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封面:世界環境日,印度垃圾場的扭曲食物鏈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照片中,環繞拾荒小童的大禿鸛(Greater Adjutant),原本是棲息在湖...

【2017.06.05-06.09 印度/一周封面】

轉角封面:世界環境日,印度垃圾場的扭曲食物鏈

#垃圾場的食物鏈

2017年6月5日,在「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這天,印度阿薩姆邦的布洛根(Boragaon)垃圾掩埋場,一名拾荒兒童與一群大禿鸛,正在垃圾山中「尋寶」。

為了向全球民眾宣導環保意識,自從1974年開始,每年的6月5日都是聯合國所倡議的「世界環境日」。每年的世界環境日,都會提出一句倡議口號,而2017年的主題則是「人與自然,相聯相生——在城市和鄉村,從極地到赤道」,鼓勵大家走入戶外融入自然,並成為自然的一部份;然而世界的彼端,這樣的口號卻成為一句驚悚的警世標語。

6月5日當天,《美聯社》的攝影記者納斯(Anupam Nath),就前往印度西北部阿薩姆邦的布洛根,在這座聞名世界的印度垃圾場中,紀錄「人與自然,相聯相生」。

佔地約39公頃的布洛根垃圾場,座落於阿薩姆最大城市古拉瓦堤(Guwahati)郊區。自2006年啟用開始,布洛根每天都會被傾倒500噸的未分類垃圾——來自城市的垃圾車,只會無差別地倒出廢棄物,「分類」與「回收」的責任,則由附近貧民窟的上千名拾荒者負責。

目前布洛根垃圾場,約有200多戶、千餘名貧民落腳。他們大多以拾荒為生,每天等待著垃圾車的成批到來,再從數百噸的廢棄物中搜尋寶特瓶、金屬,好賺取每天2美金的回收獎勵金。但在拾荒過程與汙染的接觸,以及來自毒氣或垃圾山崩塌的威脅,卻都讓人提心吊膽。

另一方面,由於當地政府的行政瑕疵,布洛根垃圾場的場區規劃,也與重要的「迪波比爾湖日然保護區」(Deepor Beel)重疊。而巨量的未分類垃圾,也為保護區帶來嚴重的水源、土壤與生態汙染。

自從1989年被國家認證為自然保留區之後,迪波比爾湖與周邊濕地,也自動受到國際簽署的《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所保障。其珍貴的濕地生態,不僅是印度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周遭也是亞洲象季節性遷移的必經路線。

然而在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下,急於處理都市衛生問題的古拉瓦堤政府,仍於無視於環評與國際公約,爭議性地於2006年啟用迪波比爾湖畔的布洛根垃圾場——而11年後,布洛根的垃圾已高聳如山;但迪波比爾湖的水體面積卻消失了75%,濕地也被檢驗出重金屬超標,保護區內的22種珍貴候鳥數量更急速下降、面臨存續危機。

隨著都市經濟的高速發展,擁有13億國民、即將成為世界最大人口國的印度,未來的垃圾問題將會更為嚴重。根據估計,到了2047年,印度都市的的日均垃圾量將是如今的500%;屆時印度不僅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垃圾生產國,在缺少減量與回收機制之下,也將使印度全境也將成為一座巨大且充滿劇毒的垃圾山。

過去24小時 印度 環保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