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淚「鐵暴風」:沖繩戰後75年,慰靈日被淡忘的記憶傳承
【2020. 6. 23 日本】
血淚「鐵暴風」:沖繩戰後75年,慰靈日被淡忘的記憶傳承
「3歲的弟弟就在我眼前,被砲彈碎片刺穿腹部。他連流淚的力氣都沒有了。」今天23日是紀念沖繩戰結束75周年的慰靈日,追悼超過20萬在美日兩軍激戰中犧牲的沖繩縣軍民。原本做為戰後紀念的整數年,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儀式規模被迫大幅縮減,期間也一度因為會場地點考慮從慣例的平和祈念公園廣場,轉移到沖縄戰沒者墓苑而引發歷史記憶的爭議。與此同時,涉及到敏感的戰爭經驗,美軍邊野古基地在6月12日的動工重啟,更讓沖繩縣民不滿。隨著慰靈日的到來,曾歷經過無情戰火蹂躪的倖存者們,最擔憂的仍是逐日被淡忘的戰爭記憶,「唯一的遺物,只剩下腦海裡的殘影。」
▌延伸閱讀:〈天皇疼惜沖繩人?從火炎瓶到慰靈祭的「平成記憶」〉
每年6月23日的沖繩慰靈日,是紀念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於沖繩本島發生的大規模登陸戰役「沖繩戰」,美日兩軍激戰造成的大量死傷,沖繩縣軍民就有超過20萬人犧牲、縣民每4人就有1人死亡,戰況砲火之激烈,在日本也稱為「鐵之暴風」;而戰役裡更因為日軍下令要求沖繩縣平民集體自殺,而成為至今仍議論不休的歷史爭議。
今年的慰靈日是紀念沖繩戰75周年,原本應該擴大舉行的追悼儀式,因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的緣故,將人數規模從往年的5,000人大幅縮減到200人,沖繩縣其他縣市地區有些則直接取消了今年的紀念會。去年度的儀式首相安倍晉三還親自參加,今年則改以預錄的影像訊息致詞替代。
追悼式在23日中午由沖繩縣知事玉城Danny主持,這也是玉城當選以來任內第二次的慰靈日儀式。然而今年因為疫情縮小規模的關係,本來慣例應該都在沖繩系滿市的「平和祈念公園」廣場舉辦,附近也有著名的紀念碑「平和之礎」,卻一度計畫變更場地到同一座公園裡的「國立沖繩戰沒者墓苑」,引發了遺族的強烈不滿。
這座紀念沖繩戰犧牲者的墓園,之所以引起爭議,在於墓園中對於犧牲者的解釋角度,是「為國殉難的戰沒者」、「殉國的高貴精神」,因而對於許多沖繩戰的遺族來說,有過度美化戰爭以及強調大日本帝國的問題。
當時有許多沖繩當地的文史研究者和市民提出連署,抗議追悼式地點的變更;最後玉城Danny為此出面道歉,坦承「功課做得不夠多」、也將會場仍照往年慣例,照常在平和祈念公園廣場舉辦。
儘管發生了這樣的場地插曲,玉城Danny在23日的追悼式上,慎重嚴肅地重申沖繩戰歷史的教訓,「沖繩要邁向和平、不要戰爭」的宿願;也承襲已故的沖繩縣知事翁長雄志,在年度的慰靈日上表達沖繩反對軍事基地的立場。
根據《沖繩時報》今年6月份的民調,對於沖繩名護市的美軍邊野古基地,反對者仍高達69.4%、贊成僅有極少數的6%(剩下19.9%沒意見),但儘管從去年以來有多達7成的民意不斷抗議,邊野古基地填海建設的問題,不僅沒有妥善後續處理,今年還在疫情仍未消退期間重啟動工。
在今年4月時,邊野古基地建設因為發生有工人感染確診而停工,但沒想到在6月11日時,本因疫情中斷的工程再度宣告重啟,引發了沖繩縣住民的強烈不滿與抗議,而玉城Danny對於沖繩防衛局無視民意的動工,表達「極為遺憾」外,後續的協商與行政法律糾紛、沖繩縣與日本中央政府持續至今的對立,仍是相當棘手的難題。
「沖繩戰75年了,最可怕的其實是遺忘。」《沖繩時報》、《琉球新報》等在地媒體,推出了一系列戰爭記憶傳承的口述記錄和報導,其中提及沖繩歷史教育研究會的一項調查,從2019年到今年春季針對沖繩縣內高中生的民調發現,現今學生有52%的人表示「家人親族裡沒有人提過沖繩戰」,對比2010年的統計增加了10%,而且趨勢每年遞增。
這種記憶的斷層,讓地方的研究者擔憂年輕世代會遺忘戰爭的血淚教訓,連帶的可能後遺症,或許是對於基地問題的無感與接受。
《沖繩時報》指出,記憶的遠去一方面和遺族凋零有直接影響,戰爭的倖存者如今也年事已高,隨著他們的高齡化和離世,相關的歷史見證自然也可能隨之風化。沖繩歷史教育研究會認為,靠著努力建購口述歷史的資料保存外,發掘與活用戰爭遺跡來傳承戰爭經驗,應是政府與民間可以努力的方向;此中也涉及了沖繩目前還有約5分之1的戰爭遺跡尚未經過考證確定,以及地方推動將這些遺蹟指定為文化財的工作。
「3歲的弟弟就在我眼前,被砲彈碎片刺穿腹部。或許他連流淚的力氣都沒有了。」現年84歲的石川仁榮,向《沖繩時報》回憶他的沖繩戰經驗。當時9歲的石川,帶著年幼的弟弟在宛如暴雨的砲彈轟炸中逃命,最後躲進了家畜小屋裡,卻親眼目睹了弟弟的悽慘樣貌。
「弟弟的遺物、遺骨都沒有留下,唯一留下的是腦海裡的殘影。」石川說道,「真的不想再重提這些事,但現在我不得不把它說出來。」
前文提到的沖繩戰沒者墓苑,在今年6月12日拿下了爭議的殉國說詞,改成「紀念因為悲慘的戰爭,而犧牲的人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