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比太扯》:從體育明星到政治人物,「比較」是判斷優劣或純粹鬼扯?
「是否有人的地方,就存在比較?」無論是從小在父母長輩口中,或是求學階段的師長和同學之間,又或者是傳播媒體上的資訊,「比較」總是無所不在,小到個人長相學歷能力,大到國家發展和經濟體制,每樣事物似乎都無法避免地會被拿來和他者比較,但這些比較有意義嗎?有比較,就伴隨孰優孰劣的價值判斷,而比較的過程,是一種檢視,或者不過是在強化某種價值?
倫敦國王學院(KCL)地理學者布魯克斯(Andrew Brooks)的著作《這樣比太扯!:讓你看穿荒謬比較的思考武器》(Bullsh*t Comparisons: A Field Guide to Thinking Critically in A World of Difference),談的就是「比較」。比較總是無所不在,例如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可謂從小到大,和手足、和同儕、和父母同齡之時,而這樣的比較為個人所帶來的沉重壓力和心理影響,又成為一大課題,讓坊間有一大票心靈勵志書籍,諄諄告誡讀者「不要和他人比較」。
比較沒有實質意義
自然,《這樣比太扯!》這本書也直接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對個體的負面影響,但本書當然不是一本勵志書,布魯克斯由自身的地理學專長,指出世人經常看到的比較排行,根本上更像是一種粗糙的操作,披著客觀的外皮,實際上略去了完整的脈絡框架,為主觀的判斷而服務。
比較的目的應是找出兩項(或更多項)事物之間為何存在差距,影響因素為何,若是在實驗室,實驗組必然要有一個對照組,變因被嚴格控制,整個實驗還要可以被重複進行,方才有信度。但是,出了實驗室,在真實世界裡幾乎不可能做到一樣的條件,變因太多又無法被控制,所以在理智上,人們理應知道,個體的差距之大,比較沒有意義。
那麼,為何從人際之間、到大眾媒體、到歷史、到國際關係,「比較」總是源源不斷?這既是一種簡化、乍看方便而能夠快速理解一件事、評價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一段時期的方式,也是一種具吸引力的高談闊論方式——所以,布魯克斯直接將種種的不當,甚至無稽的類比,稱之為「鬼扯」( Bullshit,參見原文書名)。
政治人物的類比
這種鬼扯,在私下談話間或許只是開開玩笑,但實際上在政治人物的發言裡,鬼扯也屢見不鮮,身為英國人的布魯克斯就直指前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是鬼扯能人,尤其喜歡談論帶領英國度過二戰的首相、被《BBC》列為「最偉大的英國人」第一名的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而強生這些談論當然不會是單純表達自己對邱吉爾的景仰,而是有意無意地,把自己類比為邱吉爾——反對強生的人,就被他代入成二戰期間反對邱吉爾的淺薄之人。
強生擔任倫敦市長期間的2014年,他曾經寫了一本歌功頌德的邱吉爾傳記《邱吉爾因素》(The Churchill Factor),布魯克斯對這本傳記的評價是:「他(強生)專注於模糊筆下主角和自己的界線」,當強生讚美邱吉爾時,實際上他要達成的效果是讀者們聯想到身為作者和政治人物的自己。布魯克斯將用於比較的修辭技巧,歸結為3種:模範、隱喻,和指標。
強生用的方式,就是「模範」。如果常看政治新聞,對政治人物這種拿(某些族群眼中的)模範人物自比、或是其支持者做出類似比較的發言,大概不會陌生。強生拿邱吉爾來比較是一例,還有英國保守派政治人物也喜歡拿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前英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自比,媒體也喜歡用柴契爾夫人比擬後世的女性政治人物,「鐵娘子」的形容到今時今日都不斷出現。
至於在美國,保守派最愛拿來比擬的人物是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像是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在2024年10月競選造勢時,就曾用雷根的名言「過去4年你過得好嗎?」開場,用意自然是批評當時在任的拜登總統(Joe Biden)和賀錦麗副總統(Kamala Harris,也是川普的競選對手),還有暗示選民將同為共和黨、推行減稅的川普和雷根聯想在一起。
換到台灣,選民聽過的是某位總統候選人的支持者高呼其是「蔣公轉世」(無視這位候選人出生時,蔣中正根本就還在世),還有曾經歷威權統治的國家,獨裁者後代甚至仍能受到懷念威權時代者的歡迎,被當成當年那位獨裁者的傳人或乾脆是替身,而諷刺地在民主選舉中勝選,南韓如是、菲律賓如是,台灣⋯⋯在地方選舉中也難逃。
以中國為例的話,雖然毛澤東之子毛岸英早逝、毛岸青不受重用,毛澤東孫子毛新宇,光其談吐就堪為經典,自然不會列入國家重要領導人之列,因此中共權力核心已無毛家人,不過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經常穿著毛裝現身,讓人聯想的也是習近平同於毛澤東,大權集於一身、要的是舉國崇敬。
體育明星的類比
政治之外,以某種模範來進行的比較也沒有少過,且總是想方設法假客觀之名。以體育領域來說,就是用運動員的場上數據、得過多少個冠軍、拿了多少個人獎項來算——偏偏,撇開個人運動項目,在團體比賽裡,這些數字都會受各種因素所影響。像是足球比賽,若只以進球和助攻來判斷球員價值,那誰還要踢防中和後衛?
《這樣比太扯!》書中舉出的例子是兩代阿根廷球王,梅西(Lionel Messi)與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之間的對比,堪稱是梅西在2022年贏得卡達世界盃冠軍之前,如影隨形的陰影。而現在的梅西,也非自願地成為了其他年輕球員的陰影——阿根廷在確認梅西作為馬拉度納傳人之後,下一個動作就是開始找梅西傳人,其他國家也在找「自家的梅西」,梅西的母隊巴薩(Barcelona)更是一直在找10號球衣的新主人,從前一位由神童變成傷仲永的法蒂(Ansu Fati),到2025-26賽季接過10號的新神童亞馬爾(Lamine Yamal),巴薩10號是球隊給予的至高信任,也是至重壓力。
本書傳達給讀者的,不僅是這類比較的淺碟與不合理,同時也指出了,這類比較背後有著目的,例如明星球員被比較,是出於其超高的商業價值——一個勝過所有人的球王,或是新星,能夠發揮影響力的地方遠遠不止球場,光是賣球衣就利潤無限,更遑論還有商業品牌代言。政治人物的比較或自比他人,攸關其在選民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可能影響投票行為。
別相信鬼扯!
而對於國家經濟的比較,這是長年以來經濟學家探討的議題,想探究造成全球貧富差距的原因,從氣候影響到政治體制都被提出(《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是近代最經典著述),本書提出的見解則指向殖民歷史因素:經濟模式被打造成為國際貿易服務的前殖民地,如何與經濟模式自然發展為裨益自身的前殖民母國相比較?雖然筆者認為布魯克斯提出的例子是非洲與歐洲的對比,無法解釋亞洲的情況,但也值得思考。
誠如布魯克斯在書中所言,比較可以突顯不公義,激勵人們採取行動追求進步,但誤導性的比較卻帶來危險,因此在面對這些對比時保持審慎自是必要,才不至於被半真半假的鬼扯給帶偏。
最後,容筆者再舉個例子:布魯克斯認為國際間將中國形容為新殖民強權,是掩蓋西方國家過去幾個世紀對全球南方的剝削——這樣的說法,和中國對外的說法不謀而合,事實上中國的暴力壓迫和奴役雖然(尚且)沒有對外,卻是真實存在,而受到壓迫的地方,比如西藏、比如新疆,在更久遠的歷史上可不是屬於中國的領土。
此外,中國的對外的武力威嚇及經濟擴張早已顯而易見,與西方國家對外殖民的歷史之間並沒有扞格,西方國家曾經剝削全球南方是事實,跟中國如今的對外擴張無關,完全不能用來合理化中國現在的行為。
若是指責西方國家藉由批評中國掩飾自己「黑歷史」,反過來說,「是中國每每被指出不當行為時,就拿西方國家的過往來掩飾自己」這也是成立的。本書明確的意旨:保持審慎的批判性思考,再次派上用場——用比爛的方式來粉飾某一方「沒那麼爛/不是最爛的」,也無疑是一種轉移焦點、偷換概念的鬼扯。
作者:安德魯.布魯克斯
譯者:唐澄暐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5/08/27
內容簡介:
為什麼川普硬要把自己比成曼德拉?為什麼媒體總說「里斯本是新巴塞隆納」?許多看似合理、實則荒謬的比對,是否其實是別有用心的操作?
一本挑戰你對排名、圖表和其他政治宣傳手段看法的指南。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泛濫的世界裡:比誰偉大、比學校、比城市、比國家、比你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然而,我們可能沒問過這樣比較會帶來益處,還是可能造成問題?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英國地理學家安德魯・布魯克斯(Andrew Brooks)運用一系列真實又具誤導性的案例,帶讀者深入探討隱喻、模範與指標等比較工具在現代社會中的濫用,讓你看穿那些說服我們的「鬼扯比對」。
作者以精闢又平易近人的文字,引領讀者批判性地思考在新聞報導、政策制定、流行文化和教育語言中,比較是如何被巧妙操弄、扭曲事實,進而隱蔽真相、傳播謬誤。
留言