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大象的退卻:紀念歷史學家伊懋可(1938 - 2023)

2024/01/04 布琮任

知名的澳洲歷史學家伊懋可教授(Mark Elvin),於2023年12月19日在英國逝世,享壽85歲。本文由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歷史學系副教授布琮任 (Ronald C. Po) 撰文,特別紀念伊懋可教授。
 圖/報系資料圖庫
知名的澳洲歷史學家伊懋可教授(Mark Elvin),於2023年12月19日在英國逝世,享壽85歲。本文由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歷史學系副教授布琮任 (Ronald C. Po) 撰文,特別紀念伊懋可教授。 圖/報系資料圖庫

編按:知名的澳洲歷史學家伊懋可教授(Mark Elvin),於2023年12月19日在英國逝世,享壽85歲。伊懋可的治學以中國社會經濟史、中國環境史等領域聞名,著名的研究包括提出「高度平衡的陷阱(High level equilibrium trap):認為中國在明清時已陷入停頓而喪失社會經濟進步的動能。此外代表作之一的《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亦為研究中國自然環境史的重要著作。本文由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歷史學系副教授布琮任(Ronald C. Po) 撰文,特別紀念伊懋可教授。


大象的退卻,在伊懋可教授(Mark Elvin,1938-2023)眼中,並不只是一場物種的遷移。當中包含著天、地、人之間的糾纏,是一部關乎自然世界與人類開發流徙的大歷史。

大象所象徵的,是一場比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更為複雜的達爾文邏輯,因為人類的貪婪、野心、爭奪和計算,山林資源持續被破壞,土壤素質也影響到草原、林區一帶動植物的枯榮規律;久而久之,大氣候不如往昔、溫度、濕度、降雨、水文循環也有所變化。在環境更動的大時局下,儘管人類如何自以爲是,同樣也會變得無計可施。

我並不是環境史的專家,但伊懋可的視野,都是極具前瞻性與啓發性的。即便你對環境歷史的認識不多,也會被他的見解引領出一條蹊徑,進而去反思自然世界的變奏如何有序、無序或失序地影響大大小小的歷史問題。

如今哲人遠去,巨星隕落,又怎叫人不落寞唏噓。

伊懋可教授的生平,在網絡上不難查找。除了《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之外,他在蘇格蘭提出的 「High level equilibrium trap」(或譯為「高度平衡的陷阱),都是研究明清歷史耳熟能詳的概念範式,對學界影響深遠。

伊懋可的代表作之一:《中國的歷史之路》(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伊懋可的代表作之一:《中國的歷史之路》(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這篇文章的撰寫,並非旨在介紹他的學術成就,我只希望紀錄我對這位史學大師、翩翩君子的仰慕和崇拜。由於我不是他的學生,也不可以妄稱為他的老朋友,充其量我只是一個曾經向他求教問學的小伙子,所以絕對沒有資格為他撰寫一篇嚴肅的悼文;不過,因為 Mark(他堅持不可以稱呼他為教授)在我修業、研究和求職方面,均有著一定的影響,所以希望借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二三小事。

我是透過劉詠聰老師認識 Mark 的。當時的我正準備出國求學,但對歐美世界的學術氛圍還是不夠清楚。劉老師便向 Mark 介紹我的研究和想法,希望他可以給我一些寶貴的意見。能夠與大師通訊,自然是充滿期待,當然也有點戰戰兢兢,時常擔心自己的電郵寫得失禮,又或者錯字連篇。不過現在回想起來,我可沒有太大的期望;雖說劉老師和 Mark 是老朋友,但我倆只在一場學術演講上簡單碰面,加上 Mark 的工作忙得不可開交,我當時的想法是,他應該沒有什麼空餘時間去處理我的小問題。

香港和牛津有八個小時時差,還記得當天一覺睡醒,便收到 Mark 的回信了。他的那封電郵,我再也找不到存檔,這是非常可惜的。但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大錯,郵件全文一共五大段文字,內容詳細講及在英格蘭、蘇格蘭、德國和其他西歐國家諗博士班的好處與潛在問題。Mark 是英倫出身的大文豪,文字優雅不在話下,加上他在信中添襯了好幾句古老諺語,整個閱讀感受頓時昇華不少;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它並非手寫,否則那份張力定當倍加深刻。

自從那封電郵之後,我們便開始不定期的聯絡通信。我之所以選擇留德進修,多少也要感謝 Mark 的鼓勵和分析。因為他曾經訪問海德堡大學,所以對德國漢學研究的學統和特色相對了解。我還記得他知道我決定到海德堡後,擔心我人生路不熟,便連忙找了好幾位朋友的聯絡方法,叮囑我到德國後跟他們一一聯繫。即便我不是他的弟子,他就是這樣細心、無私的去照顧後進。這種大師風範,在行內絕對不是俯拾即是的。

伊懋可的代表作之一:《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伊懋可的代表作之一:《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一直到我博士班的第二年,Mark 跟我說會到倫敦開會,由於那一年我剛好在英國訪學,所以便馬上邀請他「聚舊」詳談了。我們相約在倫敦政經學院的咖啡廳碰面。我把「聚舊」放在引號內,無非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利用電郵通訊,在倫敦的這次小聚,嚴格來說只是我們第二次會面。記得在電郵中,他更幽默地提及:「我比起幾年前已經改變不少,頭髮少了些,體型也胖了些,你或許不認得我了。」

我們見面的那一天,Mark可是一如以往的氣宇軒昂,精神抖擻。令我倍覺感恩和難忘的,就是他花了一整個下午,指導我如何在學術界尋找自己的路徑,怎樣去做硏究,如何去思考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這些經驗之談,無一不是終身受用的。

譬如他曾建議我多參加學術會議,作為推動自己寫文章的一道正面「壓力」;而在構思研究方向時,不妨看看身邊的時事概況,找出古今相似的歷史脈絡。與此同時,也要多讀史學以外的專業雜誌,好好培養自己看問題的觸覺。很多時侯,「要回答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是要去探詢一個更有深度的問題。」比方說,「從人文史觀出發的海洋史,究竟和環境史觀出發的有何不同?」如此一來,便要先去探討「是誰的人文史觀?」「是誰的環境史?」

那天下午我就好像上了一門極其珍貴的導修課,是一種「牛劍式」(Oxbridge)、單對單、且以對話(dialogic)為主的指導傳統。事隔多年,我仍然沒有忘卻這場看似平凡的相聚。Mark 就是這樣的真誠,這樣的重視年青一輩。

圖為倫敦政經學院的The Old Building entrance今昔景象對照,黑白的照片是1950年代的同一入口處。 圖/倫敦政經學院
圖為倫敦政經學院的The Old Building entrance今昔景象對照,黑白的照片是1950年代的同一入口處。 圖/倫敦政經學院

畢業後我開始找工作,期間出現不少滯礙,箇中也有心灰意冷的階段。一次因緣際會,得以和 Mark 討論在學術界「生存」的問題。他多次提醒我要找一個懂得尊重硏究的僱主;一方面要確保硏究做得紥實,另一方面要把它「技巧地」推廣出去。他更耐心地跟我分享在不同地方工作的經歷,他曾經說過:「金錢、權力和地位都不是我首選的條件,能夠有空間做到有趣的題目,才是學術界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他更不厭其煩地閱讀我求職的申請文件,甚至答應為我撰寫推薦信,這些都令我銘感五內。那時候我擔心會浪費他太多時間,所以便跟他建議:「你只要替我寫一封 generic 的信函,然後發到不同學校就可以了。」豈料他卻跟我說:「這樣不行,每封信件也要量身訂造。因為每所學校、每個學系的重心都不一様,別人可以看得出推薦函是不是罐頭式的。」

他就是這樣的認真,這樣的細心。

找到工作後,我們還會不時通訊和問候,我也會繼續向他請教出版和研究上問題。他除了給我實質的建議外,亦不忘提醒我做研究要努力尋找新的方法、新的角度,同時也要和前人進行對話;但是這種「對話」,是要有意思,有主題和內涵的。這些金石良言,都已經變成我的座右銘了。

「大象的退卻」—— 在學術界仿佛標誌著 Mark 的無比成就。此刻追憶回首,其實他給我的感覺,也有如一頭在學術森林內步履穩健、堅如磐石,且值得信賴和依靠的白色大象。他的溫文儒雅、瀟灑風采,都會令人陶醉著迷的。如今夕陽西下,大象退回山林,遠離塵囂,但願他好好安息,在彩霞天際的盡頭,靜靜地欣賞暮色的餘暉,默默地享受萬籟的寂然。

如今夕陽西下,大象退回山林,遠離塵囂,但願他好好安息。圖為伊懋可教授,攝於2006年9月,由香港浸會大學劉詠聰教授提供。
如今夕陽西下,大象退回山林,遠離塵囂,但願他好好安息。圖為伊懋可教授,攝於2006年9月,由香港浸會大學劉詠聰教授提供。

布琮任

布琮任,出生香港,德國海德堡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後在芝加哥大學與麥基爾大學任教和工作。2016年加入倫敦政經學院,現職該校國際歷史系副教授。主要著作包括 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海不揚波:清代中國與亞洲海洋》,分別由劍橋大學出版社與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文章

知名的澳洲歷史學家伊懋可教授(Mark Elvin),於2023年12月19日在...

大象的退卻:紀念歷史學家伊懋可(1938 - 2023)

2024/01/04
不穩定的自然因素,一方面會刺激航海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會間接影響一個區域所含藏...

布勞岱爾的「地中海研究範式」(下):全球複雜多元的海洋性格

2023/10/20
圖為描繪17世紀地中海航行船隻的圖畫。 圖/維基共享

布勞岱爾的「地中海研究範式」(上):人海扣連的歷史再思考

2023/10/19
《遇見黃東》是以黃東的故事為根本 ── 一位寂寂無聞,生活在18世紀的「普通人」...

黃東的故事:一個清代廣州「普通人」的大世界歷險

2022/09/21
左圖為宋代中國倉船復原模型,右圖為1907年繪製的維京人傳說圖像。 圖/維基共享

《西元一千年》天下航路:宋代中國與維京人的四海競航

2022/05/16

最新文章

玻利維亞的一隻羊駝。 圖/路透社

馬鈴薯是食物,羊駝是生命:安地斯山脈的安全感與精神象徵

2025/07/14
日本攝影家石內都2014年曾獲得哈蘇國際攝影大獎,為亞洲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

直視戰後的身體遺跡:日本藝術家石內都的傷痕拾遺與遺物攝影

2025/07/14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2025年7月6日度過90歲大壽。在印度楚拉康寺舉行的慶祝活動...

《為無聲者發聲》:達賴喇嘛面對中國的怨恨,如何化痛苦為修行?

2025/07/09
《電玩即政治》,作為一本充滿個人色彩的書籍,與其當成為了「政治正確而出的」遊戲批...

《電玩即政治》:如果生命是一場不能重來的大型生存遊戲

2025/07/08
捷克希望利用引以自豪的啤酒文化,在全球餐飲地圖上佔據一塊更重要的位置。 圖/美聯...

捷克「啤酒外交」:從皮爾森到百威商標之爭,捷克的千年釀造文化

2025/07/08
可口可樂是巴勒斯坦「BDS運動」的主要抵制企業之一,而在抵制運動之外,有人研發替...

戰火中的汽水政治學:在倫敦喝「零種族滅絕」可樂支持加薩

2025/07/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