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們這樣的間諜:約翰.勒卡雷逝世...英國諜報小說大師的冷戰傳奇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我只是一個...『剛好當過間諜』的小說作家。」英國間諜小說家的巨人級傳奇——約...

【#過去24小時 12.14 英國】

像我們這樣的間諜:約翰.勒卡雷逝世...英國諜報小說大師的冷戰傳奇

「我只是一個...『剛好當過間諜』的小說作家。」英國間諜小說家的巨人級傳奇——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12日晚間因肺炎重症,以89歲高齡與世長辭。寫作經歷超過半世紀的勒卡雷,曾經是服役於英國軍情五處(MI5)與軍情六處(MI6)的頂尖情報員,因此在冷戰高峰的1963年,卻被牽連震動西方世界的「劍橋五人組」蘇聯雙面諜臥底叛逃案,特務身分被出賣曝光的勒卡雷被迫離開情報圈、自此轉行成為全職的諜報小說家。勒卡雷在冷戰時代,曾以《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等傑出的冷硬派敘事,成為冷戰時代最頂尖的間諜小說大師。

儘管在蘇聯解體後,冷戰諜報小說的類型,一度因為歷史巨輪的前進而短暫沉默;但勒卡雷的寫作筆鋒不僅沒有被時代淘汰,反而透過各種進化、影劇改編的結合,更擴大了「間諜大師」的影響力——除了幾本經典的反覆改編之外,讓瑞秋.懷茲贏得2006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疑雲殺機》(The Constant Gardener),以及湯姆.希德勒斯頓主演的熱門影集《夜班經理》,也都是勒卡雷筆下撕裂良知道德的兩難、充滿各種國際現實與陰謀的猜忌世界。

勒卡雷的死訊,是由作家經紀人格勒(Jonny Geller)於13日晚間對外發出訃告:89歲的勒卡雷,據稱是因為年事已高染上季節性風寒,不料病況卻極短時間內惡化、併發為肺炎(訃告特別說明與COVID-19無關),最終才會在12月12日晚間,於英格蘭西南方老家康瓦爾的醫院逝世,享壽89歲。

「約翰.勒卡雷」是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用於寫作隱身的筆名——1931年出生於英格蘭西南的他,雖然出身於中上家庭,但從小就因家庭破碎、親緣淡薄,而看透了「道德的脆弱虛偽與人性」。

勒卡雷的父親——羅尼.康威爾(Ronnie Cornwell)——是沉浮於商場的著名保險詐欺犯,生涯中不僅多次破產、入獄、背叛家族與之決裂;戰後期間,羅尼還與橫行東倫敦地下社會的黑幫梟雄「克雷兄弟」(Kray Twins,近年因男星Tom Hardy一人分飾兩角主演的電影《金牌黑幫》重新知名),過從甚密。

由於父親羅尼的惡行昭彰,母親在自己5歲那年就離家出走,直到勒卡雷21歲那年才再度與母親相認。但這段過程中,被迫早早獨立、理解「世間多事無情人」的勒卡雷,卻也養成了自己觀察世界的冷硬角度。儘管他與父親的緊張疏離一生無法修復,甚至連老康威爾死後,無言以對的兒子除了喪葬費以外都沒有悼念出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預科畢業的勒卡雷報考了瑞士伯恩大學的外語系,之後又因為自己的德語能力而加入了英國陸軍的軍情部隊,並隨盟軍佔領部隊長駐奧地利——在這段期間,勒卡雷的任務與訓練,主要是針對蘇聯的「反共諜滲透」,之後也因一線實務歷練豐富,而被MI5吸納,自此正式展開了自己作為「間諜」的特務之路。

左為《冷戰諜魂》、右為《諜影行動》的小說版早期版本。 圖/維基共享

勒卡雷的任務與訓練,主要是針對蘇聯的「反共諜滲透」,之後也因一線實務歷練豐富,而...

加入 MI5後的勒卡雷,一開始先被安插回國,入學牛津大學的林肯學院——儘管勒卡雷的學業表現極為出色。但其入學的目的卻是MI5為了監控校園左翼菁英、反滲透親蘇共諜所布下的「職業學生」。

勒卡雷從牛津畢業後,先是在頂尖的伊頓公學教了兩年外語,之後才正式成為MI5的正格成員。根據他本人的自述,在MI5的工作期間,他一方面得執行各種監控、竊聽、審訊、威脅利優的情報行動;另一方面,他也透過冷戰特務的地下世界,冷眼看見了各種故事與靈感,並逐漸發展了自己「寫故事」的平時興趣。

1960年代,勒卡雷從內務情報的MI5調任到對外特務的MI6——此一單位,也正是另一名同樣當過間諜、也酷愛寫作的「同行前輩」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與《007》系列的誕生背景地。

但佛萊明的《007》故事,大多充滿繽紛的激情想像——暴力四射的動作劇情、尖端科技的未來想像、言情小說式的風流韻事——與勒卡雷冷硬、甚至總是現實糾結到有些壓抑沉悶的「諜報風格」卻是差異極大。

圖/路透社

事實上,勒卡雷在MI6任職期間,也首度以「勒卡雷」為筆名,正式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諜報長篇小說《Call for the Dead》(1961)年——有意思的是,勒卡雷作為「正職諜報人員」的寫作內容、進度,其實都需要內部通報與審核才能出版,但根據他個人的自述:

「我的小說出版前,上級長官們都必需重重審核,但過程中幾乎不曾遭遇過問題...因為內行人都知道『這些故事都只是編造的小說,並不足以影響現實中的國安風控』;但在外面的讀者、書評眼中卻是另一回事...他們反而認定我寫的角色情節,才是更貼近真實的『地下諜報人生』。」

不過這種間諜兼差作家的模式,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到了1963年,被俄共吸收、以秘密共諜身分潛藏在英國特務圈內數十年的「劍橋五人組事件」(Cambridge Five),因為劍橋大學畢業的頭號共諜費爾比(Kim Philby)叛逃至蘇聯,並將MI6內部的特務名單——包括勒卡雷在內——洩漏給莫斯科。

於是身分曝光、特務前程被迫中斷的勒卡雷,這才只好決定離開情報圈,正式轉行成「說故事的間諜」。

由於個人經歷與崛起時代的關係,勒卡雷最著名的諜報故事,背景多設在「美蘇冷戰」的大時代背景。但與《007》系列中,龐德瀟灑倜儻、英俊無敵的「超人設定」不同;勒卡雷筆下的經典角色——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卻是一個帶著貓頭鷹眼鏡、老學究式的英國中年人,故事中的角色也總是苦於各種情感與道德上的脆弱、虛偽與無能為力。整體世界觀的氣氛,就像是英國的天氣一樣,

「灰暗混沌...沒有、也總是讓人分不出道德的邊界與人性的盡頭。」

正也因為這種灰色的糾絕感,才彰顯了勒卡雷筆下「諜對諜」的鬥智、鬥勇與鬥耐性的張力。但特殊的是,僅管勒卡雷的故事在90年代後開始出現「時代調整」,不再僅限於東西德的高牆遊走——像是改編為奧斯卡金獎名片的《疑雲殺機》,就以非洲與跨國藥廠的陰謀為現代設定——但勒卡雷的冷硬派冷戰諜報小說,卻意外地在21世紀10年代開始重返熱門。

「英國人之所以對於『間諜小說』情有獨鍾,大概是因為我們潛藏了兩種並存的民族特性:『隱性的帝國主義情節』以及『偽君子個性』。」

在2020年的一場讀書交流會上,仍然對創作充滿精神的勒卡雷如此表示:間諜的故事總是挖掘著我們對於人性的懦弱,「那種不願面對自己錯誤、背叛」的慣性逃避,而從費爾比的劍橋五人組、到英國脫歐的一連串矛盾,這些特徵剛好不斷重演重疊,「是很英國式的扭曲特色。」

圖/美聯社

過去24小時 英國 文化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