力法則」論戰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圖/美聯社

【2021. 6. 7 美國】

標題

「宇宙就像個超大型商場...你必須對它下訂單。」2006年出版的《秘密》(Secret)一書所帶動的「吸引力法則」熱潮,數十年來吸引了無數信徒──描述出你心裡深深渴望的東西,然後許願,你有天就能夠得到它(如果沒有實現,那就是你的問題與答案不夠真誠、或你等得不夠久)──這樣的身心靈流派行之有年。不過有趣的是,根據《法新社》近日的報導,指出美國在經歷嚴重的疫情期間,這些相信「心想事成」、提倡「正面思考」的信徒們,正在快速增加中。

「藉由想像某個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它們就真的有可能發生。」紐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奧廷根(Gabriele Oettingen)說,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就是一種讓人們藉由顯化(manifesting,快速具象化)來達成心理願望的快速捷徑。」

點開網路搜尋引擎,輸入「吸引力法則」,你也會看見無數種教導人們操作的方法,出現在部落格、Youtube、Tiktok短片上:在筆記本上多次寫下同一個小語、在心中具體想像自己的願望、大聲重複出來、假裝它們已經發生了一樣、或者是藉由水晶與蠟燭的能量來幫助你專心想像.......

右方為朗達·伯恩本人。 圖/秘密書封、美聯社

事實上,這種「正面思考」的熱潮起源於美國 19 世紀發起的新思想運動(New Thought movement),是一種挪用了各種古代文明的類宗教/哲學思潮。包括古希臘羅馬、中國的陰陽觀、印度教、佛教文化及各種信仰體系雜揉而成,並結合了當代的部分科學概念(例如時常被挪用的量子力學)。他們主要關心的內容是人的意識、信念,能否有可能相互作用、並影響到心靈以外的物質生活。這股思潮,在2006年作家朗達·伯恩(Rhonda Byrne)的《秘密》一書與DVD中重新流行起來,並一度席捲全球。

在最近TikTok上的一段當紅影片中,一名19歲少女莎莉芙(Baila Salifou)綁著頭巾、脖子配戴水晶,對著觀眾解釋要如何藉由兩杯水、兩張便利貼加上大量的想像力,來打造你的夢幻願望。到目前為止,光是這則影片已經被觀看近 500,000 次,莎莉芙更是有超過11萬人追蹤的小型網紅。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她說從2018年首次開始接觸身心靈之後:

「我幾乎總是能夠達成我想要的任何夢想。」

莎莉芙本人。 圖/法新社

莎莉芙也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她已經靠販售這些幫助「顯化」的各種小物,賺到將近2,000美金(約55,220元台幣)的收入。除了這位19歲少女以外,也有不少人靠著教授這一套吸引力法則、顯化等等的課程賺取大量金錢。

33歲的孔查(Maria Concha)住在紐約,她就是有三年「顯化」指導經驗的「教練」。她更表示,在經過多次心理練習的想像之後,她今年夏天,就能夠前往土克斯及開科斯群島(Turks and Caicos Islands,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的度假群島)度假。

「在疫情流行期間,是我所度過最棒的一年。」孔查指出,她所提供的私人心靈教練課,每一期的培訓費用都是5,000美元(約13萬台幣)起跳。

然而,所謂的「吸引力法則」真的存在嗎?心理活動可以影響生理現象到什麼程度?這些法則與意識,可以使用量子力學來解釋嗎?這一波身心靈流行課程,長久以來也被不少反對者駁斥是「利用偽科學斂財」:所謂的「正向思考」、「向宇宙下訂單」,根本難以驗證有實際功效。

圖/取自孔查(Maria Concha)的個人網站。

知名生物學者、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的代表作《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便是在描述部分身心靈學派風潮背後,儘管聲稱他們有物理學或生物學的相關理論基礎,但至今依然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

出身生物科學的她在書中便點出,「確實有方式能使心理活動影響物質世界,不過這得動用許多技術。如果戴上布滿電極的帽子(也就是腦電圖儀)來偵測腦內的電訊號,電訊號可以被放大、並傳送到與電腦連接的介面上,這樣來進行活動是可做到的。但這依然跟『以心靈克服物質障礙』的力量毫無關係。若沒有外來科技技術協助,人無法光憑思考來移動電腦游標,更不可能把錢移到銀行戶頭。」她更直接地說:

套一句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默瑞.蓋爾曼(Murray Gell-Mann)說的話:「太多與量子有關的鬼扯淡了。」

艾倫芮克本人。 圖/維基共享

只不過,身心靈學派者的支持方,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在疫情期間人們失去了生活秩序,面對無法歇止的病毒肆虐、還有無法控制的日常生活,都會造成心靈的不快樂,進而影響真實生活。而他們的指導,只是給予人們一個情緒與精神的出口,協助人們取回控制感。並且若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吸引力法則也像是一種「自我驗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幫助人們達成心理設定的期望目標、自我改善。

「正是因為疫情,我們才有機會與時間重新思考、檢視自己的生活。你過得快樂嗎?現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疫情迫使我們能夠用不同的方式重新看待事物,也才有可能讓視野變得更加開放。」孔查說。

邁阿密的一名心理治療師富尼耶(Denise Fournier)分析,吸引力法則之所以在疫情期間蔚為風潮(其中又在年輕人社群中最受歡迎),是因為在許多人對於自己當下所處的環境有所不滿,卻又無力改變。

「許多青年、青少年甚至是兒童,正在繼承了一個未來非常黯淡的世界」富尼耶說。「這個世界的未來的前景並不安全,並且給這個年輕世代帶來很多焦慮。也因為如此,在這個特殊的疫情期間,為什麼吸引力法則變得如此受歡迎,是有道理的。」

佛陀與量子,示意圖。 圖/維基共享

然而即使是奧廷根與富尼耶,他們也都一致指向了關於吸引力法則背後最重要的事情:就算人真的能夠藉由想像,讓自己得到激勵與力量,然而任何人終究都還是必須要對自己的選擇付出努力,並且更困難的是,承擔做出選擇後的一切責任。富尼耶說:

「如果一個人不能對自己的目標做出積極的承諾,所謂的『顯化』很容易演變成一種沒有根據、不切實際和膚淺的做法。」

「我們發現,當人們對自己的未來幻想得越積極,他們當下遭遇到的沮喪就越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們沒有得到預期的成果,反而會比之前的低谷還要更沮喪,原因是他們努力不足、並缺乏成功的驗證。」奧廷根說。

圖/網路梗圖

過去24小時 美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