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破壞王:中國無視全球禁令的「CFC-11」濫排汙染
【2019.5.23 中國】 臭氧層破壞王:中國無視全球禁令的「CFC-11」濫排汙染
「毫無疑問,現今破壞臭氧層的元凶就是中國!」當世界各國已逐年控制污染氣體排放、臭氧層破洞得以修補縮減,國際研究調查卻發現,已被全球禁用、對臭氧層有嚴重危害的化學氣體CFC-11,近年來排放量卻突然暴增。22日科學權威期刊《自然》發表的報告證實,汙染來源就是中國東北的工廠,違反國際禁令繼續大量生產使用有毒氣體,對臭氧層與氣候暖化帶來巨大威脅,甚至可能讓修補進度往後推遲數十年以上。雖然已口頭警告中國盡速改善,但在中國不透明的環境整治中,能否如願遵守國際協議、控制CFC-11排放,仍充滿未知數。
化學氣體CFC-11(一氟三氯甲烷)是氟氯碳化物的一種,會破壞臭氧層、加劇氣候暖化,在1970至80年代曾被廣泛使用於製造冷劑、發泡劑、滅火劑與保溫隔熱等用途,但也帶來嚴重的環境危害。1989年生效的《蒙特婁議定書》已明訂CFC-11為非法有害氣體,禁止各國生產使用與排放。
雖然禁令實施後排放情形得以穩定控制,但近年全球CFC-11的異常濃度引發各界憂心;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在22日發表的報告指出,違反國際禁令、暗中仍在持續製造使用CFC-11的就是中國,而且排放量還持續創下新高。
大量排放的源頭,位於中國東北和河北一帶的工廠。參與調查的英國NGO組織「EIA環境調查機構」表示,根據多個國際大氣觀測中心的數據,CFC-11在2014年至2017年的全球排放量,相比於2008至2012年,每年竟多出高達7,000噸,日本與南韓的觀測中心數據也證實了在東北地區的CFC-11逐年激增。
這些工廠多是生產泡沫隔熱保溫材料,但是在當地缺乏監管、又要節省成本之下,許多工廠都在違禁使用相對「物美價廉」的CFC-11。其中一些廠方還透露:CFC-11在中國幾乎被廣泛使用,「沒人把『禁令』當一回事。」
事實上,包含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與研究單位,前幾年都已注意到全球CFC-11捲土重來的現象;並發現全球CFC-11濃度下降的速度,從2013年到2017年減緩50%。由於CFC-11並非天然氣體,因此唯有「人為排放的增加」才會導致濃度上升。不過大氣觀測數據,雖將排放源頭指向了東亞,但卻一直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足以點名「確切排放國」。
直到2018年,在EIA與《紐約時報》的調查之下,證實了中國「至少10個省份」仍在生產、使用CFC-11。明知故犯的行為引發國際譴責,但中國政府則否認有任何嚴重違反化學品禁令的行為,僅承諾會「配合根除任何非法生產和使用」。
CFC-11等有害氣體的禁令,始於1989年生效的《蒙特婁議定書》,當中明訂包含CFC-11在內的多種氟氯碳化物都禁止生產與使用,以減緩臭氧層的破損和溫室效應。在禁令實施之後,全球的CFC-11濃度逐年穩步下降,多數的開發中國家則於2010年相繼停產,而共同簽署議定書的中國,也在2007年時明文停用。
在汙染源得以穩定控制之下,科學家預測,臭氧層破洞能夠在21世紀「有希望修復完成」,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計算,每10年能夠恢復1%~3%左右,以此速度預估,2030年北半球就能恢復、而極地地區臭氧層在2060年能夠修復到1980年代的程度。然而2012年後CFC-11濃度的急增,若沒有明顯改善控制的話,卻可能讓整個修補進度往後推遲數十年以上。
但種種研究與指控,中國仍是一慣回應,表示「中國並沒有『普遍生產』CFC-11」、「中國政府一直對破壞臭氧層的非法活動採取零容忍態度」,縱使2012年以來,山東地區就已查封了15家非法生產CFC-11的企業,但排放現象仍未見減緩。
《紐時》調查則指出,2012年查封一間工廠在一年內生產了1,100噸的CFC-11,同時任意傾倒有毒廢料,造成附近養魚場的水產死亡。而2015年被查封的另一間工廠,不到半年就生產了超過300噸的非法化學品。其中有一些違禁工廠還持有政府認可的文件,在官方護航之下繼續製造生產。
生產使用CFC-11在中國仍屬非法,而違反《蒙特婁議定書》雖然可能面臨經濟制裁,但現階段國際也僅能先予以口頭警告,要求中國盡速改善。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