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未盡的中國夢(上)為何NBA可以、MLB卻難以打進中國?
今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世界大賽,洛杉磯道奇隊在日本強投山本由伸連兩日登板救援下驚險衛冕。這場比賽在美國有超過2,700萬人觀看,遠遠超過今年6月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總決賽第7戰的1,640萬人次,NBA的影響力在美國似乎早已落後於MLB。然而,這兩個職業聯賽在中國的發展,卻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
NBA成功打進中國市場,MLB卻陷入瓶頸?
NBA和MLB同為北美四大職業運動聯賽之一,兩個聯賽皆擁有悠久歷史及深厚的商業基礎。
NBA的前身為波士頓塞爾提克隊創辦人沃爾特布朗(Walter Brown)所創立的美國籃球協會(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在1949年與另一個籃球聯賽國家籃球聯盟(NBL)合併,成為如今眾所周知的NBA。NBA經過70餘年的經營,上個賽季營收高達122.5億美元。
MLB同樣是由兩個各自獨立的聯賽合併而成,國家聯盟(NL)和美國聯盟(AL)在1903年開始合作,共同組成現今的MLB。去年總營收也達到127.5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是全世界商業規模第二大的職業聯賽。
隨著北美市場逐漸飽和,以及其他休閒娛樂活動的競爭,NBA和MLB為了追求更高的獲利與更廣泛的影響力,過去20年來皆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放在廣大的中國市場上,且著力甚深。然而,兩者在中國的發展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走勢。
從中國主流的社群平台微博便可見端倪。目前MLB在微博上共有681萬名粉絲,看似經營有成,但與擁有超過4,322萬名粉絲的NBA相較之下,便顯得相形見絀。兩者相差6倍以上,或多或少透露出MLB多年來在中國的耕耘,似乎陷入瓶頸。
根據中國顧問公司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分析,目前中國的運動轉播產業,以騰訊體育一家獨大,其次為愛奇藝、央視頻;但MLB今年賽事僅在再下一個層級的百視通及抖音上進行轉播。反觀NBA早在2015年就以每年1億美元的價格授權騰訊轉播,2020年更提升至5年15億美元,雙方也在去年續約至2027年。
即便NBA自2019年起便因火箭隊前總經理莫雷(Daryl Morey)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而遭到中國抵制,但經過多方奔走,NBA暌違6年後,今年10月再度回到澳門舉辦季前熱身賽。縱使最貴的VVIP票價高達澳門幣24888元(約台幣9.6萬),門票仍然銷售一空。
姚明掀起中國籃球熱潮
NBA在中國的成功,就要提到前休士頓火箭球星姚明。
2002年,年僅21歲的姚明以狀元之姿,從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的上海大鯊魚隊,加盟休士頓火箭,他也是NBA史上第一位沒有先在美國大學打過球,就榮膺選秀狀元的國際球員。姚明加盟NBA的第一年沒有經歷太長的適應期,便繳出場均得13.5分、8.2籃板、1.8阻攻的佳績,並入選明星賽,當時也在中國掀起一波籃球熱潮。
NBA抓準姚明所帶來的商機,在2004年首度移師中國舉行季前熱身賽,由姚明所在的火箭迎戰沙加緬度國王。2008年,NBA正式在中國成立子公司,負責其在大中華地區的所有業務。2006年NBA在中國營收約5,000萬美元,到了2022年市值高達50億美元,成長幅度驚人。
有NBA的成功案例在前,自然也被MLB視為值得參考的理想經營範本。因此,MLB該如何在棒球界找到屬於他們的「姚明」,就成了MLB在中國的首要之務。
MLB的中國發展策略
2007年,MLB在北京成立辦公室,正式進軍中國市場。不過,MLB早在2003年就已開始協助中國備戰奧運。MLB派遣前MLB內野手拉斐爾(Jim Lefebvre)及投手赫斯特(Bruce Hurst)至中國執教;中國球員也在奧運前一年前往美國參加春訓。
此外,MLB為了培養中國的棒球人才,自2009年起與中國在地學校合作,先後在無錫、常州(2011年)和南京(2014年)開設發展中心,為中學生打造兼顧課業和棒球養成的環境,並提供全額獎學金,還包食宿、服裝和器材。以南京為例,MLB和東山外國語學校攜手,每年招募20至25位學生運動員。發展中心為了讓球員未來能順利銜接大聯盟職涯,更採用全英語教學。2017年,MLB宣布和北控置業集團合作,未來十年將在中國再興建20座棒球訓練基地。
MLB的公式簡單明確:在中國各地四處挖掘潛力新秀、提供獎學金、送進發展中心訓練,並以登上大聯盟為目標,創造下一個姚明,點燃中國民眾對棒球的熱情。
2015年,許桂源加盟巴爾的摩金鶯隊,成為首位自中國發展中心畢業並和MLB簽約的球員。兩年後(2017),宮海成、強巴仁增相繼加入匹茲堡海盜及波士頓紅襪隊。2018年,王洋加盟費城人,密爾瓦基釀酒人隊更一口氣簽下趙倫、伊健和寇永康等3名球員,2019年一度有7位中國球員參與大聯盟春訓,是其發展巔峰。
然而,球員能和大聯盟球隊簽約僅是職業生涯第一步,能否站穩小聯盟,並一路爬升至棒球世界的最高殿堂,對初出茅廬的年輕棒球員來說,仍是未定之天。遺憾的是,前述所有來自中國發展中心的好手皆未能突圍,最高僅止步於小聯盟1A(1A在小聯盟體系內是僅次於新人聯盟的最低層級),這些球員往往在高調簽約幾年後,就遭到球隊默默釋出。南京發展中心的營運經理張寶樹分析,關鍵在於中國運動員接觸棒球的時間較晚,且中國沒有成熟的棒球體系及文化。
目前中國僅剩2022年和聖地牙哥教士隊簽約的秦子墨還留在大聯盟繼續奮鬥,MLB尚未出現「棒球界的姚明」。
試圖多方觸及中國受眾的MLB
MLB除了培養中國職業棒球運動員,寄望「棒球界的姚明」出現,也透過多角化經營,嘗試讓更多中國人認識棒球這項運動。舉例來說,MLB在英國、印度及中國推出的First Pitch計畫,就是希望將棒球推廣至全世界,讓更多青少年能夠快速了解及掌握這項運動,提供充滿趣味的入門課程,激發青少年對棒球的興趣。
MLB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祁冬表示,截至2024年First Pitch在中國已推廣至22座城市、500所學校及60萬名學生;此外,First Pitch也提供體育老師及教練培訓課程,開設「啟蒙棒球」教練員培訓班,專門講授棒球規則、術語、體能訓練及運動防護,盼能發展基層棒球。今年First Pitch在中國更名為Fun At Bat,並將觸角延伸至年齡層及門檻更低的樂樂棒球,被認為是MLB在中國推廣棒球運動的一大升級。
此外,MLB自2008年起舉辦「MLB Play Ball!青少年棒球聯賽」,作為青少年棒球隊競技的舞台,後更名為「MLB Cup青少年棒球系列賽」。上個賽季MLB Cup吸引超過600支青少年棒球隊、7,000名學生參與,橫跨31個城市,角逐U8、U10及U12三個組別的冠軍。
從基層體育推廣、棒球賽事,再到菁英運動員的養成,MLB試圖透過多個面向打造棒球在中國的發展平台。在這個基礎上,MLB在中國進一步推出「第一堂棒球課」計畫,邀請中國其他領域的傑出運動員親身體驗棒球的樂趣,並舉辦多場實體活動,讓民眾免費參與、接觸棒球。不僅如此,MLB在2020年還與愛奇藝合作推出《棒!少年》紀錄片,2022年更與FIRST青年電影展合作,挖掘以運動為主題的紀錄片。
今年,MLB更找來乒乓球奧運金牌選手樊振東擔任中國區的冠軍榮耀大使,試圖觸及更多受眾。然而,即便MLB十多年來做了這麼多的努力,棒球在中國至今仍屬於小眾運動,雖有所成長,但幅度有限。
▌下篇接續:《大聯盟未盡的中國夢(下)中國人為何不愛打棒球?》
責任編輯/張郁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