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農改進攻世界奇觀:印度「紅堡」的百年政治圖騰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印度農民為抗議總理莫迪的農業改革法案,自去年11月起持續上街到首都新德里抗議,衝...

▌反農改進攻世界奇觀:印度「紅堡」的百年政治圖騰

「您的農民進攻了世界奇觀....」印度農民為抗議總理莫迪的農業改革法案,自去年11月起持續上街到首都德里抗議,衝突在1月26日來到最高峰,讓當天同時正歡慶共和國紀念日的莫迪倍感難堪。印度政府擔心局面失控不願批准農民的「拖拉機示威」,但最後警方卻批准限定在郊區範圍的示威遊行,但殊不知就在國慶遊行結束後,成千上萬的農民開著拖拉機、騎著馬迅速衝破警察在德里設下路障和防線;措手不及的警方以催淚彈和警棍驅逐農民,卻無法阻止勢不可擋的農民直逼德里,部分農民更事先預謀,開著超過5,000台拖拉機直接衝進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物、同時也是印度重要的世界奇觀與權力地標——紅堡(Red Fort)。

衝進紅堡的消息一傳開,引起印度內部極大爭議,甚至造成農民運動裡的撕裂——網友和部分農民示威者認為衝進紅堡太超過、連一開始支持農民的政客也迅速譴責此「暴行」、還有農民示威者迅速切割,認為這一定是政府安排的暴力份子滲透進原本和平的示威裡,藉此污名化農民抗爭運動。因此,這進一步延伸的問題是:為何農民「有意圖」地衝進紅堡?而衝進紅堡為何不能被絕大多數的印度民眾所接受?

紅堡建於17世紀,為蒙兀兒王朝(Mughal Emperor)時期建立的宮殿。當時的國王沙賈汗(Shah Jahan)從其帝國的首都阿格拉(Agra)遷都至沙賈哈納巴德(Shahjahanabad)(也就是現在的舊德里),耗時10年時間打造紅堡,其名取自於其紅色的建築主體。

長達兩個世紀,紅堡一直是蒙兀兒王朝的坐標中心,直到最後落入英國殖民手中。也因此,承載著幾百年歷史記憶的紅堡,其建築特徵融合了波斯、印度文化,反映了蒙兀兒王朝不同階段的歷史發展,同時也見證了英國的統治。紅堡不僅僅是重要地標,後來更成為印度的政治權力象徵,印度在1947年獨立後的第一次慶祝活動便是在紅堡舉行。自此之後,印度每一年的獨立紀念日都會選擇在此慶祝,總理會在城牆上發表演講,並且舉行升旗儀式。

紅堡建於17世紀,為蒙兀兒王朝時期建立的宮殿。當時國王沙賈汗,耗時10年時間打造...

「過去六個月持續示威,但政府根本不鳥我們。歷史上我們的祖先就曾多次衝進紅堡,這是要向政府傳達:我們也可以再衝一次!如果不能滿足我們的訴求,我們還可以搞更多!」其中一位衝上紅堡城牆、來自旁遮普邦(Punjab)的農民示威者Diljender Singh,在紅堡城牆上升起了黃色的錫克旗幟。

對於連月來駐紮營地不斷抗爭的農民來說,突破紅堡的主要入口「拉合爾門」(Lahore Gate)並且直攻城牆,是一個可以迅速吸引外界關注、逼迫政府正視的手段。除此之外,包圍紅堡也和地理位置有關,那就是此地點距離旁遮普邦(農民抗爭運動裡,農民多來自旁遮普邦)十分靠近。

若朝著紅堡拉合爾門方向一直前進,將可以直達位於印度北部、傳統上的農業之邦——旁遮普邦——此地區是錫克農民的故鄉大本營,主要種植小麥維生。也因此,莫迪政府於去年9月在未和農民充分討論,且強勢通過一系列農業改革法案之後,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們變成了此次農民抗議裡最前線、最核心,且馬上意識到「不對勁」的示威族群。

這和1970年代印度推動的綠色革命有關,當時印度政府除了從外國引進小麥種子,也引入化學肥料、拖拉機、灌溉等技術作為種植用途,最終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旁遮普邦也因此成為重要糧倉,成了此後團結錫克農民的重要關鍵。事實上,錫克教農民力量之大不僅僅凝聚了印度農民上街,更獲得海外錫克教社群的廣泛支持,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都有零星示威,表示「與印度農民同在」。甚至,加拿大總理特魯道也曾表明「印度農民有權抗議」,結果引起印度政府不滿,向加拿大駐德里大使抗議「不要干預他國內政」。

有抗議者就表示:「過去六個月持續示威,但政府根本不鳥我們。歷史上我們的祖先就曾多...

對於駐紮營地抗爭的農民來說,幾個月下來遭到政府漠視、有心人士亂放謠言、以及警暴攻...

回到此次衝突事件,當初農民憤怒走上街頭,正是因為擔心農業改革法案會衝擊原先的最低收購價格制度,讓政府和大企業有機會在未來聯手打壓農產品價格,讓農民們淪為要看大企業臉色的奴隸。

儘管莫迪在一月中旬稍微釋出善意,表示將暫緩此法案一年半的時間,但農民們依然不願買單。原本認為應該要以「和平」方式進行的示威,在1月26日達到最激烈——衝進紅堡、多名示威者和警察受傷、一名農民死亡——之際,加上真真假假的消息不斷傳出:爬上城牆的錫克農民是否拔掉了紅堡上的印度國旗?這可是污辱國旗大罪(後來被證實是假新聞),這也進一步撕裂農民抗議運動以及印度社會。

「如果我們現在不抗議,我們的孩子在未來就會餓死!」一名50歲的錫克農民表示,他從旁遮普邦步行了35公里就是為了參與示威,「除非撤回法案,否則我們不會回去的!」

「如果我們現在不抗議,我們的孩子在未來就會餓死!」一名50歲的錫克農民表示,他從...

鏡頭背後 印度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